产创融合筑高地 城才共进谱新篇
□记者 王世宁
2024年,常住人口约380万的芜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2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攀升至40%,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低空经济及数字经济四大战略引擎协同发力,招引领军人才325人、高端人才3735人、新入职大学生超10万人,跻身“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
这座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坚实的产业基础、蓬勃的科创生态和全链条人才服务,持续书写着“城以才兴,才以城长”的发展新篇。
产业筑基:以硬核实力吸引人才“扎根”
在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焊接机器人灵活摆动机械臂,精准沿不规则焊缝游走。“它能将精度控制在0.5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的直径。”埃夫特总工程师肖永强介绍,此类机器人已应用于汽车、船舶制造产线,24小时高质量作业,使焊缝合格率和工时利用率显著提升。
芜湖的吸引力,源于其产业的深厚根基与前瞻布局。
2024年底,埃夫特年产10万台机器人的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落户江北新区,突破重载机器人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目前,芜湖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产值突破350亿元,集聚上下游企业300余家,形成“核心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全产业链生态。
汽车产业是芜湖的“首位产业”。2024年,全市汽车总销量达262.28万辆,占全省46.2%、全国8.3%。奇瑞集团作为“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2000余家配套企业协同创新,全年汽车产业营收5840亿元,同比增长31.4%,相当于每天创造16亿元产值。
在数字经济领域,芜湖依托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枢纽地位,建成长三角智算中心,赋能智能车联网、医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低空经济、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同样崭露头角,形成“战新引领、传统升级、未来培育”的立体化产业格局,为人才提供了“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广阔舞台。
科创赋能:打造人才创新的“热带雨林”
如果说产业是吸引人才的磁石,科创生态则是留住人才的沃土。
芜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28%,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超80%。以“鸠兹科创湾”为核心的创新平台,正崛起为长三角科创新地标。
18个创新园区、总面积595万平方米的“科创矩阵”,聚焦智能汽车、机器人具身智能、数字创意等前沿领域,构建“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孵化体系。目前,智算经济产业园、湾谷科技园等10个园区已投用,入驻科技型企业近300家,2025年计划引育科创主体超1000家。
聚焦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和未来产业发展,芜湖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60余所高校院所共建智慧城市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6个研发平台,设立院士工作站10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8个,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2024年,芜湖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跃升至全国地级市第22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
资本与技术的“化学反应”也在持续升温。芜湖设立30亿元科创母基金,联动900亿元投资基金群,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并购”全周期支持体系。奇瑞“开阳实验室”、埃夫特“启智机器人实验室”等硬科技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人才的智慧火花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
政策护航:从“真金白银”到“暖心服务”
产业森林茂盛、科创土壤丰沃、人才服务贴心,让归属感触手可及。
“90后”硕士刘俊爱通过“紫云英人才计划”入职奇瑞新能源,享受到40万元购房补贴:“芜湖的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持,让年轻人敢闯敢拼。”
近年来,芜湖深谙“引才易,留才难”规律,以“紫云英人才计划”为核心,构建“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政策体系精准覆盖。安居保障:专科及以上人才享最高25万元,夫妻叠加最高40万元购房补贴,高层次人才享受最高150万元购房补贴;创业扶持:大学生创业享最高1000万债权资助;动态激励:人才年薪超35万元可升级补贴层级,企事业单位评价标准互认,实现“越优秀越受益”。
服务效能持续升级。“紫云英人才服务平台”集成45项服务,2021年以来,累计兑现资金18.36亿元,惠及29.18万人次。从交通出行到医疗保健,从配偶安置到创业辅导,需求“优先快办”机制确保人才无忧。
28岁的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段磊磊来芜湖工作已经大半年,每月都能领取1250元租房补贴。“最长可享36个月,这是实打实的支持。”他表示。陈宇寒、尹萍夫妇叠加享受购房补贴后,今年1月顺利安家芜湖:“政策兑现效率堪比网购。”
2025年,芜湖计划新招引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3000人、新入职大学生12万人,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人才增值型城市。
当产业与科创共振、政策与服务共融,这座长江之畔的创新之城,正以“硬实力”与“软环境”的协同共进,诠释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