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城市,宜居的未来
编者按:在成绩中坚定信心,在展望中凝聚力量。今年9月,中国共产党芜湖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今日起,本报推出“以优异成绩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系列报道,陆续展示芜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干成效,用一张张厚重的成绩单和美好的蓝图为党代会献礼。
芜湖日报记者 潘晔 张永胜 文 郑远 摄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座城市的发展可以成为时代变迁的缩影。
首创“合伙人”制度打响了人民城市建设“发令枪”,“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打造“四个名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人民城市,是“十四五”时期芜湖动力所在、目标所在。
而阳光在江城大地上的每一次铺陈,都是我们抵达今天的脚印——市区面积由1491平方公里扩大到2725平方公里,长江二桥、三桥先后建成通车,商合杭高铁全线开通,芜宣机场正式通航,轨道交通即将运营,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芜湖,用实际行动书写城市的飞速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之“魂” 回归人的本质
芜湖,390万人民终日奋斗栖居的家园。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有机平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握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在建设人民城市的具体实践中做到“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城市空间优化了——“十四五”期间,将加强芜湖圩田水网格局的保护和利用,落实“千湖点丘山水簇、城埠一体江湾聚”的核心营城理念,营造富有特色、舒适宜居和充满内涵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场所环境。
城市功能更新了——结合长江大保护推进沿江工业、仓储的改造、腾退,推进四褐山地段整体城市更新,完成龙窝湖湿地公园、江湾生态公园、扁担河沿线地区等规划设计,奋力实现还江还河于民,打造芜湖靓丽的“生活秀带”。
城市内涵丰富了——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结合城市微改造,释放存量空间;通过空间和氛围设计,提高城市功能的集成度。力争“十四五”末,建成一批有特色的城市口袋公园、街头文化展厅、空中花园走廊等精品公共空间。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眼到芜湖的未来,不难发现许多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逐步回归到“人”这个本质:落实15分钟生活圈模式理念,推进“两级中心”建设;推行城市规划建设与社区治理服务一体化模式,设置适应芜湖实际需求的“街道级-社区级”两级中心;试点规划师进社区制度,实现老旧小区共建共管共享等等。
这些细节再次证明,城市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城市服务于人。
城市之“脉” 厚植人民情怀
芜湖的城市血脉中,厚植着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这座城市不断回应每个“小我”的日常诉求,也让每个个体对“人民城市”拥有最鲜活的表达与感知。
张晴,一位普通市民,曾经为了安置难的问题而烦恼。8月24日,她在位于镜湖世家的选房现场选定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安置房,这套房子将于今年9月交付。“自从全市开展‘难安置’专项治理,我们的安置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自此,张晴一家将改善居住条件、住上新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芜湖逐步走出大拆大建的旧路子,迈向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我市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率50%;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40条,强化供水、供气保障能力;
——建成19座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5万个;持续开展水环境整治,修复城市生态;改造老旧小区366个,棚户区7038户;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新增公共租赁住房600套;促进建筑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实现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让无数鲜活的个体在芜湖收获了幸福与温暖。他们汇成一股洪流,为建设冒着热腾腾“烟火气”、具有地方特质的人民城市奔涌向前。
城市之“根” 顺应群众期待
回望这座城,时光虽如白驹过隙,却始终有一股磅礴向上的力量涌动不息。
在人民城市建设大会上,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了“建设城市生命线”的目标要求。用科技手段时刻感知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第一时间处理“看不见”的隐患风险,让每位生活在这里的群众都能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芜湖这座人民城市,既有看得见的“山水相间、精致繁华”,更有看不见的“智慧脉搏”和精细治理。
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工期拖延、马路拉链、停车难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快智慧芜湖建设,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活共同体,实现城市功能和空间资源整体提升……当人民群众的期待得到回应与满足,“有山有水有文化、大江大河大梦想”的芜湖就更加令人向往。
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里,芜湖的城市能级和功能品质定会大幅跃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必将明显提高,城市治理会更加和谐有序,人居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古今交映、中西交融,山水相间、欢乐相伴,空间共享、产城共创”的人民城市风范终将展示在人们眼前。
建设人民城市,芜湖已经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