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辈足迹 仰望熠熠星光
编者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战争时期先辈们把战斗足迹踏遍祖国的每寸土地,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芜湖这片饱经战火和斗争洗礼的红色热土上,一座座英雄的丰碑巍峨耸立,处处都是红色课堂,处处都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足迹。本文介绍的是陈毅元帅在芜湖的工作经历和革命故事,采访得到了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大力支持。
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给新四军军部发来重要的“五四指示”,要求皖南新四军主力迅速东进苏南敌后,“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并分析说:“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比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而会更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毛主席明确指示新四军,在大体上建立起茅山根据地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这则指示具体规划了新四军的作战区域和发展方向。
为了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重要指示精神,1938年5月12日,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主力离开皖南岩寺,迎着日军进攻的方向,向苏南挺进。1938年5月26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的率领下,到达南陵三里镇公鸡坦(现三里镇山泉村)。28日,陈毅在公鸡坦召开一支队全体干部会议,会上作了《新的战斗条件和新的战斗任务》的战前动员报告。
陈毅说,新四军作战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自己主动灵活游击战的特点,以分散对敌集中,以集中对敌分散,以伏击、袭击、近战、夜战等战术手段,战胜优势装备敌人,集小胜为大胜。陈毅鼓舞战士说,在平原水网地区作战,虽然比在山区困难多一些,但“寇能往,我亦能往”,要善于利用地形而不为地形所限,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地形。要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想打大仗的轻敌急躁思想。陈毅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各阶层人民,战胜敌人的基本路线,而新四军的模范纪律、政治宣传鼓动和战斗胜利,是争取人民群众帮助军队的三大条件。
陈毅的这个报告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仅提高了即将挺进敌后的新四军干部战士的政策水平,更增强了与日军这个凶顽敌人进行战斗并取得胜利的信心!
5月29日,陈毅率领一支队离开公鸡坦,到达离南陵县城东约一公里的马家镇(石铺乡麒麟村)。当天下午,陈毅在涂家砻坊晒场对战士们发表讲话。30日,一支队司令部迁到城郊朱莲塘(石铺乡麒麟村境内),所属第一、第二团分别驻扎在附近的土桥李、叫花墩、凤村一带。地方干部纪自友和董醒华前往拜访陈毅,并根据陈毅的建议,前往烟墩上经村向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汇报建立地方党组织问题。国民党第五十军军长郭勋祺闻知陈毅在朱莲塘,立即派副官徐某前往,邀请陈毅到县城东南饭店赴宴。
5月30日下午,陈毅带着一支20多人的文艺演出队来到东南饭店,参加宴会的还有驻南陵国民党一四四师师、团长等人。宴会结束后,进行文艺演出,陈毅首先站起来,激情昂扬地独唱了一首法语歌曲《马赛曲》,博得全场热烈掌声。接着演出队合唱了《国共合作歌》《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等革命歌曲,演出了《送郎上前线》《一条扁担换一支枪》等话剧节目。
6月1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在朱莲塘召开誓师大会。黄昏时分,蒙蒙细雨中,陈毅率队离开南陵继续东进,向苏南挺进。
后来在《陈毅系列传记》中,讲述了陈毅率部东征途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当年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时,正值江南梅雨季节,战士们淋着雨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非常辛苦,尤其是夜间行军,更是苦不堪言。但他们的精神非常饱满,一路上笑声不断。比如冒雨行走在窄窄的江南水田埂上,前面的人提醒身后的人说:“注意,防止跌跤。”可话音没落,自己就先滑倒在地。后面的人一齐笑着,开心喊道:“再来一个!”只听“扑通”一声,想看热闹的人却把自己喊倒在水田里……对于这些常年在山地飞跑、身轻如燕的游击健儿来说,这江南水网的田间小路,实在太难走了。和战士们走在一起的连长想起《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指着前面隐约的村庄说:“快到宿营地了,还有五里路。”战士们一听,立刻沉静下来,似乎加快了一点脚步。可就在这时,骑在马上的陈毅司令员,又情不自禁地感慨起这江南的迷蒙雨景:“唉,这就是雨中的江南。”未曾想一不留神,放松了手中的缰绳,战马前足一滑,连人带马跌进了池塘,幸亏塘里的水不深,战士们迅速把陈毅从塘水里拖起来。这一闹,从战士到司令员个个浑身湿透。当队伍连夜开进联结苏皖两省的固城湖,进入苏南敌后时,陈毅再一次激动于江南的湖光山色而大发诗兴,吟出了著名的军旅诗篇:“芦苇丛中任我行,星星渔火水中明。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
新四军战士东征途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陈毅司令员注重激发战士传承红色基因,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关系。
芜湖日报记者 张申尚 通讯员 芮进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