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污水中浇灌出“生态之花”
从天空俯瞰长江两岸,在芜湖长江大桥东头,一条绿色的“风光带”依水就势、绿意盎然,湖水与绿色相互增色、相得益彰。
这里是江东水生态公园,又名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承担着“改善周边水环境”和“美化景观环境”的双重功能。过去,这片区域污水横流、一片脏乱。通过尾水净化技术,让污水变废为宝,这里变污为美,重现碧波荡漾、绿草如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芜湖一直在积极行动。近年来,芜湖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展共抓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形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三峡模式”。作为长江大保护项目之一,江东水生态公园一期、二期总面积约57公顷,一期污水处理规模为4万吨/天。目前,该公园已基本建成,本月对外开放。
从昔日“龙须沟”到今日“风光带”,江东水生态公园的蜕变,亦是长江大保护的缩影。
充分发挥自然净化能力
芜湖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94公里,肩负着长江大保护的天然使命。
然而,城市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在江东水生态公园附近,劣质水、缺乏流动的雨水经过雨水管道,直排路面水系,造成水环境污染。加上附近水域碎片化分布,使长江水环境污染困扰着几代芜湖人。
2019年,江东水生态公园启动建设。该项目对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经过公园净化后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出水至周边板城垾和保兴垾水系,从而提高河道水动力、实现活水保质。
“你看,这里是生态稳定塘。”沿着公园步道一路向前,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眼前的水域介绍:它仿照自然湖泊湿地而建,形成了水底水草、鱼、虾、螺、贝、食藻虫等完整的生态链,相当于一片“水下森林”。稳定塘将水体污染物转化为生物蛋白,不仅改善水质及景观效果,而且构建了“水清气净”的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自然净化能力,从污水中浇灌出“生态之花”,是该公园的最大特色。在公园的潜流人工湿地,不仅种植了美人蕉、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而且在地下设置了沸石、火山岩等滤料;表流强化处理湿地则通过水下植物和爆气设备实现水体净化。附近朱家桥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流经公园后,被潜流处理湿地和表流处理湿地同时净化处理,再进入生态稳定塘,水质达标后通过板城垾、保兴垾水系流入长江,从根本上实现“水清岸绿”。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无论是践行长江大保护还是城市发展,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天的芜湖,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坚决把“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理念落到实处。
而江东水生态公园的特点,正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沿亲水步道一路前行,水光潋滟,清澈见底,无数水鸟在这里栖息。湖心岛屿上的绿色植物在湖水浇灌下变得郁郁葱葱,花鸟、树林、河湖形成了共生系统,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在公园内西北角,一大片原生态落羽杉林被完整保留。另外还修建了500多米的步道,方便游客亲近林景水景。同时,公园的路上步道被打造成“海绵道路”,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
“公园既有‘才华’又有‘颜值’,未来必将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胜地。”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园仅一期绿化面积就达到4万平方米,绿化品种近百种。公园中央有一座近20米高的观景塔,登上塔顶,整座公园景观尽收眼底。此外,高低错落的深潭、浅滩、浮岛既有独特水体净化功能,也给人带来美观的视觉感受。
长江大保护久久为功
践行长江大保护,需要久久为功的毅力,以及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的强大合力。
早在2017年,为了保护长江母亲河,芜湖市启动长江干流岸线集中专项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200多个非法码头、修造船厂、非法砂点拆除复绿,整治“散乱污”企业2833家,释放长江干流岸线近30公里,新增长江造林1.66万亩,基本实现岸线1公里范围内应绿尽绿。
2018年至今,芜湖市与三峡集团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战略行动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江东水生态公园就是双方合作项目之一。此外,芜湖市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项目是践行长江大保护的“重头戏”。其中,一期项目对现有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提质增效、提标改造、增容扩建;二期项目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对污水管网的问题管段开展整治,进一步改善尾水水质,打造一体化治理范本。目前,3座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提标改造,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新建1座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完成。
“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为这项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指针、指明了方向。今后,芜湖必将扎实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各项任务,切实推动污水治理工作尽快取得重大进展,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