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场

发布时间:2025-02-24 09:31信息来源:芜湖新闻网 作者:张明珠 阅读次数: 字体:【    】
01

高华科技反映沈巷道路一直在维修,不利于群众出行安全,建议政府加快道路维修施工。


1月15日,鸠江区住交局负责人与高华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维平联系,经对接,高华科技反映的是G329(原合裕路)改造项目,该项目由芜湖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建设,现正在改造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表示计划2025年6月完工,鸠江区将做好道路施工中群众出行保障工作,企业负责人表示知晓并满意。

02

高华科技希望与奇瑞在力传感器方面寻找合作点。



1月17日,市发改委、鸠江区陪同高华科技与奇瑞芯片研究院进行了交流,涉及研发方面合作,并邀请其来芜落户。高华科技目前产品与车规级传感器有较大区别,短期内不具备供货条件。市发改委(汽车办)将持续跟进,积极推进双方形成研发方面的合作并落户芜湖。

03

高华科技建议芜湖进一步提升对科技研发和创新的关注,推进企业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以及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打造建立联合实验室。


1月24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与高华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维平电话进行对接。我市始终将科技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校企、院企联合开展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牵头建设实验室,目前,全市建有18个省重点实验室,7个校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9家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被列入培育名单。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以及企业的联合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创建省重点实验室,并一如既往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04

珂玛材料建议芜湖可借鉴苏州高新区模式,深化产业链细分领域布局,串珠成链拓展产业链纵深,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


市科技局:1月16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与企业电话联系。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8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2100家,结合企业提出建议。


下一步,全市十大新兴产业链专班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围绕牵头产业方向,全面梳理产业链图谱,深化对本产业细分领域的挖掘,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力争招引一批创新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


市科技局将根据各产业链招引图谱推进科技招商,同时,对落地企业开展分类培育指导,落地1年内的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地3年内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和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十大新兴产业专班办公室:

1.我市系统谋划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在全市的整体布局,目前以整车制造基地沿江布局,以经开区、鸠江区和三山经开区为产业集中区,同步规划零部件产业园布局。


根据各县区区域发展基础,集中优势力量招引优势零部件企业,实现区域错位发展、互补联动。


2.我市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目前已形成“一核两翼四中心”的集聚态势。以湾沚区为产业核心区,鸠江区为维修保障中心,弋江区为航电研发中心,无为市专注航空电缆,南陵县依托无人物流,繁昌区航空增材制造,镜湖区依托高分中心加快发展空天信息产业协同发展。


3.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焦农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绿色智能船舶与特色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为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考虑借鉴苏州高新区模式,深化产业链细分领域布局。


4.我市现有家电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7户,2024年智能家电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56亿元,同比增长8.9%。聚焦制冷设备制造、厨卫电器等细分领域,我市已基本建立家电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等各环节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推动家电产品链向后延伸,主要配件80%以上可实现就地配套。


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链细分领域,持续推动5G技术、AI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家电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5.我市新材料产业链将深度剖析现有产业链的核心节点及薄弱环节,对标苏州高新区的成功范例,聚焦具备比较优势的细分领域,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


下一步,中心将聚焦打造全景产业链,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等高校院所团队,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为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智力保障,助力芜湖市新材料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班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将发挥芜湖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智能家电、大健康、智慧农业等产业优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半导体为主攻方向,聚焦传感器细分领域,深化与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合作,与赛迪共建科创中心,重点对接中际旭创、美芯半导体、中微半导体等行业龙头企业。


7.大健康产业专班聚焦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以两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落地为契机,以现代医药、中药、医疗和医疗器械为重点,以健康养老、健康食品、保健品、托育服务和其他融合产业为支撑,以未来产业(脑健康、合成生物)为亮点,不断招引、培育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