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意见征求稿)起草说明

发布时间:2023-07-14 16:30信息来源: 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阅读次数: 字体:【  

    一、 规划编制背景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国家战略任务,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地域性和尺度性工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全市生态修复工作。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下简称《规划》)。

规划旨在落实《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细化生态修复具体任务,指导生态修复具体工程。是完善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架构、提升芜湖市市国土空间生态品质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 规划编制过程

    (一) 项目启动阶段(2022.06-2022.08)

    2022年6月,项目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随后相关调研工作全面展开。于此同时,项目组对于芜湖市各生态节点、廊道及相关重点项目计划落位区域进行现场调研并基于调研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与数据分析并最终形成了《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现状调研报告》。

    (二) 方案编制阶段(2022.09-2023.03)

    2022年9月,为方案编制准备阶段。同年10月,《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专题研究以及不同项目阶段,以线上会议、线下专题会议以及单独走访等形式,与相关部门、各领域专家进行了多轮研讨,并根据会议意见不断对于规划成果进行修改、优化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于2023年3月组织专家初审会,《规划》方案顺利通过专家初审,进入优化调整阶段。

    (三) 方案修改阶段(2023.04-2023.07)

    2023年4月-6月间,基于专家初审会的相关会议意见,进一步优化方案,并于2023年5月20日-24日,第二次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于2023年7月形成《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意见征求稿),并计划开展下一步意见征求工作。

    三、 规划主要内容

   (一) 范围与期限

   《规划》的范围为芜湖市全域,包括五区一市一县,总面积约6009.02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与《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保持一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二) 规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稳固“一核两屏十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正向演进,展现皖江地区的多元融合之美。

    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服务功能持续有效稳定发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多措并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与外溢。

围绕芜湖市“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目标,高位推进长江大保护,擘画长江百里生态湾。

    2. 阶段性目标

    到2025年,重点生态修复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成效显著;长江核心生态主廊道基本建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达1.24平方千米;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重要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不低于90%;森林覆盖率达到28.7%;总储碳量有所提高;湿地面积稳定在850.58平方千米以上,创建南陵奎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及外龙窝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等。

    国土综合整治方面,全市通过农用地整治和宜耕土地开发,力争新增耕地不少于53.06平方千米;在充分尊重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意愿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8.71平方千米,统筹废弃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力争实现工矿废弃地复垦补充耕地1.90平方千米。

    到2035年,以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主的生态空间保持稳定,山体、河流、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空间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生态品质显著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持续增强,抗自然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牢固。全市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全面完成;江河湖库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人居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全面实现“山清水秀、林带环绕、碧湖青田、城美人和”的生态修复目标。

   (三) 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从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及环境限制指数等方面对于芜湖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基于计算结果,叠加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等,研判芜湖市相关生态风险。

根据风险研判的结果,明确规划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并进一步拟定规划策略并划定芜湖市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修复分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芜湖市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及工程,并拟定相关实施计划。

   四、 规划成果特色

   (一) 立足全域、做好生态顶层谋划

   根据《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的相关内容,明确明确芜湖市在安徽省生态结构中的定位。在方案编制中并基于以上定位,指导芜湖市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划定与重点工程安排。

   顶层谋划与基层实施相结合,以自下而上构建安徽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忠实履行上位赋予职责,保质保量完成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

   (二) 定位明确、系统服务空间规划

   作为《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体系下的专项规划,为了起到更好的支撑和衔接作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同底数、同目标、同体系、同重点”的原则,在底图底数、发展思路、重点策略等方面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在保证总规相关内容积极落实的前提下,细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并指导相关工程。

  (三) 数据支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规划》充分结合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双评价”相关数据、遥感数据等多源数据,从全域层面对芜湖市相关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通过生境指数计算,“MCR”阻力面模型构建,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保障了相关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

   (四) 专题补充、创“一揽子”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复合体,而生态修复工作则是一个长期的,多重要素复合的系统工程。故单一的规划方案难以全面、系统的满足生态修复工作的相关需求。基于以上原因,《规划》在本体的基础上,先期开展了《典型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与格局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长江流域 1+3+N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转化与补偿机制》等七个专题研究报告及《芜湖市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复合的对策体系,为芜湖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五、 规划意义价值

   《规划》是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 建设生态芜湖的时代责任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先行的发展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生物监测网络,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定期开展重点区域生物调查,通过以上途径,多措并举推进“生态芜湖”建设。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

   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内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三) 长江大保护的必然要求

   根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芜湖市应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要求,系统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水环境污染治理、港口布局优化、防洪能力提升等工程,强化长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