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没事儿”热线,你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25-05-19 08:20信息来源: 芜湖新闻网阅读次数:编辑:侍文超 字体:【  

芜湖市心理热线

刘国荣正在接听心理援助热线

自5月1日起,“12356”热线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用。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3月1日起,原芜湖市24小时心理热线0553-4825555就已与“12356”热线并轨运行,目前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负责管理和运营。

“12356”这条热线,因其号码中不含数字“4”,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没事儿”热线,既朗朗上口又寓意美好。在芜湖,这条热线究竟如何为市民构筑心灵防线,又如何为更多的人注入温暖的力量?

心理热线,紧急时刻的心灵慰藉

“您好,这里是‘12356’心理援助热线……”

作为全国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12356”为公众搭建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旨在为公众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芜湖“12356”心理援助热线团队负责人葛毅告诉记者,此前,各地心理热线号码不一,自从统一号码后,公众知晓率显著提升。“现在,无论市民拨打原来的24小时心理热线0553-4825555,还是12356,都能及时获得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

热线号码的统一,不仅方便市民记忆,也让接线员的工作更加忙碌起来。

对于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刘国荣来说,每天接听心理热线是她的日常工作。她告诉记者,自从正式接入全国热线后,来电咨询量明显提高。今年“五一”期间,每天累计接听来电二三十通,现在平均每天也有十几通热线来电。

通过拨打“12356”,无数焦虑迷茫的心灵被温柔托举。他们在这里触摸到了温暖与希望的真实存在。

据刘国荣回忆,最让她揪心的是处理高风险来电——那些带着自杀倾向的声音。每当接到这类电话,她都会迅速捕捉对方言语中的情绪波动,第一时间展开安抚疏导与危机干预。“如果发现安抚无效、对方情绪持续失控,我们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系警方展开紧急救援。”值得欣慰的是,截至目前,每一次危机干预都取得了成功。在刘国荣看来,每一通高风险来电都是“生命的求救信号”,抓住这些干预机会,就是在与死神赛跑。

从日常接线的数据来看,心理咨询内容多集中于家庭矛盾、亲子关系、心理困扰等方面。其中,因子女教育问题来电求助的家长尤为突出。刘国荣清晰地记得,曾有一位母亲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孩子因沉迷网络游戏拒绝上学,焦虑情绪让她在电话那头语无伦次。通过引导式沟通,刘国荣帮助这位母亲逐渐平复情绪,并为她提供了改善亲子沟通的具体方法。通话的最后,这位母亲表示,她会尝试用理解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往往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出现问题就立刻着急焦虑。”凭借十余年的心理热线接听经验,刘国荣认为,解决亲子问题通常需要先帮助家长调整心态。只有家长调整好自身心态,才能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专业团队,筑牢心理援助防线

接入全国热线后,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应对心理服务需求?

葛毅告诉记者,芜湖市原先的心理热线运行多年,已累计解答市民来电14500余人次,成功干预高风险来电112人次。“接入全国热线后,我们增加了一倍人手,目前团队包括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在内超过40人,7×24小时接听热线。同时,每周都会组织新志愿者培训和老队员的案例督导等工作,并与公安、120等部门进行共建,加强配合协调。”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服务承载能力,更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确保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12356”热线全国联动,除了本地来电外,还接到了不少外地来电。“您现在在哪里?请离开站台,找一个安全的、相对安静的地方,慢慢说给我听,我一直在……”葛毅举例说,曾有一位外地青年在芜湖火车站拨打热线,他有焦虑症病史,当天惊恐发作后有了轻生的念头,后来在接线员的指导下,他慢慢恢复了平静。“接到高风险来电时,接线员要做到三件事,即尽量指引对方达成环境安全、情绪安全、心理安全。”

“12356”就是“没事儿”,这条热线托住了那些在情绪或心理问题上沉溺或下落的人,给了他们一个缓冲的平台,“心理援助热线起到了心理疏导、就医指南和疾病科普的三重作用”。葛毅表示,这条热线并不是陪人聊天或帮人报警的,它给出的都是当下可执行的、实操度高的疗愈与建议,“我们教来电者做呼吸练习,指导他向周围力量求助,提醒他出门带足必备的药品,为他规划紧急情况下的预案和补救措施。让来电者知道他具体要做什么,要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地去调节、去放松。”

虽然心理援助热线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对此,葛毅坦言,“目前的问题是团队人员的稳定性不够。未来,我们希望能加大投入,增加专职人员的比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存在误区也是困难之一。很多人即使出现心理问题,也因强烈的病耻感而不愿意求助。”刘国荣认为,“我们需要加强科普宣传,让公众明白心理困扰就像‘情绪感冒’一样常见,主动寻求帮助是勇敢且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