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1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和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毕军 发布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产资源管理科科长冯小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副科长张明蕾
发布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欣
2025年3月31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召开《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内容解读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新闻和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毕军主持此次发布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对《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背景、编制历程、重要意义、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产资源管理科科长冯小双、国土空间规划科副科长张明蕾参加并回答有关记者提问。安徽日报、新安晚报、中安在线、安徽经济报、安徽法制报及芜湖日报、大江晚报、芜湖新闻联播、芜湖广播中心等多家省、市主流头部媒体作现场报道。
附件:《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内容解读新闻发布会通稿
《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内容解读新闻发布会通稿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2025年3月31日)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衷心感谢大家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关注和支持。2025年1月9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复《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规划》相关情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根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修函〔2022〕29 号),结合《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总体要求,编制形成了《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二、《规划》编制历程
从2022年底启动至2025年初发布,《规划》编制工作历时三年。2022年10月启动至2022年12月,形成《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现状调研报告》;2023年1至9月,完成《规划》相关7个专题研究工作并通过专家技术审查。2023年11月《规划》本体完成编制并通过专家技术审查。2024年12月11日,《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
三、《规划》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指导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地响应,也是破解区域生态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重要依据。其编制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 贯彻国家战略部署的实践要求。《规划》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决策部署,紧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地方行动方案,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为芜湖市首部全域性生态修复纲领文件,《规划》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与生态本底,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为核心,通过系统治理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提供科学路径,夯实了美丽芜湖建设的生态基底。
(三) 创新生态治理体系的重要突破。《规划》突破传统单一要素治理模式,建立全域全要素统筹的生态修复机制,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系统,形成“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功能提升”的闭环体系,为长江沿线城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制度创新样本,对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四、《规划》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面积为芜湖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6009.02平方千米。
《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明确规划目标
围绕芜湖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等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区。
着力构建国土空间最优生态网络结构,强化重要生态区域、主要生态廊道和关键节点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建设“更富魅力的山水宜居江城、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
(二)筑牢市域生态保护格局
稳固“一核两屏七片十三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正向演进。
一核引领,强化长江生态核心廊道——以长江芜湖段为核心生态轴线,实施全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通过水源涵养区治理、岸线生态化改造、污染源系统防控及矿区生态修复,构建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健康、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走廊。落实分级分区管控机制,统筹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推动沿江产业绿色转型,打造人水和谐的长江生态示范带。
两屏支撑,筑牢南北生态屏障功能--依托北部“青台山-天井山-万年台”与南部“大工山-丫山-云岭”两大山系,构建生态防护屏障。强化森林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探索“生态+”融合发展模式,引导生态农业、低碳旅游与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实现生态屏障保护与区域经济协同增效。
廊网贯通,提升蓝绿支廊连通效能——以长江支流水系及交通干线为骨架,构建13条蓝绿交织的次级生态廊道,包括扁担河、水阳江、青弋江等蓝色廊道及“S218-通江大道”等绿色廊道。通过修复河岸植被带、打通生态断点、优化廊道宽度,增强斑块间物质能量流动,形成连续贯通的生态网络。此举不仅保障区域生态过程的完整性,更通过廊道缓冲功能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干扰,维护大尺度生态空间稳定性。
七片协同,优化生态功能分区治理——依据地形特征与开发强度,差异化划定七大生态功能区:西部山林保育区重点维护森林碳汇与水土安全;农业保育区推动生态农田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控;城市生态建设区聚焦绿地系统完善与生态空间修补。通过分区施策,实现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动态平衡,形成“保育-修复-建设”梯度管控模式,促进全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
(四) 明确重点任务与工程
系统构建长江生态廊道——以“一江多廊”为框架,统筹长江干流及青弋江、漳河等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分区管控与岸线生态化改造,推进禁渔政策落地、水源涵养林带建设及沿岸景观风貌提升,构建复合型蓝绿生态网络。同步强化交通干线防护林带与城乡绿化体系衔接,通过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增强生态斑块连通性,形成“水陆统筹、城乡协同”的廊道网络。
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治理——聚焦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实施堤防加固、河道清淤及山洪预警系统优化;推进长江干流与青弋江、裕溪河等重点支流水质修复工程,确保2025年断面水质全面达标;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湿地生态修复,构建“水资源一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森林生态屏障功能强化——以南北山林生态屏障为核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林分结构,建设国家储备林与防护景观林带;实施退化林修复与森林经营体系改革,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平,构建“山地保育-平原防护-城市景观”立体化森林生态系统。
全域国土空间优化调整——推进农用地整理与建设用地整治,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田林网修复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统筹低效用地再开发与生态空间修复,建立“占补平衡”机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协同。
矿山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分类治理24处废弃矿山与88处生产矿山,通过地形重塑、植被重建与地质安全隐患治理实现生态功能恢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构建“源头防控-过程修复-长效监管”全周期治理模式。
基于五项重点任务,共划定重点区域37处,拟定重点工程155项。通过分类、分项施策保障在系统保障芜湖市生态安全的同时,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强化规划传导与管控体系,从制度构建、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到社会协同形成全方位支撑体系。
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建立规划编制动态跟踪督导机制和实施过程全周期监管体系,系统推进规划编制与落实工作。强化资金保障,统筹财政预算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优先保障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湿地水质改善等重点工程。实施全周期精细化管理,依托遥感、GIS等技术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时跟踪与效益评估,并通过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及合法性审查优化决策科学性。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整合高校及科研机构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专题研究,推动修复模式创新。构建公众参与体系,通过门户网站、座谈会等多渠道公开征集意见,加强生态理念宣传与技术培训,培育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治理合力。同时,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与协同治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完善政策衔接,确保规划目标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度嵌合。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严格落实批复要求,组织好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落实《规划》,同时充分做好各类规划的衔接工作,将相关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我们真诚期待广大媒体界的朋友们能够继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和解读,让更多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共同守护“碧水清波漾,苍山松涛涌”的生态基底,共筑芜湖市共筑“绿水青山赋能发展,长江文脉赓续传承”的新图景。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
安徽经济报:《规划》的定位与主要功能是什么,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张明蕾:《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定位为系统性文件,旨在统筹全市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与修复,通过推动生态功能优化、提升生态系统质量,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部署。
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一核两屏七片十三廊”的生态安全格局,明确长江廊道为核心修复区,通过支廊连通构建连续生态网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安全;二是细化生态修复实施路径,制定155个重点项目清单,覆盖水生态综合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五类重点区域,并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推动精准修复;三是健全制度保障,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生态保护目标,建立用途管制、生态补偿及价值核算机制,实现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
与《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关系体现为专项规划与上位规划的纵向对接,前者作为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的核心要求转化为具体工程与管控措施。同时,《规划》推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目标的动态落实,是在“多规合一”框架下形成生态修复与国土开发的协调路径。
安徽广播电视台:《规划》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保障确保生态修复的精准落地与长期可持续性?
冯小双:《芜湖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通过技术手段与法治保障的深度融合,确保生态修复的精准实施与长效性。在技术上,规划依托七项专题研究系统性梳理生态现状与问题,并构建全域生态网络模型,识别出长江廊道、南北生态屏障等关键节点,制定差异化修复方案。例如,通过构建十三条蓝绿支廊增强长江支流与次级生态空间的连通性,优化生态斑块间的水系与植被连续性,提升区域生态韧性。
制度保证层面,规划严格落实相关行政程序要求,严格遵循风险评估机制。2024年3月以来,通过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和专家技术审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合法性。规划明确将自然保护地体系纳入用途管制范围,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与价值核算体系,量化湿地修复、矿山治理等工程的生态效益,为跨区域协同治理夯实政策基础。同时,加强实施监管,通过配套制定155个项目清单并明确责任主体与细化资金分配,确保项目能够落地。技术引导与制度约束共同形成闭环管理体系,推动生态修复从短期工程走向长效治理。
芜湖传媒中心:在推进芜湖市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规划》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冯小双:在推进芜湖市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规划》通过系统性布局与多维度策略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路,结合遥感、大数据与GIS技术精准评估生态问题,制定分类施策的修复策略。
通过构建“一核两屏七片十三廊”的生态安全格局,确定长江生态廊道为核心修复区域,实施分级管控,科学管控沿岸工业建设,强化污染防治与水系治理,同步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的环境质量提升。结合南北生态屏障的保育,优化森林结构并发展乡土树种,完善农田防护林网,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同时合理布局生态农业与低碳产业,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以自然资源价值核算量化生态效益,推进生态补偿制度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统筹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优化农业空间生态功能,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
规划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衔接区域发展战略,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并通过重点项目解决重点问题,综合增强区域碳汇能力与生态韧性。强化动态监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机制确保修复工程的高效实施,为经济可持续夯实生态基础。
主持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