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灾害性天气应对办法》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01-21 16:37信息来源: 芜湖市气象局阅读次数:编辑:侍文超 字体:【  

发布时间:2025年1月21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芜湖市气象局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和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颜晶 发布人:市气象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张从贵,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季思敏,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副主任游建平



发布人: 市气象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张从贵


为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提高芜湖经济社会抵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和韧性,2024年12月25日,我市发布了《芜湖市灾害性天气应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下面,我就《办法》的起草背景、主要内容和创新举措作简要介绍。

一、起草背景

我市地处长江下游,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发,暴雨、干旱、大雾、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频繁交替发生。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频发,尤其是2022年6月5日的极端暴雨、8月26日的南陵雷击事件,2023年6月10日的极端大风事件,暴露出了我市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风险意识不足、预警与响应联动不够等问题。

2024年3月28日,《芜湖市灾害性天气应对管理办法》列入了芜湖市人民政府2024年度规章制定计划。市气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牵头起草了《办法》。

二、主要内容

《办法》共二十一条,由五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及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总则:内容包括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政府部门职责、保障措施、宣传教育等内容。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我市多发的灾害性天气种类,其种类列举依据《芜湖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基本原则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结合应对工作实际,体现应急预案要求;明确了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其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同时也鼓励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防范应对工作;规定了气象监测设施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社会救援队伍建设。

第二部分监测预警与信息传播:内容包括预警信号等级、发布和传播渠道等内容,总体思路是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强调了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有关单位要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信息共享机制,保障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快速传播;同时还明确了各媒体通信运行商和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及时传播预警信息。

第三部分应急处置:内容包括应急处置机制、应对措施、舆情应对等内容。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等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响应和应对措施;明确了舆情应对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四部分事后恢复:主要包括修复受损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尽早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开展核灾报灾、人员安置和救助、抚慰等工作,做好群众安抚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平稳有序;指导和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以及总结提升应对工作能力等内容。

第五部分法律责任:明确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未按照本办法及时采取灾害性天气应对措施的单位及个人,追究相应责任。

三、创新举措

(一)建立了灾害性天气防御工作机制。《办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协调有效的灾害性天气防御管理工作机制,把灾害性天气防御工作依法纳入公共安全监督管理范围。《办法》对市和县(区)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开发区(园区)管理机构等的职责予以明确,对各部门职责和分工进行具体阐述。

(二)完善了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传播机制。《办法》明确了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传播机制,明确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收到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迅速向公众传播,并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建立了应对气象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机制。《办法》明确了媒体舆论引导作用,保持媒体与政府沟通渠道的畅通,及时准确向社会告知灾情和救灾信息,遏制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建立和完善了灾害性天气应对基础保障体系。《办法》明确了气象灾害监测站网统筹规划建设和信息共享,加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救援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物质和经费,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四、下步工作打算

市气象局将牵头组织各区、开发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好《办法》的贯彻执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社会公众主动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意识。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同时,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强化应急责任,检验应急机制,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处置水平。

最后再次感谢媒体对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

芜湖新闻网:请问我市的天气气候有哪些特点?哪些灾害性天气对芜湖影响明显?今年冬天是什么气候特点?

张从贵:(1)芜湖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我市年平均气温16-17℃,最热为7-8月,平均气温超过28℃,极端最高气温曾超过41℃;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仅3-4℃,曾出现过-16℃的极端最低气温。我市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节和初冬。近三十年(1990-2020年)芜湖市区的年平均降雨量1230毫米,年平均气温17.1℃,年日照1806.5小时。

(2)芜湖灾害性天气出现较为频繁且易多灾叠加,暴雨、台风、暴雪、寒潮、冰冻、低温、高温、大风、雷电、冰雹、大雾、霾在我市均有出现,其中暴雨及暴雨次生灾害对芜湖影响最为明显,1991、1998、2016、2020年均发生了由持续性暴雨引发的流域特大洪涝灾害,2022年南陵县雷击伤亡事件,2023年三山经开区极端大风伤亡事件。

(3)今年入冬以来气温总体偏高、降水偏少。2024年12月以来,芜湖市出现了连续少雨天气,截止1月20日共出现了5天降雨,平均降雨量仅18.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2%,且由于气温偏高,未出现降雪天气。

大江晚报:近年来我市在灾害性天气应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游建平:一是持续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2022年市减灾救灾委印发《应对重大气象灾害部门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关于应对极端天气停工停业停课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芜湖市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市防办印发《关于印发芜湖市暴雨预警信号“叫应”与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机制(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和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的社会响应机制。

二是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2020—2023年,以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实现了自然灾害风险全链条式普查,全面完成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基本摸清了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提供基础的参考和科学依据。充分运用普查成果,将成果应用于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中,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更好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

三是联合发布气象灾害防御提示。市应急管理局和市气象局联合发布《芜湖市气象灾害防御提示》,根据市气象局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针对暴雨、强对流、台风、寒潮、雾霾等灾害性天气,提前发布灾害防御提示,明确影响范围,提出防范要求。2024年,共发布台风、强寒潮、暴雨、强对流、低温、雾霾等灾害防御提示43期。

芜湖新闻网:针对芜湖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水务有哪些应对措施?

季思敏:芜湖市襟江带湖、水网发达,地处南北冷暖气流频繁交会地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为了防范化解水旱灾害防御风险,市水务局立足监测预警、水利工程调度、抢险技术支撑三大职能,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突出于细、着眼于实,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

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构建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防线,我市在主要江河、重要水库陆续建设了237处自动水位测报站,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预报精准度相统一。在145处重点水利工程和重要河道节点建设了视频在线监控点,在有防治任务的四个县市区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与水文部门联合发布水情预警,联合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制定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方案,规范预警发布机制、范围和程序,加强协同联动,提高处置时效,努力降低极端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

二是加强方案预案演练。立足实际、着眼实战,修编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复核山洪灾害防御危险区域,按照“一圩一策、一洲一策”要求编制应急预案、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组建市县两级水旱灾害防御专家队伍,指导基层河湖库险情巡查处置。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快人员安全转移为重点,联合市应急局对山洪灾害、小水库、洲滩圩等全面开展实战演练。

三是强化工程联合调度。充分发挥水工程减灾效益,加强与省水利厅、合肥市、马鞍山市沟通对接,根据长江和内河水位情况做好裕溪河、西河流域闸站联动调度,确保巢湖流域度汛安全。与陈村水库紧密联系,发挥水库拦洪错峰作用,减轻下游防洪风险。根据降雨统筹抗旱工作,调度澛港闸、十甲任节制闸,抬高青弋江、漳河、青安江蓄水位,保障抗旱水源。

四是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加快长江芜湖段治理工程进度,有序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提升堤防防洪等级、畅通河道水网行洪能力,加快建设易涝区排涝泵站工程,提升区域排涝能力;谋划推进“三江”中下游水系整治提升工程,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编制《芜湖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持续推进水网重大工程建设,筑牢挡泄兼筹、安全可靠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

大江晚报:请问气象主管机构在推动《办法》贯彻落实方面有什么举措?

张从贵:气象主管机构作为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责任主体,要认真做好《办法》的宣贯落实工作,履行好《办法》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从以下方面全力做好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

一是提升灾害性天气精密监测能力。加强地面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目前全市建成180个自动气象站,平均密度达6公里,重点区域密度达2公里。强化精细化监测能力建设,建成4部相控阵天气雷达和一部风廓线雷达并组网观测,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全覆盖,主城区三维覆盖,灾害性天气监测时空密度提升至百米级和分钟级。探索建立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嵌入城市运行管理各个指挥系统的机制,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工作,并共享监测信息数据。

二是推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发挥气象预警的先导性作用,优化气象业务流程,充分发挥芜湖市气象预警信号电话叫应平台的作用,实现高级别气象预警信号叫应直达应急责任人。加强与应急、水务、住建等部门的对接,推动气象深入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研究,修订细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标准和阈值,逐步健全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立综合风险研判制度。根据天气发生形势,开展递进式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为现场应急处置提供现场气象服务。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制度。

三是推动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以此为基础的闭环防御体系,科学规划、建设城乡防灾减灾整体布局,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细化基层组织防御职责。

四是推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落实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的灾害性天气防御方针,为各级各单位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气象主管机构所管理单位的应急预案管理,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推动完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