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3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民政局
主持人: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杜继文 发布人:市民政局二级调研员靳毅、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和区划地名科副科长丁朝阳
发布人:市民政局二级调研员靳毅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市民政局,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长期以来关注慈善事业,关心支持民政工作及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慈善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慈善事业专业化、多元化、智慧化、规范化的新格局逐步显现,全市共有各类慈善组织30家。市慈善总会共接收慈善款物总计3.78亿元,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赈灾济困、医疗救助、扶老助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慈善总会授予“安徽慈善奖。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确保慈善组织依法运转
近年来,我市慈善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引导慈善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活动,不断提升活动质效。一是党建促规范。按照统分结合、应建尽建原则,明确了25家慈善组织,由其业务主管单位全面负责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党建工作在慈善组织中全覆盖。二是严管促规范。加强慈善活动全过程监管,每季度排查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情况,每年开展慈善组织年检年报和专项审计。坚持推进慈善组织在“慈善中国”平台依法公开信息,公开率为100%。鼓励社会公众和各类媒体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持续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三是监督促规范。紧盯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关键”,主动适应审管分离的新常态,建立慈善组织行政审批与监督管理联动机制,有序推进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和年报工作。
二、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慈善工作强大活力
紧贴形势任务,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慈善工作参与范围。一是创制慈善政策。出台了《善行安徽行动芜湖行动计划(2022-2025)》《打造“芜心向善”品牌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慈善体系建设、拓展募集渠道、支持慈善活动和规范慈善管理等方面,建立了慈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表彰慈善典型。加强“芜心向善”品牌建设,积极挖掘身边的善行善举,树立榜样典型,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向善氛围,让“芜心向善”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积极参与“中华慈善奖”评选,全市共有13个慈善楷模个人、慈善楷模团队、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捐赠企业、捐赠个人荣获“安徽慈善奖”表彰。三是传播慈善理念。坚持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每年9月5日“中华慈善日”“安徽慈善宣传周”主题活动期间,通过印发海报和宣传单页、设置展架、举办灯光秀、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等形式,宣传慈善日主题,普及慈善法,传播慈善文化。市领导出席以“崇德向善,依法兴善”为主题的“送温暖献爱心、慈善一日捐”启动仪式,提升了群众对“芜心向善”慈善品牌的认同感。2024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芜湖市慈善项目大赛”。
三、坚持上下联动,促进慈善事业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壮大基层慈善力量,积极拓宽慈善参与渠道,不断引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融合式”发展格局。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年由市委、市政府号召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慈善一日捐”活动,2022年以来,共有439家单位,1000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募集善款1215.8万元。各县市区把发展慈善事业列入议事日程,从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场地选择、经费安排、活动开展及政策创制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6个县市区均成立了慈善协会。二是强化“赋能式”基层支持。全市已建成镇(街道)社区慈善基金53家,开展社区慈善项目近百个,募集资金263.9万元,受益群众1.48万人。加快发展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全市具备慈善帮扶性质的社区社会组织覆盖率达100%。打造了集慈善捐赠、帮扶救助、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互助互济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慈善服务平台。三是提升“项目化”服务效能。推动慈善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困难群众慈善临时救助、社区治理等融合发展,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大病救助”“福彩公益金”“慈善圆梦”“幸福家园”等项目。发挥福彩公益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2024年共为符合条件的464名家庭困难学子发放助学金资金113.9万元。自2006年该活动开展以来,共为近万名学生发放2600余万元助学金。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组织化发展,壮大慈善主体。培育各类慈善组织。大力推动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工作。重点发展支持型、资助型、社区型等慈善组织,积极引入各类市外优质慈善组织。充分运用社会支持、公益创投等多种形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发展慈善行业组织。发挥好市慈善总会和县(市、区)慈善协会(促进会、联合会)在行业联合、行业自律、信息共享、资源协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功能。积极探索人才类、评估类、服务类慈善行业基础组织建设。促进慈善力量在资金募集、志愿者动员、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区域慈善生态圈。搭建基层慈善平台。推动镇(街道)、村(社区)依托具有公开募集资格的慈善组织广泛设立慈善基金,支持辖区微慈善项目。完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运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依法登记(认定)为慈善组织,将培育慈善组织、孵化慈善项目、对接慈善资源等内容纳入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服务范围。
二是聚焦多元化发展,拓宽参与渠道。优化财政支持项目。优化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设置,通过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支持慈善组织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承接民政系统向社会购买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和养老服务等项目及其他有关部门向社会购买服务项目。拓展慈善捐赠方式。探索建立镇(街道)、村(社区)慈善捐赠站点,鼓励开发行走捐、阅读捐、消费捐、企业配捐等创新捐赠场景。动员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市外芜湖籍成功人士、企业家及其他慈善力量参与慈善事业。探索捐赠知识产权、技术、股权、有价证券、保险等新型捐赠方式的落地实施,完善慈善捐赠价值评估相关配套机制。推动互联网慈善。借助互联网推进“一键慈善”“指尖慈善”,积极推动慈善组织和互联网企业申报建立网络公开募捐平台。引导慈善组织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互联网传播水平,积极稳妥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声,推动品牌建设与传播。
三是聚焦品牌化发展,彰显慈善力量。营造慈善氛围。开展以“慈善一日捐”为代表的全民性、常态化慈善活动。在“3.5学雷锋日”“9.5中华慈善日”“安徽慈善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宣传慈善理念和慈善活动。创新慈善活动。引导各类慈善组织聚焦扶贫济困、养老助残、儿童福利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切领域,开展慈善活动,实施慈善项目。支持镇(街道)、村(社区)慈善基金开展“微公益创投”“微心愿认领”等慈善活动。打造慈善品牌。做优“慈善助学”“福彩助学”“幸福家园”等慈善项目,组织“品牌慈善项目大赛”,支持各类慈善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品牌活动和品牌项目,共同打造“芜心向善”慈善品牌。
记者提问:
安徽经济报:慈善组织有哪些信息应当公开?
丁朝阳:慈善组织应当向社会公开组织章程和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成员信息以及国务院民政部门要求公开的其他信息。上述信息有重大变更的,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审计。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
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详细公开募捐情况。
慈善项目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详细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
芜湖传媒集团所属媒体:个人能否开展公开募捐?
丁朝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第三十三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综合上述,个人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但可以依法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