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查书平教授解读《芜湖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修订后的《芜湖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芜政办秘〔2024〕29号,以下简称新《预案》)。与《芜湖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芜政办秘〔2018〕284号)(简称2018版《预案》)相比较,新《预案》有了哪些变化?12月2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查书平教授,对新《预案》的八大变化进行了详细解读。
变化一:调整了组织指挥机构和签批级别
2018版《预案》中,最高组织机构为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下设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黄色预警由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市环保局主要负责同志)批准,橙色由两位副指挥长(市政府联系环保工作的副秘书长和市环保局局长)联合批准,红色由指挥长(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批准。
查书平表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在应对好重污染天气。将重污染天气应对最高指挥机构调整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简称市环委会),下设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市环委办);将橙色、红色预警分别提升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签批。提高最高组织机构和签批级别,一方面将更有利于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变化二:进一步完善了职责分工
查书平说,结合芜湖市多年的实际应对工作经验,对市环委会成员单位及其职责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完善。一是根据职能部门机构名称调整统一规范了成员单位名称;二是因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在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属于日常工作,故在《预案》中不再做安排;三是增加了市供电公司、市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其中市交通运输局增加了指导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做好高速公路道口管控这一职责。
变化三:统一了预警分级标准,触发预警的条件降低
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统一了启动标准: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橙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红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作为启动标准。
查书平说,根据预警分级,相对应地调整了我市预警条件,调整后的预警分级相较于2018版《预案》,触发预警条件降低,如:红色预警标准由原来的“AQI日均值将达到500,或AQI日均值>200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预测AQI日均值>3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或PM2.5日均值>300微克/立方米,或PM2.5日均值>115微克/立方米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预测PM2.5日均值>150微克/立方米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修改为“日AQI>200将持续3天且日AQI>300将持续1天以上”。
变化四:明确了应急豁免事项,避免一刀切
查书平表示,新《预案》相较于2018版《预案》,最大的特色是增加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豁免事项,明确了居民供暖、能源保供、承担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或危险废物、应急抢修等保障民生和城市正常运转的企业、施工项目以及其他需要豁免的重要企业等纳入豁免清单。申请豁免的重点行业企业,原则上应达到《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相关行业A级、B级、引领性企业差异化指标。实施差异化应急减排清单,避免一刀切,提高了应急减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变化五:明确了适用情形
查书平表示,PM2.5、沙尘和臭氧等污染都有可能造成重污染天气。新《预案》相较于2018版《预案》进一步明确了预案的适用情形,并对其他情形进行了分类处置。如:因细颗粒物(PM2.5)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严格按照本预案执行;因臭氧(O3)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源的日常监管;因沙尘、山火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及时向社会发布健康提示信息,引导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视情采取加强扬尘源管控等措施。
变化六:强化了响应措施落实
查书平说,重污染天气应对,关键在于抓响应落实。相较于2018版《预案》,新《预案》增加了抓落实要求。如:在I、Ⅱ、Ⅲ级响应措施中明确提出了“各单位按职责分工加强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的巡查监管力度,确保强制性措施落实到位”要求,并且在信息报送中明确了“市级应急响应启动次日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责任部门于每日12:00 前向市环委办报送前一日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应急响应措施有效落地。
变化七:完善了预案管理体系
2018年《预案》在“8.预案管理与更新”中仅要求了培训、宣传、演练和更新要求,而新《预案》则从日常宣传、预案备案、预案培训、应急演练到预案修订做了细致的规定,强化了预案的全链条、全过程、全环节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主体以及演练次数和时段,让预案管理更系统、好执行、易操作,突显了预案管理的科学性。
变化八:健全了应急保障体系
查书平说,2018版《预案》虽然也提出了人力资源、监测与预警能力、通信、经费等四个方面的保障要求,但新《预案》修订后,每一方面的保障提出了更加具体要求,更有利于各县市区、各职能部门操作和执行。如:经费保障,明确了“将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经费按规定程序列入预算,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对、宣传、评估所需的软、硬件建设项目及应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经费保障”。更为突出的是增加了组织保障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增强联防联控的合力,强化责任落实,提高公众参与度,提升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