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09-27 17:06信息来源: 芜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阅读次数:编辑:侍文超 字体:【  

发布时间:2024年9月27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芜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持人:市卫健委科技教育科科长 杨乃川    发布人: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章如平、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刘昌阔、繁昌区卫健委党委委员陈勇


发布人: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章如平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全市强化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把中医药传承发展作为“健康芜湖”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了《芜湖市中医药发展规划(2018-2030年)》《芜湖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举措》等文件,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体系建设,彰显特色优势

加快建设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各县级中医医院、三级公立医院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市目前有中医药高等专科院校1所,中医医疗机构148所,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8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院1所,三级中医医院2所。全市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1.0张,每千人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0.63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开设中医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馆。2023年,全市中医药就诊人次380万人次,较上年提高26.7%。

芜湖市中医医院与弋江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第三城市医疗集团。无为市、南陵县、繁昌区、湾沚区4个县中医医院均牵头建立了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积极发挥中医医院在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健康宣教中的龙头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发展模式,构建科学有序就医格局。

芜湖市中医医院获批省级中医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中药制剂中心。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获批安徽省区域康复中心。芜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湾沚区总医院)、无为市中医医院成功完成三级创建,南陵县中医医院、繁昌区中医医院完成二甲中医医院复评审。各县区中医医院均已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

芜湖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儿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拥有省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15个中医专科入选我市“十四五”医学重点专科,中医骨伤专科成为我市7个高峰学科之一,打造安徽省中医骨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在省内率先开设了中医康复科等康复医学亚专科,运用中医传统治疗方式提升康复医学水平。

二、聚焦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以“紫云英人才计划”“华佗计划”为抓手,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省国医名师1人、省名中医9人、省基层名中医6人、省名中药师1人,拥有省国医名师、领军人才、名中医(药)师、基层名中医36人,先后建有国家、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3个,柔性引进长三角7家医院8位知名专家及专家团队。市中医医院签约韩明向国医大师工作室、岐黄学者方邦江工作室、杨骏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市五院签约国医大师石学敏工作室。

我委还与安徽中医药高专深度合作,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广泛开展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教育,目前西学中一年期培训合格84人,二年期培训合格197人。同时,依托市、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平台,持续开展基层人员培训,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聚焦生命健康,加快产业发展

在大健康产业招引中,深度挖掘中医药资源,以产业项目赋能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2个,总产值2.6亿元。安徽丫山花海石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以凤丹种植、制药、研发为核心的林业生物药业产业聚集区,南陵县百善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合作,开展中药材GAP建设,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今年6月,由芜湖市中医医院牵头,与皖南7市38家中医药机构成立皖南中医药联盟,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学术论坛、技术培训等形式,全面激活中医药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皖南中医药事业协同发展。

我市皖南中药制剂中心2022年获批安徽省首批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年设计生产能力8000万元。目前已有40个品种通过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覆盖高血压、骨科、妇科、皮肤科、儿科、消化科、肿瘤科、风湿科等大部分专科,可配制多种剂型,已在芜湖市内及皖南各医联体成员单位内部推广使用。

四、聚焦文化传播,营造良好氛围

以3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为中心、以各类中医药场所为半径,常态化进行宣传,持续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连续多年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中医药宣传周等活动,组织中医专家团队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推动中医药新时尚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累计举办中医夜市14场、大型中医义诊15场,通过多种方式,使草药香融入到城市的“烟火气”中,让中医药点亮百姓的健康生活。同时,还举办中药调剂、针灸等各类中医药技能竞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树立中医药行业典型,展示行业风采。

支持繁昌区、湾沚区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通过挖掘优势,打造特色,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开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一步落实中医药改革相关决策部署,更好服务“健康芜湖”和人民城市建设。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

提问问题一:我市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中医药振兴为该项目七个子项目之一,请问开展了哪些工作?

章如平:感谢您的提问。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和《芜湖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举措》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委研究制定了《芜湖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一、建高峰

项目开展三年以来共拨付1720万元用于支持中医药振兴项目建设,芜湖市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单位顺利通过2023年三甲复审,全国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排名逐年提升,医疗质量模块成绩显著提升,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在省级中期评估排名全省第二。

二、壮骨干

拨付480万元用于县区中医医院推进县区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目前两家医院在项目期间已经顺利完成三级中医院创建,另外两家医院也顺利通过二甲复审。

三、强基础

共拨付200万元用于中医馆提档升级,按照每个中医馆10万的标准共扶持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用于中医馆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和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补短板

支持芜湖市中医医院建设区域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救治基地,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加强功能区建设,加快学科发展,建设感染性疾病科病区,扩建ICU,疫情期间共研发出抗感合剂、奥密克戎1-3号方、青桔玉屏汤等新冠制剂7剂型,向弋江区及芜湖、蚌埠、上海、合肥等地发放制剂近十万剂次,在医疗救治中发挥了中药作用。


提问问题二:请简要谈谈芜湖市中医医院作为安徽省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擦亮“芜湖中医药”品牌?

刘昌阔:感谢您的提问。

2021年12月,安徽省卫健委、安徽省中医药局公布《安徽省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名单》,医院入选安徽省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并于2023年通过中期评估,辐射带动皖南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医院具有良好基础和平台,同时还主动发掘新的品牌建设亮点,不断擦亮芜湖中医药品牌。

(一)聚焦中心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医院对标市卫健委“建设高峰、夯实平原、培育风景”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总目标,全力打造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矩阵。发挥高峰学科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与上海九院、郝永强工作室深度合作,坚持科技赋能、智慧赋能,探索3D打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带动相关学科新技术新项目持续增长。成立血液、介入治疗组,补齐医院学科短板。2024年1-8月医疗收入亿元,门诊人次万,出院人次、手术台次,三四类手术占比等数据均得到显著提升。

(二)聚焦体系改革,扩大中心影响力。

以安徽省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为载体,牵头皖南7市38家中医医院组建皖南中医药联盟、皖南中医骨伤专科联盟,积极开展双向转诊、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医院先后与6个社区服务中心、7个周边县市区中医院建立医联体联系,先后和弋矶山医院、海螺医院、南陵县、繁昌县中医医院签订了科联体协议。在省内率先实现医联体内院内制剂调剂使用,本院皖南制剂中心生产的26个制剂品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可在合肥、镜湖及弋江区8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单位的调剂使用,与无为市中医院、和县中医院、太湖县中医院等27家省内医疗机构的制剂调剂使用已获省中管局批准,加速推进与马鞍山市中医院、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宿松县中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调剂使用工作审批工作。

(三)聚焦科研创新,拔高发展创造力。

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中医药科研创新。十四五”期间,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36项,市级科研立项55项,校级科研立项96项;发明实用新型15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完成学术论文375篇,发表SCI论文15篇。

(四)聚焦专科建设,夯实品牌硬实力。

“十四五”期间,医院新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2个(脑病科、儿科),省级重点专科2个(骨伤、针推),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脑病科、心血管科),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内分泌科、康复科),11个市级重点专科。5个(中医骨伤、针推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老年病)专科入选学科高地建设项目;中医骨伤入选学科“登峰计划”高峰学科。

(五)聚焦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操刀力。

医院深入贯彻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切实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国医大师精神为引领,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步走,柔性引进专家20名,其中包括1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3名省名中医、2名江淮名医。修改完善《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告》,近3年全职引进“华佗计划”b类、c类高层次人才6人,硕士及以上研究生51人,其中博士3人;高级职称3人,常态化组织院内优秀青年医师前往知名医院进修。院内开展青年名中医评选,启动了新一轮院内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教育工作,重新修订了《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规定》,为青年医师成长提供保障。


提问问题三:繁昌区在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单位活动中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陈勇:感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繁昌区在传承创新中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单位为契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诊疗与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改善中医药就医环境,切实提升中医药诊治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绿色健康、安全有效、快速便捷、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蓝图绘制,设计创建路线图。充分发挥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和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印发了《繁昌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实施方案》成立以副区长为组长,12区直部门和7个乡镇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顶层设计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二是聚焦体系优化,构建创建根据地。举全区之力,累计投入超2亿元,将区中医院新院区打造成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培训的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主阵地;投入1100余万建设孙村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综合楼;投入150余万元建设中医馆、中医阁,开展全国示范中医馆创建工作。形成了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室为骨干,民营医院、中医诊所为补充的全区中医药服务网络。

三是聚焦专科建设,增加创建竞争力。建成安徽省级重点专科2个(中医针灸推拿科、中医儿科),芜湖市重点专科2个(心脑血管科、脾胃病科);区中医院将中医治未病与健康体检融合,成立了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中医预防保健方面的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该院率先在全市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将中医护理服务从病房“搬”到门诊,为患者提供耳穴埋豆、铜砭刮痧、平衡火罐等具有针对性的中医特色护理适宜技术,不断提升患者就医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四是聚焦文化宣传,打造创建朋友圈。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一法一条例”、中医药工作动态,动员全区医疗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院区电子显示屏及宣传专栏发布就医信息、宣传健康养生等知识。今年“繁昌体医融合创新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该中心总设计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康复健康广场、青年健身区、亲子互动区、百草园、篮球场等功能区,获得市民朋友的一致好评。今年8月多次组织“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氛围,为中医药创建工作培育了优渥土壤。

主持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