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35年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哪些内容?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事关城市未来和长远发展。2024年3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8月7日,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根据解读,《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构建全域国土空间新格局、落实节约集约发展要求、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彰显地方特色魅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等。《规划》明确芜湖城市性质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构建“三带两屏一圈两中心”的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为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规划》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30.1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91.1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5.4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606.56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39%;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33.05亿立方米。
《规划》明确,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三带两屏一圈两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依托沿江平原、低山丘陵和沿江滩地形成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五大优质农业产业区,构建“三带五区”的市域农业空间格局,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协同周边城市共建江淮丘陵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和皖南山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一江两屏、六廊多点”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依托沿江发展轴和G60科创走廊,优化全市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推进重点镇和一般镇特色化发展,构建“一主两副、双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
另外,《规划》明确,加大城乡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引导土地复合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
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如何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彰显芜湖特色魅力?《规划》强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保障重点地区发展空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积极擘画长江百里生态湾,以一湾聚核,提升城市活力。深化产城融合、推进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建设,提升主城,推动繁昌、湾沚城区发展,加强四极联动。落实人民城市建设要求,培育2个市级中心,7个片区级中心;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推进“两级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明确区域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彰显“襟江带河、圩田水网、千湖点丘、半城山水”的城乡风貌特色,加强城乡风貌分类管控。以大江大河和基础设施廊道为基础,串联历史文化、特色圩区和自然景观,塑造江城皖韵的魅力空间格局。
构建多向复合、内联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区域层面积极保障“沿江”和“G60科创走廊”两条通道的建设。市域层面形成“双环十二射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结构,完善“五横五纵十四射”的国省干道网。建设12条过江通道,其中规划新增7处。中心城区形成“三横四纵两射”快速路网体系,持续推进“小街区、密路网”建设,构建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体系。高质量建设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
加强与省内周边城市空间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规划》是如何体现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以及如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具体在交通上,积极推动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以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为抓手,做强货运为主定位,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进长江干流港口群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无桐高速、高速磁悬浮、合芜宣城际、明巢高速等区域性通道建设,强化沿江走廊、G60科创走廊交通服务水平。
在产业上,持续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加快产业创新赋能。通过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推进科创飞地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长三角区域高校来芜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建设。通过沿江产业带和G60科创走廊,进一步承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中高端创新资源溢出。
在空间上,依托芜马同城、促进合芜一体,提升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水平。落实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使命,加强与省内周边城市空间协同;建设区域金融、文化旅游、消费、医疗康养和教育中心,引领周边地区共同发展,为双循环双向发力作出贡献。
大江晚报见习记者 唐海月 记者 芮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