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05-14 11:33信息来源: 鸠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阅读次数:编辑:区发改委 字体:【  

 

一、迈上新起点,走进新时代

(一)发展成就

(二)发展环境

二、开启新征程,擘画新蓝图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加速迭代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集聚提升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新兴产业

(二)提档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为重点的优势产业

(三)提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四)壮大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

(五)加快发展金融商贸和新兴服务业

(六)布局发展数字经济

四、联动江南江北,开启城乡一体新格局

(一)统筹推进区域空间发展

(二)全力推进跨江发展

(三)全力提升江南城市功能

(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五、加快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二)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三)深化人才强区建设

(四)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六、聚力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完善内需体系

(二)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

(三)深化区域合作

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现代化建设新活力

(一)夯实高能级开放新平台

(二)深化高水平对外合作

(三)全面深化改革

八、推进文化聚力,树立新时代文明新标杆

(一)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全面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三)实施“文化+”策略工程

九、厚植生态底色,绘制绿水青山新画卷

(一)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与生态修复

(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四)健全和落实生态文明制度

十、聚焦共享共建,开创幸福和谐新生活

(一)提高收入和就业水平

(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三)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一、强化措施保障,奋楫现代化强区新跨越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加强组织实施

(三)强化要素支撑


芜湖市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鸠江区全面深化改革、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跨江发展、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的加速时期。根据《中共鸠江区委关于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芜湖市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阐明我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政策取向,对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迈上新起点,走进新时代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六稳”等各项工作,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我区迈上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

(一)发展成就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二五”末的262.9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505.1亿元,年均增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92美元增长到14740美元,年均增长12.9%;财政收入由35.2亿元增长至56亿元,年均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总额1334.8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9.1亿元增加至342.2亿元,年均增长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万元,年均增长6.6%。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态势,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2.5%。2017年2019我区分别获得省民营经济考核一类单位第一名和第二名,并入选2018年度发展民营经济成效明显地区。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二五”末5.4∶60.4∶34.2优化4.1:40.7:55.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机器人及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425.2亿元,年均增长10.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GDP比重达17%,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基地已落户产业链企业130家,实现产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6%。服务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规模服务业收入由45.2亿元增长至113.5亿元,年均增长22.7%;全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个、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1个,位于全市前列。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家;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权面积达42.36万亩,占全区承包耕地面积的93.9%。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1%提高到2.8%;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83家,207家企业进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研发平台达77个。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8件。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招引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总数达62个。

城乡建设再上新台阶。坚持产城融合联动发展,统筹“开发江北、提升江南”,形成了以市政务文化中心为核心,以官陡和清水金融商住中心区、沈巷和二坝江北产业新区、湾里和四褐山商贸配套服务区为纽带的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十三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0%加大江北地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完成江北四镇集镇和村居办公用房改造,实施集镇环境整治和“美丽江北”行动,江北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力保障商合杭大桥公路桥接线工程、城南过江隧道、大龙湾污水处理厂、芜湖东出入口改造、轨道交通等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清洁城乡美化家园”环境整治,城乡环境更加整洁、优美获批省级文明城区建成鸠江区数字好人馆,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持续巩固。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完成长江干流岸线73个非法砂站、码头、修造船点整治任务。落实《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鸠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推进二坝船舶工业园整治、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各项工作。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查组交办问题和省大气办、省第三环保督察组交办问题整改工作,合南工业园、清水创业园环境污染整治完成。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秸秆禁烧等各项工作。完成饮用水水源地界标安装,开展监督性水质监测。完成35条黑臭水体治理。对115.2公里污水管网和228公里雨水管网进行清疏,完成沈巷集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城东污水管网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全区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5%。PM2.5指数控制在44微克/立方米。 

开放融合迈出新步伐。进出口总额由“十二五”末的3.28亿美元增长到5亿美元,年均增长10.5%。深化区域合作,中德合作稳步发展,累计引进德资项目16个。芜湖港与上海港及周边港口合作持续深化,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0万标箱。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拓展,埃夫特收购的WFC公司中标通用、大众汽车的焊装生产线项目。持续推进清单制度建设,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统一规范行政许可类权力事项。实施“减证便民”专项整治行动,精简服务事项2061项,精简比例达60.9%以上。推进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启动电子营业执照登记,实现“办照零见面”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完成易政网推广使用,智慧型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做好政务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群众关切回应。全面开展国有企业对外借款专项整治,加强对区属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出台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民生保障达到新高度。扩大社保覆盖,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十三五末参保20.3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十三五参保39.5万人。2020年居民医保享受报销补偿221066万人次, 报销补偿金额31335万元。完善临时救助、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等办法,做到应救尽救、及时救助。“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22.15亿元,累计新增民生工程18项,优化合并7项,推出进行常态化管理13项,建立健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体系;全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建成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室)3个、村卫生室2个;建成国家二级文化馆;鸠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完成9个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建成四褐山街道智慧社区,并获得“省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官陡街道城东社区荣获第二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华强社区和城东社区分获第六批和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心新相印”示范点荣获省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平安鸠江、法治鸠江建设进一步强化。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相互交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加快,各国竞争优势重塑、国际经济规则重建、全球力量格局重构之中。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芜湖全面进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新变化鸠江区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环境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有利,机遇难得。在新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布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加速推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加快推进,江北新区建设逐步深入,我区的科技资源、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国家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升级和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我区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国家大力推进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芜湖市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我区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将有利于我区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交通、水利、能源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

新挑战。当前及“十四五”时期,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稳,美国挑起美国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叠加百年罕见的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经济调整趋于长期化、复杂化,一定程度削弱国际国内产业向我区转移的动力。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芜湖紧邻中心城市或苏浙的县域优势更加明显,对芜湖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虹吸效应”,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区存在不进则退、稍慢亦退的巨大压力。我区处于新老产业交替、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当口,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孕育期,新动能对经济发展引领支撑作用仍不够凸显,制约经济良性循环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财政金融、房地产、生态环境等领域问题风险不容忽视,以改革促发展、促开放、促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新冠疫情防控等突发公共事件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合判断,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推动鸠江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巩固新“势位”,抢占制高点、开创新局面。

二、开启新征程,擘画新蓝图

充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两个坚持、两个更大”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高质量谋划推进鸠江区“十四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决策,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推进跨江发展,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推动发展迈向高质量、生活迈向高品质、治理迈向高水平,打造形成“皖江第一区”,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好步开好局。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强化标杆发展。立足芜湖发展方向、站在安徽历史方位、对标长三角,牢固确立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念、制度、科技、文化、模式等各方面创新,谋划实施一批有优势、牵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努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综合品质最优、创新水平最高、核心功能最强之区。

——坚持跨江联动,强化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区划调整带来的机遇,加快区域整合开发,推进跨江发展,促进产业优势叠加裂变,释放区域“1+1>2”改革红利,全力推进一二三产相协调、城市与农村相协调、建设与管理相协调、均衡保障与优质服务相协调、做强优势与补齐短板相协调,形成更加合理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结构。

——坚持开放带动,强化融合发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理念,主动融于“长三角一体化”,按照国际化标准建设和管理城市,加快国际资源要素集聚,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

——坚持绿色低碳,强化高效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发挥长江生态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各领域,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努力把鸠江建设成为水更清、天更蓝、山川更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宜居城区。

——坚持共建共享,强化和谐发展。将增进群众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施策、量力而行,推进社会事业均衡优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氛围,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发展目标

立足综合优势,围绕标杆发展要求,到2025年,要全面推进实现五个方面的总体目标:

 ——实力领跑、产业领先的经济引领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皖江领先(同类城区),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地区生产总值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年均增长8%以上,GDP总量达到800亿元,财政收入争取达到7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至43.9亿元左右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高端拓展,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形成全市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数据电子商务、文化旅游 “个中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智能经济、服务经济强区。

——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创新先行区。主要创新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同类城区前列,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创新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主体集群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7%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单位能耗水平、“两化融合”水平等全省领先。重点领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突破,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显著提高,市场活力有效激发,改革发展红利不断释放。

——精致繁华、开放包容的核心功能区。跨江发展稳步推进,城东新区地位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更加优化,创业创新、休闲人居、公共服务等功能明显增强,集聚辐射带动效应持续放大。城市发展体现国际化,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市辖区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管理展示高品质,精细管理全面覆盖。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城郊镇融入中心城区进程加快,小城镇特色更加凸显,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农业和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水清天蓝、绿色美丽的生态宜居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绿色化、生活低碳化成为主流,土地、水等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降低,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山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体系不断构筑完善。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空气清新的“美丽鸠江”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成为生态宜居、山水宜游之城。

——优质均衡、普惠公平的民生示范区。就业创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步伐加快,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闲有所乐,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专栏1“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    标

单位

2020年完成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一、经济质效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00

800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美元

14740

22000

预期性

财政收入

亿元

56

7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

9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

-

1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42

462

预期性

二、创新发展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8

3.7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

183

400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

%

49

46

预期性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

35

40

预期性

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62

100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58

60

预期性

三、协调发展

文化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8

6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5

55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率

%

60

65

预期性

四、绿色发展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下达任务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

完成下达任务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下降

%

完成下达任务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城市PM2.5浓度下降

%

完成下达任务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完成下达任务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完成下达任务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7.8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3.67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五、开放发展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

7

预期性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

亿元

140.2

完成市下达任务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2.9

完成市下达任务

预期性

六、共享发展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8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51

4以内

约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0714

40000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0.3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39.5

38

预期性

 

展望2035年,鸠江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5年实现翻一番,迈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鸠江、平安鸠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和健康强区,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鸠江;借助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等重大平台,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参与 “双循环”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加速迭代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期,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数字经济布局发展,推动产业加速迭代升级迈向中高端,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打造智造强区、服务强区和数字鸠江。

(一)集聚提升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加强工业机器人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的协同发展促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埃夫特等机器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弧焊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重载AGV等本体开发及批量生产能力。围绕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加快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大批量产业化,加快推进芜湖翡叶动力伺服电机提升批量制造与推广应用,加速布局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

同步发展服务机器人。应对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的不断拓展,针对特征作业、建筑施工、安防监测、消防抢险、应急救援、医疗康复等特殊用途需求,引进培育壮大特种服务机器人规模。重点引进培育发展建筑施工、安防监测、智能巡检、消防抢险、应急救援、医疗康复、无人船、无人机等特种服务机器人。加快布局拓展家庭作业、公共服务、娱乐休闲、教育培训等各种消费服务机器人。

延伸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围绕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终端应用等核心环节,壮大系统集成规模,延伸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精密传动等智能测控装置;液气密元件及系统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增材制造设备。围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重点引进培育行业领军的优秀系统集成商,加强工业机器人产品在机械、汽车、家电、电子、食品等行业的规模化集成应用,以集成应用促进稳步发展,以稳步发展提升质量效益。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及装备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算法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网研发、智能软硬件研制,发展可穿戴智能产品。依托芜湖家电、汽车和装备等优势产业,重点加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农业生产等领域智能传感器的生产布局。支持埃夫特智能装备等机器人龙头企业整合生产数据,建立云端专家库,推动智能工业机器人试点示范。

统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推进沈巷片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项目,争创实施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及成套装备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支持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关键技术攻关,支撑智能汽车特定场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重点发展铜基、纳米碳酸钙、环保增塑剂等新型功能型材料。布局发展节能电机、智能电网以及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

(二)提档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为重点的优势产业

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与奇瑞等整车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应用技术”与“平台技术”开发,打造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联盟,建立持续稳定的配套合作关系。持续培育优势企业梯队,鼓励联合汽车电子、杰诺瑞电器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扩大产能、拓展市场,进一步引领行业发展。聚焦汽车电子、发动机及驱动系统、先进变速器及传动系统、制动及安全系统、高性能悬挂系统、电池及管理系统、高性能汽车材料、汽车内饰件、汽车模具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重点产品,争取实施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示范工程,提升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成为皖江汽车零部件产业重要集聚区。到2025年,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推进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展。依托中电鑫龙、世福仪器等骨干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智能电力电器成套设备、智能电网、高等级线缆、电测设备等优势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器企业的创新应用,推进LED和集成电路产品、高性能电子测试仪器、高精度仪表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招商引资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发展绿色家电、智能家电和个性化家电产品,加大节能型电机、压缩机等家用电器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力度,推动家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5年,电子电器产业产值超过130亿元。

加快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围绕轨道交通装备、潜水装备、船用装备以及航空零部件等交通装备,不断提升装备技术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结构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重点扶持中铁、上铁、天航、基伊埃和潜水装备厂等一批重点企业,推动交通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集群发展。狠抓大项目引进和产业链招商,着力提升装备制造的数字化、柔性化水平。   

专栏2:智造强区建设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

投资额

1

芜湖服务机器人产业集聚和发展基地项目(一期创新基地项目)

/

1.1

2

中德(芜湖)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项目

芜湖市鸠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2.8

3

联东U谷·鸠江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

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5

4

芜湖新型显示产业园项目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

5

旷云智能产业科技园项目

安徽旷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6.2

6

丰树芜湖国际产业园项目

丰欧实业(芜湖)有限公司

20

7

埃夫特下一代智能高性能工业机器人

及核心部件建设项目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7.25

8

京东芜湖智能供应链产业园

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20

9

三行工业机器人及工业电机精密轴承项目

芜湖三行轴承有限公司

5.9

10

机器视觉产品及系统集成项目

芜湖神图驭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5.6

11

面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自主可控磁光电存储技术研发及产业项目

芜湖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

7.94

12

人本轴承项目

人本集团有限公司

20

13

宁波藦卡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

宁波藦卡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3

14

凯宝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项目

广东凯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1.2

15

盛图特种机器人与应急救援装各项目

安徽盛图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1.2

16

捷欧机器人部件项目

芜湖捷欧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1.5

17

三合伺服电机及家电行业系统集成项目

广东顺德三合工业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3

18

高华创科伺服电机产业化项目

台州市高华创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2

19

南博清洁服务机器人及新能源环卫装备项目

安徽南博机器人有限公司

1.1

20

智能空调未端系统项目

上海艾正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0.5

21

元亨电子高端传感器项目

芜湖元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2

22

国海汽车模具及钢材加工项目

芜湖国海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1.5

23

双翼液压阀生产线建设项目

芜湖双翼液压件有限公司

1.02

24

兆阳新能源汽车底盘架构项目

芜湖兆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5

25

鸿腾装配式建筑工厂项目

芜湖鸿腾住工科技有限公司

5.1

26

雪乐冷藏设备加工项目

安徽雪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1.1

27

数控机床研发生产项目

芜湖同建机械有限公司

1.2

28

农机及汽车车身大中型冷冲模具生产线项目

芜湖承启模具工业有限公司

1.1

29

杰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生产线

及研发中心项目

杰锋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5.3

30

新型环保集成墙饰生产项目

安徽龙森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5.6

31

晶科玻璃节能门窗项目

安徽晶科玻璃有限公司

1.1

32

伟鸣新型生态节能装饰板材项目

安徽省伟鸣新材料有限公司

1.6

33

同优汽车装饰尾管制造项目

芜湖同优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1.1

34

优环环保智能设备生产项目

安徽优环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1.1

35

华强方特龙门镗铣床制造项目

华强方特(芜湖)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1.5

36

鑫忠源塑料制品和注塑件加工项目

安徽鑫忠源管业有限公司

1.1

37

装配式轻(重)钢别墅加工项目

浙江筑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6

38

福赛汽车功能件加工项目

芜湖福赛科技有限公司

5.5

39

巨航吸塑成型包装生产线项目

芜湖巨航包装有限公司

1.2

40

汽车检夹具柔性自动化生产项目

芜湖正福新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1.2

41

东启汽车制动泵总成绩卡钳项目

芜湖东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1.2

42

硅基智能华中区域总部和生产交付中心项目

芜湖硅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

43

净水设备生产制造项目

芜湖成德龙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1

44

智能交通系统开发生产项目

芜湖盛源智能交通有限公司

1.2

45

年产1300万吨套吸塑成型包装生产线项目

安徽木羽包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1.2

46

幸福汽车塑料配件项目

安徽幸福科技有限公司

1.2

47

聚石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广东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5

48

汽车零部件控制系统精密件项目

古金銮自然人投资

1.2

49

敏弘新材料汽车智能内饰项目

珠海敏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

50

金牛研发及生产基地

芜湖金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3

51

曼驰电器低压电器配件、线路板等加工制造

安徽曼驰电器有限公司

1.05

52

瑞佳机械自动化生产设备及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

芜湖瑞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3

53

无锡全胜汽车零部件项目

无锡全胜机电有限公司

1.5

54

德斯夫新型复合保温材料

安徽省德斯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05

55

胜峰汽车零部件及轴承行业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

温州胜峰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1.1

56

鑫正锋钢材智能化加工项目

芜湖鑫正锋钢材贸易有限公司

5

57

大昌科技扩建项目

大昌科技公司

1.3

58

南京思含艺畅塑料制品生产加工

南京思含艺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0.3

59

唐瑞汽车摆臂项目

安徽唐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2.5

60

成德龙滤芯项目

芜湖成德龙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2

61

美沃铝包木门窗项目

安徽美沃门窗科技有限公司

3.5

62

天鸟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

芜湖天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5.2

63

苏州创实五金制造加工项目

苏州创实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1.2

64

瑞佳汽车零部件项目

芜湖瑞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3

65

工业电气自动化输送线项目

毛兴友团队

1.3

66

广州中设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

广州中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1.5

67

佩吉搅拌摩擦焊机器人项目

安徽佩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8

68

海勒汽车电子和零部件加工项目

南京海勒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1

69

木雕艺术品及配套金属制品加工生产项目

芜湖徽派金木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1.25

70

包装自动化集成生产线项目

杭州锐冠科技有限公司

5.2

71

铂辉特智能装备加工项目

安徽铂辉特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1.2

72

翼诺设备制造项目

翼诺机械有限公司

0.6

73

二元碳动力电池研发项目

满电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1

74

玻璃深加工行业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

芜湖宸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5

75

北林机器人双创标准化厂房项目

安徽北林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1

77

卓驰自动化设备生产基地项目

芜湖卓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1.3

78

沈巷智能网联产业园一期项目

 区政府(规划中)

12

79

汽车零部件及轴承行业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

温州胜峰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1

80

电气自动化项目

安徽西高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1

合  计

281.96

(三)提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打造全域旅游聚集区。依托良好的城市建设基础,以科技为支撑,欢乐城市为主线,东方奥兰多为方向,以主题公园为品牌,加强科技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以方特、新华联景区为依托,继续引进和开发主题公园项目,形成主题公园集群,打造欢乐芜湖核心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推进文化与生态有机融合,不断强化雕塑公园、中江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旅游休闲功能,全力打造四褐山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亮点景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白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精品瓜果、绿色蔬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生态产业的同时,举办葡萄节、金花节,凭借天然的江心洲风光、著名的“六洲暴动”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旧址,结合红色文化历史,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增加示范园区内的活动主题,倡导当地农民领办农家乐、民宿等服务,采取“利旧改造”等方式,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老旧民居复合民宿民俗、创意休闲等功能。大力引进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形象策划、旅游产品营销、旅游咨询、酒店住宿、餐饮娱乐、节庆会展、商务会议等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集群。2025年,实现文化、旅游及体育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以上。

培育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影视动漫、游戏音乐等新兴产业,推动文化文博、非遗传承、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产业化培育,大力推动文艺原创生产、影视基地和演艺集群建设,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以三七互娱为依托,积极布局5G/云游戏、音乐、艺人经纪、VR、文化健康、社交等在内的文娱产业加大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供给。支持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开发,创新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领域数字内容产品,开拓混合现实娱乐、智能家庭娱乐等新兴领域数字文化内容消费品。

推进产业联动合作。紧紧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的旅游深度合作。抓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契机,推进鸠江区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鼓励支持旅行社发展,积极推广和营销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重点发展影视制作,发行、交易、孵化等业态,打造长三角区域性影视中心。进一步鼓励旅游产业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旅游企业。适时成立国有旅游投资公司,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建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会展、体育等产业一体化运作模式,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和资源,加快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四)壮大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

壮大发展跨境电商。推进以南翔万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为核心,建设集电子商务运营、保税物流、电子商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大力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和完整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聚集区,形成第三方平台和自营平台同步推进、境内外电商共同参与、出口与进口并重、多种模式并存、线上线下有序结合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大支持慕电子等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品牌培育。鼓励本地传统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转型,主动对接阿里巴巴国际站、一达通、大龙网、敦煌网等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增强其电子商务增值服务能力。引进、培育一批集报关、退税、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汇兑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撑服务。支持鸠江区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通过海外仓、体验店等模式,逐步融入国外零售体系。

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分层聚集。依托现有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实现电子商务产业链各环节的合理分工,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分层次集聚发展。支持萤火虫、小蜜蜂等电商产业园孵化集聚电商创业企业、综合性电商服务企业、传统企业电商总部等机构,构建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能。推动内容制造、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一站式”直播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集聚国内优质直播电商平台、直播机构、MCN机构、直播电商经纪公司、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入驻,形成行业集群效应,打造直播网红打卡基地加快电子商务进基层,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向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经营农户延伸,扩大社区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提升全区信息消费水平。加强电商人才与团队引进和培育,支持电子商务服务民生,健全鸠江区电子商务便民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区限上电商网络销售额突破150亿元;创建至少2家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5家省级示范企业;引进培育100亿元电商企业1家,亿元电商企业10家。

打造区域物流快递中心。依托长江优质岸线,加快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朱家桥、裕溪口和白茆三大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芜湖港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和最大的大宗散货转运中心。依托港区物流区,吸引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区域总部、运营结算中心等核心机构入驻,积极培育发展航运经纪、船舶管理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强化航运保险、船舶融资租赁等航运金融发展,推动临港产业经济发展。提升优化快递分拨集散区,以顺丰、中通、圆通和韵达等快递总部投资区域分拨转运中心为主体,以普洛斯物流园东部飞阳物流园、万开物流园为补充,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好路网交通优势和皖南快递集散功能,把皖南快递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家级快递物流产业园。同时,加快江北区域物流基地的布局和建设。实施物流信息化提升工程,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加快智能快递发展。到2025年,快递业务量实现4亿件。

(五)加快发展金融商贸和新兴服务业

加快金融商贸产业集聚。健全多元化金融生态体系,发展安全边际高、产业融合强的金融产业。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产业,吸引各类金融后台机构集聚我区,着力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后台服务基地。围绕“批、零、住、餐”,重点发展商圈经济和新零售,提升城东综合商圈、江北滨江商圈等影响力,推进南翔万商商贸城、总部经济园、汽车产业园、红星美凯龙等专业市场建设,倡导智能化、体验式、休闲式等消费模式。创新发展特色商业街(区),结合江北新城和城东轨交站点布局,打造一批融餐饮娱乐、购物消费、旅游休闲、文化演艺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和夜市街区。加强邻里中心(店)、便利店等社区商业设施建设,探索“电商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模式,推进社区商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提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物联网等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推进云计算技术创新和大数据应用,建设一批重点面向工业领域的云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人力资源、律师、会计、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引进和举办各类高端展览、会议和论坛,拓展展示交易、跨境贸易等功能,增强对高端制造、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产业的带动效应。积极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业态,拓展健康服务领域。规范各类民营教育机构,引导艺术修养、职业技能等教育服务行业有序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

专栏3:服务业强区建设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名称

投资额

1

万商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

安徽南翔万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

2

芜湖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

安徽省汇峰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1

3

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项目码头工程

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

7.53

4

绿地全球进口商品(芜湖)运营中心(皖苏总部)项目

安徽绿地铂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10

5

安能电商快递产业园项目

芜湖宇矗仓储服务有限公司

11.8

6

小蜜蜂电商园提质增效工程

芜湖巨竹电子商务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0.5

7

芜湖国购汽贸园项目

芜湖国购汽车物流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12.4

8

文体城项目

/

20

9

鸠江区人力资本产业园公共实训基地项目

芜湖高蕴悦享人力资源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1.18

10

蒸汽火车主体公园项目

芜湖博万德工艺品有限公司

20

11

四褐山体育主题公园及配套文体设施建设工程

/

1.1

12

芜湖方特旅游区升级项目

华强方特(芜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10

13

“萌宠”绿色主题儿童乐园项目

北京蓝天鸿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

14

芜优共享创意产业园

安徽芜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5

15

昆仑决总部基地项目(一期)

北京昆尚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

16

韵达安徽(芜湖)智能装备与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

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

32

17

仓储物流园项目

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

10

18

融汇自贸区交通枢纽物流区建设项目

/

8

19

广告设计、制作、文艺表演策划项目

芜湖曲剑广告有限公司

0.05

20

金浩商业广场

芜湖金浩置业有限公司

7

21

正嘉商业广场东区及地下室

芜湖正地众森置业有限公司

3

22

芜湖金晖养老示范基地项目

芜湖金晖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24

23

鸠江商务中心综合楼(暂定名)

鸠江区建投公司/重点中心

2.7

24

方特四期北侧地块

/

28

合   计

215.76

(六)布局发展数字经济

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支持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创新应用试验场、场景实验室,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支持企业上云,推动工业企业将生产业务系统、设备向云端迁移,打造一批上云标杆企业。推进数字产业化,聚焦云服务云消费、云制造、云农业、云管理等领域,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线上经济企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瞄准“芜湖市大数据产业核心区”的定位,规划建设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招引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力争5年内“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产业年均增幅6%以上,到“十四五”末,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大规模商用,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建设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牵引,全面推进鸠江区域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2025年,依托芜湖市“城市大脑”,实现我区城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壮大,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实现“五个一”,即“一码畅行芜湖、一网通办芜事、一屏调度全区、一图感知全域、一键可知全局”,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国内同类城区领先水平。

 

 

专栏4:数字经济布局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名称

投资额

1

芜湖大数据产业园暨电信云计算中心扩建项目

安徽电信有限公司

20

2

云上芜湖新经济产业园项目

1.共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杭州展梦科技有限公司3.南翔万商(芜湖)商贸物流园投资有限公司

1

3

长三角数据湖产业园项目

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市建投公司、鸠江区建投公司

30

4

58企服产业园项目

杭州五八企服园区发展有限公司

1

5

产业物联网管理运营总部项目

杭州智库云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6

大数据集成项目

重庆撼地大数据有限公司

/

7

芜湖数字经济与网络安全区域总部项目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

8

旷视科技芜湖数据工程院项目

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

四、联动江南江北,开启城乡一体新格局

坚持以高质量为引领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全力推进跨江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着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构建“一江两岸比翼飞、城市乡村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一)统筹推进区域空间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综合考虑国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引导人口、产业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市区一体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布局,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范围落实到具体地块。组织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推进鸠江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工作,指导城市高质量发展。将江北中江新城片区、沈巷片区、鸠江经济开发区西部片区、鸠江经济开发区东部片区、四褐山片区、清水人本片区、清水片区、官陡京东片区、五院东侧片区纳入2021年度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范围,成片开发期限为两年。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近期行动计划安排,促进鸠江区转型、创新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改善空间连通性和可达性,促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统筹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和乡村空间资源调配引导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农业农村功能空间和生产格局,以点带面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围绕区域总体定位,坚持全区“一盘棋”,按照“核心带动、跨江联动”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统筹安排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促进南北融合联动,形成城乡有机融合发展的格局。以打造高端开放的现代化都市核心承载区为目标,着力提升江南城区城市核心功能,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强化资源要素和产业集聚,全面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以江北新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加速推动由江北区域组成的空间整体规划、成片开发,以沿江发展为构架,强化交通组织、产业发展与主城区的沟通联系,加快人口导入,成为鸠江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全力推进跨江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牢牢把握江北新区发展定位,统筹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策略,优化发展布局和空间结构,科学擘画江北新区美好蓝图。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加强城镇相向发展、区域集聚发展,形成沈巷、白茆、二坝-汤沟三大特色板块。加快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业、公共服务、文化体育、港口物流等用地积极争取在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优先保障支持新兴产业用地需求。按照江北总体功能布局,协调推进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统筹开发建设,助力大龙湾20平方公里形成沈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园、西湾科技城、前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湾智能装备制造园、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江(芜湖)生态湾和白茆战略拓展区七大片区,努力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支撑极、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城区。

加快江北新区城市化。统筹优化沈巷、白茆、二坝和汤沟等镇功能布局,加快基础设施与主城区对接、产业布局与主城区配套、功能分工与主城区互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塑造精品为特色,以培育产业为基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加强人口和社会功能导入,增强产业服务、生活居住等功能,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加快实现由的转变。加快西湾花园开发建设,重点布局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和高水平医疗资源,串联布局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形成公共文化、滨水景观、商业服务、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为一体的新型城市会客厅。完善骨干路网,推动轨道公交两网融合提升交通集散功能。完善市政设施,全面提升区域综合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加快水系整治,提高区域城市排涝能力,新建改造一批变电站,加快建设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推进天然气输配管网、LNG加气站和储气站等设施建设。

推进北湾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全面融入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开发战略,着力推进北湾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聚焦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以及创新资源等领域,积极承接沪苏浙产业创新溢出,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加快园区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专栏5:江北新区开发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名称

投资额

1

皖江学院新校区高压杆线迁改程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1.27

2

站北路(江北东路—合肥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1.78

3

站北路(站东路—和谐大道)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1.11

4

通和路(站东路-规划支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98

5

江北东路(通江大道-站北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30

6

规划支路(通江大道-站北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23

7

蛟矶路(西湾N1 -雍宁路、金带-西湾E2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99

8

雍宁路(米芾路-站北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34

9

龙泉路(米芾路-站北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35

10

渡江大道(杭州路-站北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2.49

11

米芾路(新圩路与米芾路交口)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34

12

西湾花园中小学校项目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2.50

13

西湾花园周边水系整治项目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73

14

吴越路(楚江大道—前湾南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6.57

15

江北大道及和谐大道下穿合芜高速公路段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13

16

站北路(和谐大道—吴越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3.41

17

合肥路(站南路—长安大道)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4.24

18

芜湖北站周边水系整治项目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0.82

19

和谐大道(通江大道-长安大道)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5.72

20

长安大道(前湾东路—合肥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11.10

21

嘉兴路(米芾路—前湾南路)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6.08

22

前湾片区水系整治项目

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

1.33

23

西湾花园7#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

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2.00

24

房地产开发一期

芜湖前湾集团有限公司

8.60

25

西湾花园区域商业中心项目

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5.00

26

湾谷科技园项目

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00

27

房地产开发项目二期

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9.40

28

房地产开发项目三期

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9.40

29

房地产开发项目四期

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9.40

30

智能装备总部经济园

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5.30

31

软件园项目

安徽省江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9.30

32

海螺总部大楼项目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0.00

33

浦东新区“飞地经济”产业园项目

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500.00

34

芜湖启迪(江北)数字科技产业园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15.00

35

京东物联网产业园项目

京东集团

10.00

36

音乐小镇文旅项目

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

90.00

37

环保学院共建项目

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

10.00

合  计

806.21

(三)全力提升江南城市功能

做强城区核心功能。按照“强核聚力”的要求,加强核心区域、重要区块、重点轴线建设,集聚人才、资本、信息、科技等高端资源要素,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建设品位。围绕核心区整体功能形象综合统筹、重大功能区块建设和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延伸,打造万春路城市发展轴,构建南沿江和扁担河滨水生态走廊,全面优化轴廊两侧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推动各片区协同发展,高标准展现核心城区标杆形象、特色风貌、人文魅力。城东新区要依托中央商务区,加快推进功能性平台建设,完善商业、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加速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和智库型服务型机构,巩固提升文化旅游、金融贸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芜湖高端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心,基本建成具有最强极核效应的核心商务区。优化城北空间区域强化与长三角的对接功能,完成湾里、四褐山的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建成城北商业中心。依托鸠江经济开发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共进,推进城北片区形成产城一体智造经济高地。依托芜湖港,对接安徽港口集团发展战略与布局,科学谋划沿江开发发展现代工业以及港口、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提升城市特色风貌注重特色挖掘、功能融合,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发挥山水、人文、智慧等优势,坚持差异化、协调化路径,突出健康养生、文化休闲、智慧信息发展特色,注重城市色彩、建筑风格、景观风貌协调,走山水本底、人文内涵、智慧引领的城市发展道路。实施“显山露水”、“增绿添彩”、“美化亮化”工程,推动神山、四褐山、长江、扁担河等周围建筑与山水景观相协调,加快大阳垾湿地公园、中江公园景观带景观提升改造,推进万春大道、轨道交通等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形成“一路一景、一路一彩、一路一花”的城区绿化网络。实施市容市貌整治工程,重点提升长江、扁担河沿线,神山公园、大阳垾周边区域的夜景亮化,结合路灯亮化、临街建筑亮化和绿化带亮化,突出夜景照明的层次感,点亮鸠江。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重点以社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范围内,完善基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场站及社区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加快三级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便利群众生活的“15分钟生活圈”。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加快自来水、燃气、电梯等配套设施建设,排除安全隐患,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老旧小区的整体环境。建立健全区内公交服务网络,有机贯通城市慢行道,提高出行便捷性。推动通过微更新等手段改造公共空间、街区道路,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优化能源结构和规划布局,构建安全、高效、优质的能源供给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及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品质居住等功能外溢,加快吸纳科技创新成果、都市型工业、优质公共服务设施。聚焦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民生服务、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基本建成便捷高效、覆盖全区居民的城市智慧应用体系。

 

专栏6:城市功能提升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

投资额

1

赤铸山路节点立交(鸠江北路—徽州路)快速化改造

市重点局

8.75

2

规划道路穿越商合杭铁路节点工程

市地方铁路投资有限公司

1.2

3

和谐大道公交港湾站改造

市交通局

0.025

4

新建小区周边配套道路建设

鸠江区住建局

0.61

5

梦溪路(荆山路-黄山东路)

市重点处

3.3

6

新建小区周边配套道路建设

鸠江区住建局

0.71

7

市官陡门路延伸段(机场-中江大道)

市重点处

1.1

8

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桥接线工程

市重点处

38

9

芜湖东出入口改造工程

市重点处

2.9

10

芜合高速芜湖二坝支线项目

市大桥公司

25.7

11

通江大道江北大道至和沈路段城建工程

市交通局

6.68

12

祥生府项目

芜湖祥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6.06

13

铂悦府

芜湖新华联盛世置业有限公司

12

14

金都檀宫

芜湖恒达花木城有限公司

18

15

垃圾站提升改造项目

鸠江区城管局

0.71

16

金鹏珑玺台

芜湖市悦鹏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5.5

17

翡丽世家

芜湖嘉合置业有限公司

18.8

18

伟星院子东区项目

安徽伟星置业有限公司

11.56

19

伟星雍璟台

芜湖星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8.7

20

伟星凯旋公馆

芜湖伟星东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5.1

21

伟星壹号院

安徽伟星置业有限公司

23.7

22

碧桂园望江来

芜湖润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3

23

保利时光印象项目

芜湖保鸿置业有限公司

20.9

24

大发熙悦花园项目

芜湖垠安置业有限公司

20.8

25

芜湖2004宗地西湾花园

芜湖鼎安置业有限公司

13.8

26

城东汽车部件园东区02地块

/

20

27

城东汽车部件园恒达地块(北京中路1号地块)

/

20

28

鸠兹家苑扩大区东区

/

26

29

高速东入口北地块

/

12

30

罗兰小镇以东

/

14

31

曹村港地块

/

26

32

大龙湾6号地块

/

16

33

金都檀宫二期项目(芜湖1609号宗地房地产开发项目

安徽芜湖恒达花木城有限公司

20

34

四山棚改二期地块

/

7

35

四褐山一号地块

/

12

36

城东汽车部件园明远电缆地块(汽车部件园4号地块)

/

12

37

新华联铂悦府南侧地块

/

25

38

神东工业园周边地块

/

28

39

公安局南侧3号地块

/

22

40

四褐山北侧地块(含东方小区)

/

30

41

芜湖市一中北侧新建安置房工程一期项目

鸠江区重点中心

6.23

42

四山社区棚改三期

/

8

43

苏宁环球剩余地块

/

12

44

中江苑

芜湖万岩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伟星东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8.56

合计

632.4

(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优化乡村发展空间。按照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完善城乡功能体系,打造层次清晰、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空间全域化、精细化规划引领乡村发展,将乡村发展纳入全域规划的整体格局。加强江南江北联动、产业城镇带动、城市乡村互动,以江南中心组团为核心,增强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街镇的城乡链接能力,完善街镇的公共服务与就业吸纳功能,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鼓励进城、引导进镇原则,推动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坚持规模化、品质化、绿色化,以白茆、沈巷、汤沟等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批田间地头果蔬冷链配送设备,做大做强特色果蔬产业。加强工厂化繁育温室建设规模,做优特种水产养殖业。充分利用一产基地和江北农村田园风光,做活生态休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品牌强农工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及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益海嘉里粮油、德弘果蔬、东旺土猪肉、小老海和长江渔歌特种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鸠江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探索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大沈巷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培育白茆生态休闲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聚焦农村突出问题,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等为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全面激发全区乡村振兴新动能。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继续做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工商资本通过入股、联营、租赁等方式,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重点用于兴办农林文旅康相关产业等。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推行“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土地股份型”等“三变”发展模式,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

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供水、供电、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施3550工程(即:提升改造建设3条县道,5条乡道、50条村道),全力打造1条省级品质示范路,2个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全面增强综合交通功能,编制完成县、乡、村三级路网规划。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江河综合整治、泵站提升改造及水系配套建设等水利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计划到2025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2万亩。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大力推进散居点污水排放收集处理工程。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专栏7:乡村振兴推进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

投资额

1

2021年农村公路建设工程

鸠江区交通运输局

0.405

2

2022年农村公路建设工程

鸠江区交通运输局

0.4

3

2023年农村公路建设工程

鸠江区交通运输局

0.4

4

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2.79

5

供水城乡一体化

鸠江区住建局

5

6

2021年高标准农田

鸠江区农业农村局

1.3725

7

2022年高标准农田

鸠江区农业农村局

1.35

8

沈巷镇藏墩新站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2

9

汤沟镇马渡站改建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1

10

鸠江区重点中型灌区改造提升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2.47

11

鸠江区白茆镇六洲新站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1

12

保安泵站

鸠江区水务局

2.12

13

下沟泵站

鸠江区水务局

1.81

14

益海嘉里(安徽)二期项目

益海嘉里(安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6

15

肉禽屠宰深加工项目

安徽佳宇投资有限公司

2.2

16

年产 1664 吨农产品项目

安徽东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3

17

名套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项目

芜湖市名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4

18

瑞雪田园综合体项目

芜湖瑞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1.8

19

花卉种植及烘干项目

安徽东篱花卉有限公司

2.2

20

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芜湖信伏新能源有限公司 

7

21

白茆生态农业示范区

鸠江区白茆镇

0.98

22

兴顺现代农业园项目

无锡兴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16

合  计

46.745

五、加快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人才引育、企业培育、平台建设和环境打造,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

(一)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双倍增”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递增”计划,推动形成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企业和顶天立地的创新领军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依托孵化基地、创业园,鼓励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携带技术、项目、团队创办企业,鼓励和支持优势创新创业项目本土产业化,着力扩大初创期科技企业规模。重点支持一批科技中小型企业进行持续性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成长期科技企业加速成长。推进优质创新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图,加快行业领军企业产业化规模,做大做强壮大期科技企业。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分别超过400家、300家。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形成“政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模式,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出台鸠江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实施方案,促进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构建全链条式创新-产业体系。推进鸠江区智慧养老产品用品产学研基地建设,基地主导产业以产品用品(含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为主。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立股份制实体研发平台、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产业前沿性、颠覆性、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攻关。聚焦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骨干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与周边专业化技术转移平台的对接合作,加快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区转移转化及应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国际技术并购、绿地投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孵化基地

加大对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确保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以上。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采用贷款贴息、股权投入、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奖励补助等多种手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杠杆效应。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抵扣等鼓励创新税收政策,综合运用研发资助、用户方补贴、创新券等多种供需双方激励政策工具,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构建形成研发-转化-应用体化、链条式推进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建立成果转化基金,扶持创新创业团队携带先进科技成果实施转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二)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依托芜湖智能制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主动对接上海全球创新中心、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走廊,积极引进国家级创新平台或载体,努力打造形成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安徽工程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进一步提升哈工大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芜湖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和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端科创平台能级,加快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打造集科技研发、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端创业创新综合体。支持埃夫特等骨干企业争创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制造创新中心,做优产业发展支撑平台。聚焦战略新兴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电器和交通装备产业,加快一批省级以上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质量控制、检验检测等公共研发服务水平。到2025年,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过90个。

加快众创孵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孵化+投资基地+基金产业+资本等运行模式,全力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众创产业链条。发挥镇(街道)、大企业集团、高校院所、创投机构等主体力量,加快建设各类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国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打造一批集创业孵化、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进互联网+”与传统创业载体融合,打造互联网+创意为主题的众创空间,发展虚拟众创空间等新型众创平台。2025年,累计建成3家以上省级众创空间5家以上市级众创空间,新孵化培育15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三)深化人才强区建设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人才,推动塔尖集聚领军型人才、塔身集聚高端人才、塔基集聚技能型人才,全方位打造人才高地,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84万人有效地满足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国际化视野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到2025年力争落户鸠江的优质团队项目累计达到100个以上。发挥我区城东、城北人才市场作用,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支持驻区高校建设与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工程师学院、皖江人力资源培训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拓宽专业化技术人才培育,建立若干个先进制造业的培训基地,力争建成“工匠的摇篮”职业培训特色小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机制,支持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人才自主培训、自主评价。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实施领导干部联系结对重大人才平台、重要人才项目和重点专家人才制度,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保障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尊才重才爱才社会环境。

(四)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投入体系。有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用足用活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发展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动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引导资金,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服务机构投向创新创业领域。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创业指导队伍,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和跟踪扶持等服务。推进发明专利增量提质工程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链条。搭建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借助网上技术市场、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有效实现技术和企业供需对接。到2025年,累计发明专利申请量达7500件,授权1250件;实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件以上。

 

六、聚力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供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

(一)完善内需体系

优化供给结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注重从供给端入手,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以优质的产品创造适应高品质需求的有效供给。引导广大企业做精做强主业,发扬“工匠精神”,大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供给体系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着力补齐高端消费领域供给短板和缺口。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与供应链企业合作,打造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供应链企业,推动建设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供应链服务。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放大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优势,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和综试区平台,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投资协调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用好各类型资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等领域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收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高标准建设完善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 

促进消费升级。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围绕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优化流通设施布局,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推进商业综合体商圈建设,提升地方特色小店、老字号等特色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形态。围绕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着力扩大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育等领域消费。围绕引导消费新模式孕育成长,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合规有序发展,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推动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推动网游手游、网络文学、动漫电竞等互动娱乐产业发展,拓展“云休闲”新空间。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

专栏8:新消费促进行动

打造消费新场景。精心打造欢乐芜湖核心区,建设一批主公园,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业街区,高品质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镇;推进购物潮街场景、“深夜食堂”场景、公园游憩场景、乡村流光场景、文旅交融场景、运动休闲场景、社区便民场景、智慧生活场景等八大类消费场景建设。

创新消费新模式。加快布局直播电商,打造鸠江特色产业电商直播基地,培育网红带货达人,推介特色产品;促进电商平台企业与农社农户资源对接,利用新型视频电商平台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等。发展线上预约下单、线下服务到家等 “无接触配送到家服务,支持传统商贸数字化,推进互联网+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拓展云体验消费空间。

壮大消费新业态。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建设,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丰富跨境商品种类;引导企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解析消费群体特征,发展高级定制和个性化服务;培育品牌首店经济、传承创新特色名优小店、提档升级服务型经济、发展繁荣夜间经济和激发城乡假日消费;推广绿色消费概念产品和丰富共享消费产品服务,推出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停车等一系列消费新产品;通过完善惠民消费活动平台和推广线上消费活动平台,全力搭建消费新平台。

(二)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

着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强化产业链招商、大平台招商和要素集聚,大力引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在鸠江投资兴业。支持外资企业在鸠江设立地区总部、职能型总部、研发设计中心。围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深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招引一批短期见效快、成熟度好、投入产出比高的优势项目,集聚一批带动力强、产业链长、发展后劲足的龙头项目。加快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引导外商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智力,带动产业升级。积极推进以基金推动项目落地的招商模式,大力探索整体片区开发招商新模式,多渠道引进跨国公司、品牌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着力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强化优进优出,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向技术型、品牌型、质量型转型。支持企业扩大国(境)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民生特色优质消费品进口。发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做品牌、中小企业做配套”的思路,引导和鼓励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抢占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品牌培育、标准研制、科技创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强化贸易与产业的互动。支持企业以技术优势或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

着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制度创新,重点发展服务外包、软件、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重点服务贸易企业。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充分利用芜湖市综合保税区属地优势,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积极培育和申报一批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借助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深化与洋山港合作,打造“皖货出海口”。充分利用芜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平台,拓展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

(三)深化区域合作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贯彻落实《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芜湖实施方案》,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现代产业体系、联防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等为重点,全面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区域城市的合作交流,深化产业、资源、市场、资本、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对接联系,积极共建科研院所、研发产业园和成果转化基地,争当皖江长三角一体化的排头兵。积极承接苏浙沪产业转移,全面对接上海张江、苏南、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合肥等科技创新先进地区,以三重一创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提升关键性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科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互联互通,打造一批“长三角-鸠江区旅游精品线路,全力提升欢乐芜湖核心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深化区域教育、医疗、养老、公共交通、旅游、体育、食品安全等合作,强化高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打造长三角民生“幸福圈”。

加强周边区域协同合作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建设,强化县(区)域分工协作,主动融入、承接辐射、畅通循环、互惠共赢,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享共建,实现互补共赢。强化与皖江城市带分工合作,按照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合理分工、产业协作配套、市场机制有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通道、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高水平打造发展利益共同体,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作格局。

加强国内重点地区协作。深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在市场、要素资源等方面合作,主动对接深圳创新经济,探索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共赢机制。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文化、教育、科技领域合作交流,深化智力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强与长江中上游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中西部地区联动合作,深入推广产业投资环境和新经济元素,推介重点产业功能集聚区,构建辐射中西部、影响全国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基地。积极主动与国内城市建立联系,丰富交流的内涵、形式和渠道,促进理念互动、产业互动、要素互动、环境互动。

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现代化建设新活力

树立全球视野,夯实开放平台能级,深化高水平对外合作,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内外开放和国际化步伐,努力破解各类体制机制瓶颈,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

(一)夯实高能级开放新平台

主动融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鸠江区块。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力争制度创新走在前列、营商环境对标一流、产业能级显著提升。高水平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基地、港口物流集聚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集聚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将鸠江区块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结构优,现代服务业集聚强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认真落实试点任务清单和赋权需求清单,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力争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制度成果、最多的赋权事项、最快的审批服务和最佳的办事体验。着力在贸易、投资、金融和政府治理等领域推动系统化、集成式改革创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新途径,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累可推广、可复制、可辐射的新经验。

高质量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依托中国(芜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力推进芜湖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提升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提升“一个平台、两个大厅、三个中心、四个单元”的园区管理服务,吸引跨境电商企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流快递配送、金融服务等企业向园区入驻,进一步壮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O2O综合展示中心”,加大与各大市场、超市、酒店合作,设立进口商品专区。加快皖南快递物流园区建设,鼓励快递企业开展多方式的国际快递业务服务,为入园快递企业建设、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引进国际物流快递公司,发展智慧物流快递体系。

协同建设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围绕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协同推进长江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大宗散杂货集散中心和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建设,构建以芜湖港至上海港直达运输为主,安徽省内港口“港航巴士”航线网络及长江上游中转航线为支撑的集装箱航线网络体系,将芜湖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长江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枢纽港。推动“芜西欧”中欧班列提质增效和铁路货运发展。强化信息港功能,推进设施联通、标准联接、信息联网、企业联盟、多式联运。

高水平建设鸠江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开发区作为经济主战场作用,全力支持鸠江经济开发区做强做优,稳步推动鸠江经济开发区扩区,持续深化鸠江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着力提升鸠江经济开发区能级和水平,努力推动鸠江经济开发区建成千亿元产业,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围绕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鸠江区块功能定位,以编制鸠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为契机,深化、细化鸠江区块规划工作,优化空间布局,重构交通体系,谋划产业发展框架,推动鸠江经济开发区扩区工作,重点推进桥北工业园、电气部件工业园、城东1平方公里汽车部件园、生物药业园以及江北北湾智能装备制造园等园区纳入鸠江经济开发区扩区范围,统一规划开发,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坚持“亩均论英雄”的理念,主动向存量要增量,加快推进开发区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分类推进“僵尸”企业、烂尾项目兼并重组工作,缓解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提升开发区质量和效益。加快机器人产业园、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强化与专业园区的运营合作,提高市场化开发运营水平。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有实力的品牌园区对接合作,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新模式,努力在开放合作中增强园区竞争力。

(二)深化高水平对外合作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和深化与中东欧、东南亚以及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放大对外开放综合效应,推进在基础设施、经贸合作、产业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合作,推动一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基地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样板工程。加强与“一带一路”核心城市的联系,优化完善“一带一路”区域贸易投资政策,促进双向投资与产业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关系。积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大数据、电子商务、新基建建设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扶持推动本土企业利用境外资源,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

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围绕汽车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大力引进全球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具有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补齐、拓展、壮大全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鸠江设立分支机构。

积极推动支柱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鼓励本土龙头企业向总部企业、跨国企业转型,以境外直接投资、装备出口和技术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重点支持埃夫特、悠派科技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拓展和资产并购。鼓励各类企业与长三角企业“抱团出海”提升对外投资水平。完善“走出去”的服务体系,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兼并收购等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做好国际交易会、博览会和境外注册、国际认证等商事活动的服务工作,为优势企业“抱团”集群式走出去创造条件。

(三)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层分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积极倡导爱护企业家、争做企业家的良好风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推动地方财税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政策、重点改革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切实担负起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主体责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落实税收制度改革,兑现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税制环境。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本重点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金融保障。健全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发展。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增强现代金融治理能力。

高标准建设市场体系。落实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济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深化地要素配置机制改革,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市场退出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方式。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鼓励技术开发、转让集成化服务。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对标对表世行标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完善外资企业设立申请“一窗受理”制度,持续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按照企业和群众需求,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着力打造公平公正、透明度高、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深化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推动执法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集中和下沉,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务服务”,实现政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进步缩减办事时限。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经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八、推进文化聚力,树立新时代文明新标杆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实施“文化+”策略,建设文化强区。

(一)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文化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的工作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和社区,完善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行业标准。建成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大道、小区、广场。“十四五”期间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

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打造具有鸠江特色的现代文明城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完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管理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社会风尚基本养成,城区居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建立完善乡村诚信道德规范,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深化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文明引导活动,下大力传播新风正气。持续提升窗口单位文明优质服务水平,擦亮文明城市服务名片。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围绕交通出行、公共秩序、公共环境等领域开展不文明行为评议和治理。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新时代新风,培育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全面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挖掘鸠江文化底蕴,推动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全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统筹布局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及老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广场、足球场、文化乐园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公共文化联展,加快实现文化培训一体化,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共建共享新机制,推动机关、学校、企业、小区等内部文化设施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鼓励企业、个人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服务与监管,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的行为,确保文化、旅游、出版市场繁荣有序。

提高公共文体服务水平。按照“一镇(街)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的思路,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推行“菜单式”服务,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无缝对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推进文化产业孵化器建设,拓展文化创业空间,推动文化产业创业活动,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充分挖掘欢乐鸠江龙舟行、官陡门大集等传统地方文化,打造具有鸠江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革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官陡门大捷纪念馆、六洲暴动纪念地等红色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和区域文化融通,推进长三角文化旅游一体化进程,积极申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

(三)实施“文化+”策略工程

加快“文化+旅游”发展。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升文化旅游的软硬件水平。进一步释放方特、新华联等主题公园集聚效应,提升方特景区、鸠兹古镇、大白鲸海洋公园文化旅游元素和项目内容,重点开拓文化表演、非遗展示、夜游购物等旅游资源和市场。围绕长江两岸的生态资源,挖掘农业生态、乡村体验、民间民俗文化等内涵,提升建设四褐山“褐山揽胜” 独特景致,打造“一江两岸”城市新地标,建设多功能的城市滨水文化旅游景观带。充分挖掘粟裕将军纪念馆、六洲暴动旧址、白茆渡江第一船等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提升展览展示水平,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挖掘沈巷天子古庙、二坝蛟矶庙等处的历史内涵,建设历史古迹文化旅游线路。提升节庆会展品牌效应,积极培育大阳垾湿地音乐节、白茆四季活动、官陡门民俗文化集、沈巷赶集等节庆品牌互动,打造长三角区域性节庆会展活动,营造欢乐鸠江良好氛围。

推进“文化+科技发展。依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优势,以华强方特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广告产业园、影星巨幕产业园为重点产业园,打造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示范性强、配套完善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格局。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原创能力建设,鼓励优秀文化数字资源开发,创作适应互联网和各种智能终端传播特点的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加快建设系列品牌产品,形成相对成熟的数字出版产业合作关系和商业运营模式。推进新兴动漫、网络游戏、沉浸体验、数字艺术和文化装备等产业发展,加快与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信息业深度融合创新。统筹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农家书屋项目,加快推进乡镇数字影院建设,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促进“文化+体育发展。突出体育活动的精神引领,挖掘体育运动文化内涵,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乐跑、五人制足球、三人制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棋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大力发展绿道健身休闲产业,探索“文化+体育发展新模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体育健身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持续深化体教结合工作,积极申报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专栏9:文化强区建设目标

文化强区建设目标是“一核心三典范”

核心目标:打造“欢乐芜湖”核心区。立足芜湖建成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以“欢乐鸠江”为主要特色,以主题公园为主要载体,凸显的创新文化、山水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深入挖掘优质资源,大力弘扬优良传统,传承先进文化基因,打响“鸠江文化”品牌,提升鸠江的文化软实力。

典范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精神的典范。着力凸显“长江明珠,创新之城”的芜湖名片,以弘扬创新文化为主线,把富有鸠江特色的文化元素和历史遗产进行提炼,转化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品牌,使鸠江最集中地体现芜湖 “开放、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通过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和文明素质展示创新文化城市的精气神,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精神的典范。

典范二:集聚“文化+”产业新动能的典范。突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和数字出版三大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链,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商业等融合创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优化广告产业园、影星巨幕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使得鸠江区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业态的典范。

典范三: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典范。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优质化、数字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十分钟公共文化圈”,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文化设施,扶持培育一批“名人、名品、名剧”,成为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典范。

九、厚植生态底色,绘制绿水青山新画卷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与生态修复,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力度,加快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与生态修复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突出沿江重点生态保护,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沿江1515岸线分级管控要求,扎实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构建生态系统稳定、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的绿色发展体系。落实长江沿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聚焦沿江绿色发展,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高地。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落实区、镇()、村()三级河()长制、林长制责任体系,加强水系、森林、饮用水源地、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及治理,最大程度地优化生态功能。

推进沿江生态精细化修复。全面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鸠江)经济带建设,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行动,巩固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成果,统筹推进沿江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开展全线两岸植绿复绿,确保长江岸线1公里内宜林地段应绿尽绿;推进四褐山绿色生态长廊建设,打造长江岸线整治鸠江样板。健全从“江面”到“餐馆”的全链条、闭环式监管体系,完善长江流域增殖放流和禁捕措施,全面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优化城区景观结构,积极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彩化,加快贯通绿色廊道、水系,塑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现代城市景观风貌。加快实施大绿化工程,在铁路、沿线及河流水体沿线大力实施增绿提质,形成防护功能齐备、景观层次丰富、色彩搭配和谐的森林景观廊道。

(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落实长江水污染防治要求,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进全区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排查整治劣V水体,加大黑臭水体、雨污分流专项整治力度,严控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实施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行动,全面改善水体水质。深化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扁担河、裕溪河、牛屯河等综合治理工程,系统实施堤防加固、岸线治理、水系整治、生态护岸和环境工程建设,维护重要水体生态系统健康。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细颗粒物(PM2.5)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市考核要求,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切实改善空气质量。控制煤炭使用量,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建立重点控煤单位清单,完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持续推进燃煤锅炉、沈巷工业窑炉淘汰整治,加大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力度,促进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杜绝死灰复燃现象发生。严禁建设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项目,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超低排放、环保技术改造,全力推进鸠江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强化汽车维修、餐饮等重点领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有序做好建筑工地、车辆排放、秸秆禁烧等领域大气污染防控工作。

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全面排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建立台账。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固体废物网格化管理,压实责任。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固体废物大排查活动,按照“控源头、奖举报、查输运、堵落地、严打击、重追责”的总体要求,健全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固废危废处置能力,减少区域固废危害。

统筹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巩固扩大全国文明城市、省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专项行动,营造优美市容环境。深入推进道路清爽行动,全面提高道路洁净度,实现城市道路保洁的无缝隙、全覆盖和常态化。巩固提升“两治三改” 三年专项行动成果,拓展无违建区创建活动覆盖范围,完成无违建镇(街)、村(居)创建任务。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推进绿化、美化、文化建设。以农村环境整治为主线,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维及管理的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做好调查排查、规划编制、项目入库、建立清单、调度督导、试点示范工作。有序推进生态镇()、生态村()创建工作。

(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深化集约节约用地,促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利用,完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节约型发展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全力推进鸠江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实施节水行动,提高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推进淤泥、泥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餐厨垃圾收集和处理无害化。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提高企业准入的节能和环保门槛,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控高能耗、高排放工业项目上马,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完善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零售、商贸、旅游等商业和民用领域用能效率。以清洁生产为抓手推进源头防治,加大高污染、高耗能区域整治力度,全面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城区餐饮油烟净化装备配置率达100%。倡导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推广装配式建筑等绿色建筑方式,推动低碳社区建设,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100%实现人均垃圾量逐年递减鼓励绿色出行,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履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职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开展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充电桩的建设和示范运营。倡导市民自行车出行,大力实施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各类信息终端,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规定,营造健康公共环境。

(四)健全和落实生态文明制度

强化环境监管和绩效评价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化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实施区、镇(街道)、村三级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和实时在线环境监控,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环保执法,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等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区域环境监管持续升级。突出生态建设考核导向,严格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目标任务纳入全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强化生态保护责任,实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完善生态文明管理机制。探索推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及排放标准。加大区域环境治理联动力度,强化源头防控,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联动执法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环境数据共享等体系,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水平。

 

专栏10:环境优化提升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

投资额

1

四褐山岸线整治项目

四褐山街道

3.5

2

长江干道(安徽段)清淤、疏浚及综合利用项目

长江航道工程局和安徽省港口运营公司

3

3

四褐山老工业地块土壤生态修复

/

5

4

芜湖市扁担河综合治理工程

芜湖市水务局/水务局

1.2

5

长江三桥桥头公园绿化

鸠江区城管局

0.5

6

江北大龙湾片区绿化景观提升

鸠江区城管局

0.5

7

芜湖通沟污泥处理工程

市城管局

0.3

8

江北大龙湾湿地公园

市城管局

2

9

牛屯河防洪治理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3.19

10

鸠江区永定大圩除险加固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3.5

11

鸠江区长江外护圩除险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1.4

12

鸠江区惠生联圩除险加固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1.5

13

长江芜湖段崩岸治理工程

芜湖市水务局

7

14

牛屯河支流十里长河段治理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1.15

15

牛屯河排洪畅通安全建设工程(铜城闸至童子圩)

鸠江区水务局

2

16

裕溪河排洪畅通安全建设工程

鸠江区水务局

12

合   计

47.74

十、聚焦共享共建,开创幸福和谐新生活

着眼增进群众福祉,持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民生提质发展,不断增强全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提高收入就业水平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工资性、经菅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将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强化平合经济、共享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将新经济优质增长点培育成新就业增长点。加大全方位、一体化就业服务力度,密切联系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针对性开展专场招聘和各类用工服务活动,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吸纳本地劳动力和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动态“清零”。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和就业平台。积极实施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接您回家”、创业联盟等项目合作,提升创业就业质量。健全失业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仲裁力度,有效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全面提质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立德树人,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教育信息化行动,加快推进鸠江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普惠发展,坚持公办民办并举,修订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幼儿园,着力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到“十四五”末,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2%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严格学校建设标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区域、校际之间办学差距,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深入推进新一轮学校布局科学调整,新建和整合一批中小学,到2025年,规划建设小学5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芜湖一中教育集团和安师大附外教育集团探索“紧密型”、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参与集团办学,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增加2-3个教育集团,校园参与度达到70%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区管校聘”和“无校籍”制度改革,加强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统筹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加强与安徽师范大学合作,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建设,提升广大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扶持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驻区高等院校发展。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教育,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深化教育区域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建设,鼓励与长三角等科教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提升教育供给质量。

全面加快健康鸠江建设。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为目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健全基层卫生体制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传染病防控队伍,健全疾控机构和城镇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等标准化建设,织密织牢一张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监测与预警网络。加强与市一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健全以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医疗机构为基础,以民营医院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卫生院病区扶持+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扶持医联体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现辖区4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5年全部达到推荐标准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医药参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一个平台,四大系统”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短板。落实机构用人自主权,简化基层招聘程序,建设高素质卫生队伍。全面推进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大体育健身场地、场馆建设力度,积极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执行国家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和网络健全完善。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逐步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发展医养结合事业,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贯彻落实《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完善区级养老服务中心、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三级中心”功能定位,推进三级中心专业化运营,织密居家养老服务圈网。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主动对接长三角养老一体化试点区域,推进“医养结合”。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申报工作。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三)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社会保险体系。健全覆盖全区、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引导鼓励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将被征地农民保障并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有序推进养老待遇异地结算、医保异地结算制度,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化。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全覆盖街(镇)、社区(村)的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网络。

建立灵敏有效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与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专项救助政策相匹配,以临时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加强部门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和救助状态精准调整。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完善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保障制度。创新社会救助服务管理模式,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福利事业。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效率,推进精准救助。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总体基调,构建覆盖多个层次、满足多种需求的住房供给体系。落实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积极推进城乡危房治理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完善房屋使用安全动态化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房屋使用动态监测预警,确保全区房屋使用安全。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推行货币化安置方式,提高公租房、廉租房管理水平。整顿规范新建商品房、房屋租赁、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机制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基层民主协调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广泛动员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继续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信息化作用。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深化“我们是一家人”社区治理新模式和“向心聚力、三网共治”工程,持续推进“三社联动”试点示范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深化“平安鸠江”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警务信息化水平。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维护。加强社区(村)警务建设,落实“一社区(村)一警(辅警)”制度,构建动态、联动、高效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依法严厉打击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涉恐涉爆、涉黄涉赌涉毒、涉电信金融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健全社会矛盾联合调处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社会矛盾依法化解水平。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建立诉讼与信访分离、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等工作机制,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终结制度。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响应机制,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基层安全监管力量,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和动态监管信息化平台,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和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强重大节庆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国防动员建设,形成组织网络、动员队伍、物资保障相协调的体制机制。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落实国家、省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各类诚信主体建设,推动政务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社会信用体系与市场监管体系的有效对接,推进信用信息、信用产品的应用。聚焦市场主体,进一步落实新型监管机制,用好事前信用承诺,加强事中分类监管,完善事后奖惩机制,做好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信用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提高人大议案、建议及政协提案、社情民意办理实效。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正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和工商联等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对台、外事和侨务等工作。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和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加强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依法推进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小区业主管理委员会的民主自治。加强统计、审计、档案等工作。

 

专栏11: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单位

投资额

1

皖江小学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1.4

2

鸠兹小学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1.4

3

鸠江区江北综合医院建设项目

鸠江区卫健委/重点中心  

4.02

4

汀棠ABC九年一贯制学校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1.8

5

鸠兹中学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1.2

6

新华联地块规划小学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1.62

7

新华联地块规划中学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1.17

8

罗兰小镇东侧小学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0.88

9

罗兰小镇东侧中学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0.53

10

大阳垾小学

鸠江区教育局/重点中心

1.2

11

市特教中心

市重点处

2.15

12

清水河新建学生宿舍工程

市重点处

0.15

13

清水河中学原址改扩建工程

市重点处

0.8

14

市国防学校迁址改扩建

市重点处

1.2

15

市消防救援支队战勤保障大队营房维修改造

市消防支队

0.08

16

江北大龙湾片区化工东路消防站建设项目

市消防支队

0.6

17

江北大龙湾片区站西南路消防站建设项目

市消防支队

0.8

18

市第七中中学改扩建工程

市重点处

1.63

19

芜湖市汤沟中学原址改扩建工程

市重点处

0.9

20

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及配套工程

市卫健委

1.82

21

芜湖市车管服务中心和驾驶人考试中心项目

市交投

4.21

22

芜湖师范学校演艺大厅、图书馆新建工程

市重点处

0.8

23

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二期

安徽工程大学

3.3

24

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校区

安徽工程大学

7

25

鸠江区江北物资储备库项目

鸠江区水务局

0.5

合   计

41.16

十一、强化措施保障,奋楫现代化强区新跨越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组织实施,强化要素支撑,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全区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决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领导班子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引领功能,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加强组织实施

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由相关职能部门及镇(街道办事处)共同参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各镇街、各部门间的联动协作机制,积极与市发改、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加强衔接,在资金保障、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推进芜湖市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的实施。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落实责任,确保《纲要》目标的全面顺利实现。对《纲要》提出的约束性目标、重要的预期性目标,逐一分解落实,明确责任、措施与期限,检

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注重规划衔接。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强化《纲要》的引导地位,实现《纲要》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区规划等规划深度融合与协调实施,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增强《纲要》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作用,确保各专项规划贯彻落实《纲要》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发展规划体系。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鸠江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制度创新等重要内容在上级有关专项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加强监测评估。建立科学合理可量化的《纲要》评价制度,健全规划中期实施制度和规划实施的后评估。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跟踪分析,重点围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措施,科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必要及时调整,提升《纲要》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进《纲要》实施信息公开,提高《纲要》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三)强化要素支撑

强化政策支持。围绕《纲要》提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政策研究,在财政、金融、土地、投资、科技、环保等重点领域储备和制定一系列能有效解决突出矛盾的政策体系,更好的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形成有效的政策引导。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财政对《纲要》实施的保障作用。

强化项目支撑。完善重大项目带动机制,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围绕《纲要》目标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各类重点项目。加大项目摸排和谋划力度,建立动态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建设规划。对重大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定期召开有关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推进重大项目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强化资源支撑。切实增强资金、土地、水、能源、人力等资源要素对《纲要》顺利实施的保障作用。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公司债、集合票据等金融工具,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促进银企对接,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统筹安排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强化用地指标管理,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加大人力开发和引进力度,保障《纲要》实施的智力支撑。提升环境承载力,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环境容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