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04 10:39信息来源: 芜湖市人民政府阅读次数:编辑:李慧 字体:【  

——2022年12月31日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  长  宁  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启航之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一改两为五做到”,经受住新冠疫情、经济下行、超预期因素冲击等多重考验,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成功获批国家“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首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等盛会,落实质量强国建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弋江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等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亿元,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4亿元,增长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城乡收入比降至1.79,差距全省最小;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

(一)产业发展实现更高质量。

“提质扩量增效”行动全面实施。四个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9%。奇瑞汽车成为全省首家年产销过百万辆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48%,出口再创纪录,全国每4辆车出口就有1辆奇瑞造。海螺位列世界500强第353位,获中国工业大奖。楚江新材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芜湖零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3%。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规模企业达369家,“电池-电机-电控-芯片-智能驾驶-整车”的全产业链初步构建,比亚迪产业园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产值过百亿;光伏产业吸引永臻科技、协鑫集成等头部企业落户,光伏玻璃、电池片、胶膜、单晶组件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在芜集聚。天马微电子等项目落地,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形成“基板-靶材-元器件-显示模组-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链集聚规模企业120余家,华夏云天航空发动机维修等一批项目开工。芜湖数据集群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2200亿元,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园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中标识度越来越高、吸引力越来越强。迈入全国数字城市建设五十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56家。新增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神剑新材料和鑫科铜业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锻长补短”行动成效显著。开展“皖美消费”行动,发放消费券1.3亿元,带动社会消费超10亿元。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295家。引导美的、飞科等制造企业扩大线上销售,全市网络零售额增长11%。新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示范区占全省四分之一。江北新区、新芜经开区获批省“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三山经开区多式联运、镜湖区平台经济获批省“十四五”首批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建成12个“周末剧场”舞台,芜湖古城、方特旅游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欢乐芜湖提档升级。

“两强一增”行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建设高标准农田46.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业科技特派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数字农业工厂及应用场景110个。建成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15万亩,亩均效益提高30%,中联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全域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首批70个试点村实现集体收入6285万元,增长1倍以上。巩固“三保障”成果,新识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70个。完成农村改厕1.4万户,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实现。繁昌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湾沚区殷港艺创小镇和航空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南陵县烟墩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双招双引”形势喜人。形成任务有清单、落实成闭环、专员带专班、考核在一线的工作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0个,总投资4257亿元、增长33.6%,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较去年翻一番。建立重点项目“三级调度”“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568个,其中海创正极材料、道氏前驱体、耀石新材料等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取得历史性突破。信义玻璃、美的厨电当年投产、当年新增工业产值70亿元。完善“紫云英人才计划”,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汇集23项支持政策,兑现人才补贴2.7亿元。建设人才驿站10个。举办“紫云英”人才日、人才周活动,创新发放3000万元城市体验券,近万名大学生来芜参访。新引进就业大学生6.6万人、是去年的2倍,高端人才1870人、领军人才154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6个。

(二)创新发展积蓄更强动能。

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获批国家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4家。市重点研发平台达56个,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揭牌。国家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营运中心、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启动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等首批十大创新园开工。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组建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创新联合体。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5亿元双创孵化基金等,全面推进创业良种库和“雏鹰”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8亿元,增长45%。政府性投资基金新增投资项目138个、投资额超91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约400亿元。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中部六省首家公募基金兴合基金落户我市。海螺环保、雅葆轩、福赛科技、优升新能源4家企业获批上市。建成海行云全国首个5G+汽车行业定制平台。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登记科技成果增长14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8%,居全省第一。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22家,增长24.8%。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增长66.7%。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上线“三首产品馆”,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33个、首版次软件14个、首批次新材料6项。53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攻关计划,增长10.4%。5项创新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5件,连续11年全省第一。海螺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入选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哈特三维3D打印的主火炬点亮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联合飞机参与保障“神舟十四”成功发射。

(三)改革开放迈出更快步伐。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新设企业全部实现“一日办结”,市场主体总数突破50万户。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261个地级市第四位。建立投资“赛马”“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管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专项债项目,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十五条改革举措,处置土地1.46万亩。推行“亩均论英雄”、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居全省第二、营收居全省第三;“标准地”出让面积占新增工业用地84.6%。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市建投完成战略改组,新增投资45亿元。深化低空空域改革,率先开通省内3条短途运输直达航线。成立城市排水综合管理机构,统筹城市排涝、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多项职能。建立数据资源局统筹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数据公司“三位一体”智慧城市管理机制。

营商环境聚力优化。推出应对疫情稳定七大行业发展政策和稳经济政策36条。顶格减免授权地方的税种,累计办理“退免减降缓”各项税费115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占比91.5%。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累计兑现资金23.5亿元,惠及企业20万家。“依法兑现公共政策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做实“1%”工作法,构建“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四位一体”为企服务生态圈,用好“为企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各类问题近1.7万个,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2%,居全省第四、排名提升7位;营收利润率6.1%,居全省第三、排名提升4位。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超570亿元,增长52.5%。

开放平台拓展新领域。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省级17项,全国首创5项,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入选长三角自贸区创新案例,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居全省第一。吸引入驻企业主体2250家。全省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落地。全市进出口总额超130亿美元,增长15%。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0%。芜湖港集装箱量突破125万标箱。用好RCEP协定,签发海关原产地证书7934份,为企业减免关税3.3亿元。经开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鸠江区建成全市首个跨境电商9610海关监管中心。

江北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全面推进江北新区大规划、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鸠江区政府驻地迁至江北。48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华为云、联云世纪等百亿级项目签约落地,奇瑞超级二工厂、隆基光伏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算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建筑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开工建设,城南过江隧道盾构机“双线并进”,楚江大道东段等道路建成通车,皖江学院新校区、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体完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成功举办长三角科技论坛暨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与长三角九城共同发起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钻石飞机等3家企业获G60科创走廊突出贡献奖。合作共建安徽创新中心宁波人才飞地和浙江创新中心芜湖人才飞地。会同10个市(区)共建长三角应急管理城市联盟。新建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四)人民城市展现更新面貌。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打造智慧化的信息系统和扁平化的指挥体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打赢“3·24”“4·17”两场疫情阻击战。组建健康医疗集团,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借此机会,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医务人员、智慧网格员、社会志愿者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最真诚的问候、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双百攻坚”、“四促”攻坚成效显著,长江路高架、峨山路一期、八里湾大桥等项目完工,G5011芜合高速芜湖至林头段改扩建全线建成通车,徽州路快速化、九华南路快速化等项目开工。芜宣机场客运航线增至34条,航线数量跃居全省第二。建成增花添彩工程及50个“芜小园”口袋公园,新增绿地170万平方米。民生工程请群众“出题打分”,“最不干净”公共场所评选、“小老树”征集、公园座椅捐赠等活动得到市民的广泛参与和点赞。新建续建城市次支道路93条,构建“三网融合”通勤体系。打造5条全域旅游廊道。15个“宜邻中心”项目开工。建成城市阅读空间72个,其中“芜湖书房”40个,“全民共读”参与人次超200万,城市书香味日渐浓厚。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PM2.5平均浓度降至32.9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81.2%。1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宝江豚频频现身。

(五)民生福祉得到更多改善。

“10+3”暖民心行动扎实推进。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508个,服务老年人超80万人次。新增托位5457个,基本实现普惠入托费二孩减半、三孩全免。“三心工程”惠及26万学生。主城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0余个,创新为群众提供共享停车位1.2万余个。以席地而坐的标准打造最干净城市。推行“放心家政安心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2万人次。新增文明菜市37个。居民小区物业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超过9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中小学18所,增加学位3.2万余个。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60%,完善“双减”配套措施,实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列入教育部“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开工建设。组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建健身步道43公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400余个,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运动乐趣。省运会金牌数首次“破百”,居全省第三。

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医保惠民保障功能进一步彰显,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节约费用3.6亿元。全市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794元/月,探索将非本市户籍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纳入低保。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700多套。改造老旧小区125个、棚户区3300多户。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完成率达99%。

(六)治理水平取得更大提升。

上线智慧督查系统,政府工作闭环管理更加有力。建立常态化对标沪苏浙工作机制。智库平台上线参与决策论证,入库专家达700余名。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54件、政协提案256件。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化解率达95%,全市进京赴省访量同比下降87%、41%,信访工作考评居全省前列。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专项行动,百姓评理说事点达880处。成功化解涉企、涉众、涉教、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隐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南陵县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成使用。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16.3%、21.2%。认真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国防动员、外事侨台、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史志档案、科普、人防、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在于有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和监督,在于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向驻芜企事业单位、驻芜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支持芜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城市规模不大、层级不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能力不强;产业聚焦不够,单位土地、能耗产出效益较低,供需压力较大,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业态不丰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导向还不明显;铁路客货运输能力与城市定位不相称;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与群众要求还有差距;环境污染事件还时有发生;部分干部担当精神不足,部门协同不够,抓工作缺少一插到底真落实的韧性。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各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2023年重点工作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芜湖要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必须彻底打破守成、僵化、刻板的惯性思维桎梏,彻底摆脱三线城市自我定位的拘囿,彻底转变拼成本、拼政策、拼要素的传统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行为习惯,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部署,围绕未来五年“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总要求,进一步精准施策、聚焦发力,形成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打法、战法、步法,力争产业层级、融通层级、公共服务层级、人才层级、创新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城市层级不断提升,努力让每一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

做好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五个增强、五个走在前列”和“六个现代化芜湖”的目标要求,坚持发展目标对标全国前50强、发展模式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不断提升“五个层级”,着力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收入比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单位GDP能耗降幅和碳排放降幅、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努力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发展。

紧跟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形势,进一步坚定放手发展、创新发展的信心决心,推进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良性互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实施“服务赋能”专项行动,出台稳岗留工、企业“开门红”“全年红”等稳岗纾困政策,升级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真正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实施民营龙头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力争10家企业进入省民营企业营收100强。推深做实“1%工作法”,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节约企业接电费用。重塑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健全普惠性小微企业、科创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新增政银担100亿元,信用贷余额超610亿元。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扩内需,纵深推进有效投资攻坚行动,用足用快开放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专项债券,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617个、计划投资2118亿元,市级政府性投资增长12%以上。开工建设长江南路快速化、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G329市区江北段、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青少年体育运动中心等项目,建成奇瑞超级二工厂、芜湖长江大桥升级改造、珩琅山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支持民营经济方式,放大政策贴息撬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促进消费持续回暖。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多措并举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开展“徽动消费•生活芜优”行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布局建设更多地标性文化场所、休闲街巷、消费中心,通过推动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促进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做活线上消费平台,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网络零售额实现700亿元,增长14%。实施优化住房供给行动,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创业芜优”之城建设等,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扩大外资外贸规模。深化“一带一路”、RCEP经贸合作,紧抓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机遇,大力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芜优”行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实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链全景图,面向欧洲、日韩等地招引一批世界级核心、配套企业,为外商来芜贸易投资提供最大便利,实际引进外资增长15%。推进外贸倍增行动计划和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实现进出口总额140亿美元以上,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0家。

做实做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体系,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发挥中医药作用,重点保护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平稳渡峰,坚决夺取抗疫斗争最终胜利。

(二)聚焦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层级。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精准政策供给、精准要素配置,加快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更多优势产业迈进国家级集群。

实施核心产业链提升行动。聚焦十大新兴产业25个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重点抓集群形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支持第一企业海螺绿色转型升级,开辟千亿级新赛道。支持奇瑞产值超3000亿,冲击世界500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力争在安徽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版图上占据半壁江山,出台支持首位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品牌、上市融资、跨界融合、完善配套,打造爆款车型,推进奇瑞超级一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加快比亚迪电池二期、奇瑞新能源汽车四期等项目。智能家电产业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制冷设备制造基地和全国领先的厨卫电器生产基地,推动芜湖美的产值过千亿,加快推进美高智能电气等项目。光伏产业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力争隆基光伏、海创新能源、信义七期等新项目产值均超50亿元。聚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推动埃夫特向机器人整机龙头发展,带动一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企业集聚。新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高品质铜材料基地,扩大精密铜带、紫铜带材等市场占有率,支持楚江集团向千亿级企业迈进。依托“中国视谷”、航空产业园等平台,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蓝海。实施十大新兴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行动,精准招引有控制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面向未来的科创型企业。实施企业提质降本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争创中国质量奖,实施“工业强基”项目12个,完成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400家、亿元技改项目150个。

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深入实施“工赋芜湖”行动,建成市综合服务平台,对接省“羚羊平台”,推动更多应用场景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支持海螺、奇瑞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建成信通院工业互联网创新推广中心,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模式。实施标杆示范培育行动,新增100家标杆示范企业、800家中小企业登云。打造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办好第三届数字孪生大赛。

推动产业向供应链消费链两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入实施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围绕优势产业细分领域,招引更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孵化更多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面向市场的专业化公司。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实施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宝特多式联运中心、京东芜湖智能供应链产业园等项目。创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把文化创意、主题旅游、商贸流通、终端消费整合贯通起来,建成7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成交额120亿元。支持三只松鼠一二三产融合转型发展,打造中国坚果加工集聚区。

强化经济主战场作用。启动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项目建设、成片开发等八个专项攻坚行动。聚焦智算等主导产业,引进总部经济企业10家,打造“中华数岛”;优化提升生态水系,推进惠生联圩生态公园、江北滨江CBD建设,打造“品质居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性规划、一体化开发,加快银湖、凤鸣湖、蜻蜓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推进“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探索专业性“园中园”发展。规划建设航空新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建设。推动无为市经济总量向全国县域百强迈进、南陵县向600亿元迈进。

(三)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链接和中心节点,提升融通层级。

加快建设交通大枢纽、打通信息大动脉、构建开放大平台,提升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功能。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完成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建空铁水公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争创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加快三山港扩大开放,建成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一期项目,加快建设皖江(芜湖)航运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一批物流集成商、货运代理、快递公司,推动设立物流分拨中心、贸易结算中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整合岸线和码头资源,加强江北港口规划建设。优化港产城规划,芜湖港集装箱量达到140万标箱。增强铁路货运能力,开工建设塔桥基地,加快芜宣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宁芜高速改扩建工程。推动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加快芜宣机场临时开放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开工建设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通周边公铁通道,加密全货机货运航线,完成旅客吞吐量8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较2022年翻一番以上。

建设算力中心城市。把数据集群作为芜湖发展的最重要增量,围绕数字经济强化新基建,开工建设中国电信大数据产业园三期、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等项目,打造绿色高效数据中心底座。力争在建机架规模突破10万个。围绕“五数”体系,健全项目准入机制和指标体系,丰富多样性算力供应与创新,构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十大中心集群先行者和示范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全创改”“合芜蚌”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扩大自贸片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40项制度创新成果。拓展保税维修、保税研发、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建成智能保税仓二期。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深化与浙江舟山片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合作。强化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推动国有资本证券化,推进市属国企布局新兴产业,参股更多上市公司。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和支出方式,精准滴灌发展需要。

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大平台建设,加速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创新型企业研发中心和面向国际的交流中心,引进沪苏浙更多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资源。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四)建设满意度更高的人民城市,提升服务层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品质、高水平要求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做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扩大教育投入,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42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争创“五育”并举实验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70%以上。把教师作为教育第一资源,培养各级骨干教师2400名。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全覆盖。支持安师大“两个振兴”行动计划,共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安工程建设国际一流工程师学院,申报博士点。支持皖南医学院更名大学,建设新医科中心。加快安信工产业学院发展。支持芜职院创建国内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推动安徽商职院与安徽机电职院合并升格为安徽应用技术职业大学,筹建芜湖工匠学院、航空职业学院、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推动皖江学院新校区顺利开学,建设应用型大学。深入开展健康芜湖行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增开“午间门诊”“晚间门诊”。竣工交付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创新医防融合、医养结合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创建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覆盖率达40%,完成适老化改造1000户以上。

加快文旅强市建设。推进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长江渔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实施“欢乐芜湖”品牌提升行动,策划露天音乐节、长江文化交流艺术周等国际性活动。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芜湖古城二期、三期建设,积极引入体验式、互动式业态,满足市民可感受、可参与、可共情的文化需求。推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进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更多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深化“全民共读”,举办周末剧场、文创市集、创意快闪等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持续打造民心工程。建立以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让暖民心行动深入人心。金牌物业企业达到20家。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0个。完成55个菜市改造升级。新增城乡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161个,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暖民心行动。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比达15%,新增托位6000个。70%以上街道达标“干净街道”。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300套,改造老旧小区104个、棚户区5600户。建成4个“宜邻中心”,配齐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八大服务功能,争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做优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升级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聚焦水质、水量、水位、水安全,实施主城区水体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建成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二期、镜湖区道路排涝工程等项目。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高耗能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绿色信贷余额达650亿元。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推进城市燃气、供水等老旧管网修复改造。实施39个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项目,启动“安全慢行”工程。加快实施滨江地块、老船厂、堂子巷、老八中等城市更新项目,高标准设计建筑形态、运营业态、功能品质等,展现城市之源、魅力之源,争创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外龙窝湖湿地自然公园、凤鸣湖生态公园,新建、改造口袋公园50个,开展林荫道建设和“小老树”整治工作,展现城区“绿量充足、四季多彩”的美景。森林覆盖率达28.6%,湿地保护率达52.5%。

全面提速乡村振兴。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赋农行动,加快打造6个百亿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0个,建设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28万亩。扩大“大托管”试点,推动30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小田变大田”25万亩。探索建立企业+农户+农业科技人员“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家。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新增耕地1万亩。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50%。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5个,建设“四好农村路”400公里。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探索“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规模企业就业扩量、服务业就业提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60%的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标准。新建健身步道90公里、百姓健身房27个。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新增参保6万人。有序衔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超65%。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五)构建良好发展生态,提升人才层级。

坚持把聚人才增人口作为推动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推动全市人才扩量提质,强化人气集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导入机制。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放大“紫云英计划”品牌效应,优化人才驿站功能,构建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引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化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0个、领军人才195名、高端人才1950名、大学生6.5万名以上。

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才计划。深化企业与在芜高校合作,推动优势学科与主导产业相结合,推行“集合订单班”模式,助力中小企业抱团定制人才。举办高质量冠名班和学徒制班,培养跨学科、实战型人才,打造创业培训、指导、融资、孵化、服务等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养一批科技产业职业经理人。新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个,新聘“产业教授”80名。

加快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推进全域孵化区建设,实施孵化载体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80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健全青年创业项目发现、追踪、落地联动机制。持续推进促进就业认知行动,打造高校学生认知芜湖、热爱芜湖、留在芜湖的完整引才链条。

(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层级。

紧扣“产业+科创”,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设立科创投资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链上初创企业的支持,激发龙头企业投资创新团队的动力,转被动孵化为主动孵化。健全“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题”的科研管理机制,实施2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0个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其中70%以上的项目资金支持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5%。健全“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模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300家,培育10家科技领军企业。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五年行动,力争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

实施体系化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创新平台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实施技术服务市场培育行动,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科技大市场,定期发布应用场景,将未来趋势变成现实场景,将现实场景变成具体项目,用具体项目催生创新企业。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研究院和一批科技成果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申报10个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创新创业生态。

加快十大创新园建设。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实施专业团队运营,加强配套生态建设,打造孵化新经济、科创产业的高能载体,成为青年人筑巢圆梦的事业平台。建成湾谷科技园、天门方舟产业转化中心一期等5个创新园,开工建设老船厂智慧港、凤鸣研创中心、南站科技园等。

(七)精准供给资源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运用规划、土地、金融、财政等政策工具,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为当前发展做好保障,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一湾四极”空间布局。统筹征地拆迁、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四个计划,系统配置资源,推动城市成片集聚开发。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将亩均效益评价范围拓展到占地5 亩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政策,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实施工业地价改革,推进全域治理,消化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1.6万亩。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为优质项目腾出能耗空间。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扩大虚拟电厂应用,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和长江LNG接收(转运站)项目,促进绿电本地消纳。争取数据中心集群等重点项目能耗单列。力争开工华电二期4号机组、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6万千瓦。

强化资金供需平衡。推进财政与金融协调,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实施“双招双引”和政府性投资项目两个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动态组建重大项目金融服务联合体,有效置换在建项目资金,盘活存量资产,保障新上项目资金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系,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新增融资规模410亿元。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厚植谋上市、抓上市、争上市的氛围,力争新增上市企业5家、报会5家。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铺新摊子,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推进创优一流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推深做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强化营商环境感知系统运用,力争更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达到全国标杆水平。理解、尊重、成全企业家,完善“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等政企沟通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入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恪守契约精神,做到亲而有度守底线、清而有为敢担当。

(八)注重在发展中防风险,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树牢“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意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安全、极端天气等应急预案。实施安全生产“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开工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二期工程。整合全市公共视频资源,打造全场景城市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抓住主要风险点,加大流动性注入和预期管理,妥善处置重点企业债务风险。推深做实“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把信访总量降下去,把群众满意度提上来。深化镇街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强化城市大脑赋能,用“一张底图”整合数据、“一个平台”全景展示。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始终,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项目,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作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严格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芜湖走在前”。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工作。强化府院、府检联动,持续推进“新官不理旧账”治理。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设廉洁政府,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抓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完善“统计管家”工作机制,坚决守住拒腐防变的防线底线。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坚持顶格协调推进,持续深化“一把手在现场”“一把手对话”机制,主动“跨出一步”,强化协同作战,抓实抓细闭环管理。坚持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会和季度工作会议等制度。全面加强学习和调研,善于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发展和防疫等重大关系。

(四)强化政策精准供给。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按照“规划—政策—行动计划—项目清单—指标体系—闭环落实”一体化工作机制,围绕市场主体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鼓励支持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商协会、企业、群众代表参与政府重大规划、重大课题、重大政策等研究,把更多社会意见纳入政府决策体系。

(五)改造优化工作流程。

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通过“小切口”切入、“大场景”运用,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加快“11+3”重点领域创新,提升治理协作能力和监管效能,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

(六)改进工作作风。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整治“虚、躲、冷、粗、假”突出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把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所有精力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进一步提升敢于同先进比高下的志气,敢于对顽疾动真格的骨气,敢于同自己过不去的底气。

各位代表!今天的芜湖正加速成为长三角生机勃勃、活力迸发、势不可挡的重要增长极。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芜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