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2-12-16 11:29信息来源: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阅读次数:编辑:侍文超 字体:【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6日      发布单位:芜湖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鲍蓓蓓    发布人: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曹秋宝


发布人: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莉


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高兴今天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两强一增”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圆满完成了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具体在六个方面综合发力:

一、“米袋子”“菜篮子”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升农业产能,今年小麦种植实现总产、面积、单产、效益“四增”,油菜籽单产居全省第一,夏粮夏油生产获省通报表扬。克服持续高温旱情影响,秋粮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334.95万亩、总产预计138.8万吨。年末预计生猪出栏65万头,同比增长9.8%,存栏36万头,增长6.2%,肉类产量18万吨,增长7%。水产品产量18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179万吨、增长4.5%。推进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全市现有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8个、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99.6%以上。我市2020-2021年度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全省优秀。

二、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成效显著。

一是坚持科技强农。成立“芜湖市三农专家服务团”,提前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建立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遴选发布稻麦无人农场等农业主推技术100余项。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地方品种“西河生姜”“黄籽油菜”“元白萝卜”等10个品种保护工作,紫云英种子销量约占全国用种量的30%。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数字农业工厂及应用场景110个,推广种植智慧“芜湖大米”15万亩,中联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以上。

二是推进机械强农。加快农机研制补短板,中联农机水稻有序抛秧机等4项新型农机装备推广应用项目获省批准立项。兑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500余万元,新增机具3397台(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标准地”改革、耕地质量提升相结合,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6万亩,占耕地比重超6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农民增收“四项”行动,多措并举引导农民工群体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92元,绝对值位居全省第2;同比增长7.2%,较全省平均高0.5个百分点。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新创建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省市级基地总数达21个。按照“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思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新增签约项目数、总投资额均位居全省前列,邻几供应链保障中心、同福中央厨房、老金磨方健康产业园、鲨鱼菲特总部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落地开工。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省比重超9%。积极发展乡村农旅融合产业,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霖玉轩花果园、途居马仁山露营地入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预计达30亿元。

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出台《芜湖市“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芜湖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系列文件。新建农村改厕1.4万户,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改厕23.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系统推进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森林、美丽道路“五美联创”,投入4.7亿元完成55个2021年度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启动70个2022年度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市已建和在建省市级美丽乡村共计372个。按照《美丽宜居自然村庄整治提升实施导则》,全力推进自然村整治,投入约2.5亿元开展538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打造一批皖江特色、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五、农业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开展“两回收”,优化回收网点562个,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92%、86%,均高于年初预定目标。有序推进“两减量”,全年化肥使用量继续保持零增长,化肥利用率达到41%,农药实际使用量预计达2800吨,比基期(2012-2014年农药使用量平均值)减少24%。突出抓好“两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新建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7个,规模秸秆利用企业补贴量达14.7万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长江十年禁渔初见成效,江豚等长江珍稀濒危物种频频现身,中国(芜湖)长江渔文化博物馆项目启动建设。

六、农村改革活力不断释放。落实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20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45万元,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过43%。提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新增家庭农场5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7家,均同比增长7%以上。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安徽长江农林产权交易所构建市、县、乡三级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70%,高于全省平均13个百分点。加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力度,今年累计盘活闲置宅基地及住宅595宗,共计吸纳社会资本3.4亿元,为农户增加财产性收入1053万元。

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提升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为己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推进“两强一增”,深入实施乡村“五大振兴”,奋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一是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5万亩,建设“百亩方、千亩片、万亩园” 数字大米示范基地28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7亿斤以上。稳定并扩大芜湖大米、圩猪、河蟹、五华鸡、青梅、蓝莓等特色种养殖业规模,大力发展茶叶、花卉、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推动市级“菜篮子”基地提档升级。

二是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继续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种养业提质增效、数字赋农等行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仓储冷链设施建设等行动,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提高农民收入,精准施策,加快村集体闲散资源整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三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精准开展农业项目“双招双引”,开展粮油、水产、预制菜、休闲食品等百亿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创建。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158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梯次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争新增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以三只松鼠、溜溜果园、同福碗粥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突出“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重点,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新增农村改厕1.1万户以上,完成2022年度70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启动65个2023年度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持续按照净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五化”标准,建设600个以上美丽宜居自然村庄。

五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广应用关键施肥技术 ,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3%和83%以上。实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推广应用降解膜、标准膜。持续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加强常态化执法监督,科学规范增殖放流。

六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探索实施农村承包地“确亩确股不确界”改革,继续扩大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住房盘活利用试点范围。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村,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到45%。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发展到910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400个以上。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1000个。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