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1-30 10:01信息来源: 芜湖市交通运输局阅读次数:编辑:丁翔 字体:【  

《芜湖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芜湖市交通运输局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二二年一月


 

芜湖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位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战略交汇地带,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芜湖市公、铁、水、空等运输方式俱全,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十三五”期间,芜湖市交通运输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和长江航道为骨架,运输场站、港口码头为节点的交通运输体系。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建设交通强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层面相继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有关规划和指导意见,安徽省层面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这些都为未来一段时间芜湖交通运输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明确了芜湖市振兴江北新区、大力发展自贸区和航空货运全球超级枢纽港、打造现代化滨江大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部省两级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也为芜湖市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向建设交通强国、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交通行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迈进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四五”时期,芜湖市进入了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将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最具创新能力及更加开放的经济文化强市的目标指引下,芜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局面,对交通运输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

为准确把握芜湖市“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任务,特编制芜湖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范围涵盖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及城市交通。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一)通道能级不断提升,对外联系更加便捷

(二)公路设施提档升级,三网建设成绩斐然

(三)铁路线网双十交叉,全面接入八纵八横

(四)水路运输通江达海,优势地位更加巩固

(五)芜湖宣州机场建成通航,全要素出行得以实现

(六)过江通道有序建设,通行瓶颈不断突破

(七)公共交通稳健发展,出行服务丰富多样

(八)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综合运输全面发展

(九)绿色交通稳步实施,平安交通保障有力

(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存在

(二)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不足

(三)交通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四)安全应急保障能力仍需加强

第二章 形势与要求

一、落实交通强国建设部署,推进综合交通发展新跨越

二、支撑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抢抓综合交通发展新机遇

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创综合交通发展新局面

四、把握行业自身转型趋势,增强综合交通发展新动能

五、适应交通运输技术变革,促进综合交通服务新提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

(二)总体目标

(三)具体目标

第四章 发展重点

一、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交通设施网络

(一)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

(二)构建完善顺畅的干线网

(三)构建广泛便捷的基础网

(四)构建多向立体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五)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六)高质量支撑江北新区和芜湖自贸区建设

二、持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一)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二)构建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

三、推动智慧交通建设

(一)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二)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

(三)打造云网融合交通信息平台

(四)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

四、擦亮交通发展的生态底色

(一)创建绿色出行示范城市

(二)推广绿色运输装备

(三)推进绿色设施建设

(四)加快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五)加强污染防护治理

(六)注重生态保护修复

五、切实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一)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

(二)加强交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三)加强交通运行监测预警

(四)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六、全面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整合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职能

(二)推进财政事权及责任划分

(三)完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体系

(四)构建社会协同共治体系

(五)加强交通行业文化建设

七、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交通发展新格局

(一)深化区域合作深度

(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二、注重规划引领

三、落实建设资金

四、做好要素保障

五、抓好督促落实

六、强化人才支撑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芜湖交通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部省上位规划为依据,以提供更高质量交通运输服务为目标,全面推进“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初步形成了公、铁、水、空全面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目前,芜湖市基本建成“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形成普铁和高铁“双十字交叉”布局,水路交通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以芜湖和上海为起终点的芜申运河为辅,联通上海、舟山、南京、无锡、苏州等重要港口的水运交通要道。航空运输方面,实现50分钟到南京禄口机场、90分钟到合肥新桥机场,芜湖宣州机场作为长三角机场群重要一支,已于2021年4月30日通航,与周边机场协同发展,错位竞争

“十三五”期间,芜湖市交通运输行业围绕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目标,持续完善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通道能级不断提升,对外联系更加便捷

芜湖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战略叠加地带,“十三五”期间,芜湖与合肥、南京、杭州、上海方向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体的城际交通快速网络,都市圈连接进一步加强。与合肥市连接的芜合高速、与南京市连接的宁芜高速、与杭州市连接的沪渝高速均已实现或正在改建为八车道连接,商合杭、宁安、合福高铁相继通车,都市圈主通道能力大幅提升,时空联系日益密切,与合肥、南京实现1小时通勤,与杭州实现1.5小时通行,与上海实现2.5小时通行。水运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芜申运河、合裕线等航道,基本与长三角主要城市打通了水上运输通道。

(二)公路设施提档升级,“三网”建设成绩斐然

截至2020年,芜湖市公路总里程为11171公里,公路网密度186.5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6公里,占比2.5%;一级公路352公里,二级公路653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为11.5%,较2015年底里程增加了272公里。

“十三五”期间,芜湖市大力推进“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网化扩容。天天高速巢无段、芜湖长江公路二桥相继建成通车。至2020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76公里,路网密度4.5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位。芜黄高速公路、沪武高速无为段、芜合高速芜湖至林头段改扩建工程等正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芜湖市强化国省干线网建设,至“十三五”期末,拥有国省干线1043公里,其中G205南陵段是全省唯一一条实现快速化通行的国道。

“十三五”期末,芜湖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852公里,其中县道1488公里、乡道2628公里、村道5736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163.4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44个乡镇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643个建制村均通不低于4.5米宽硬化路;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及养护工程任务超额完成。

1  芜湖市公路技术等级情况一览表

年份

总计

等级公路

等外公路

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2015年

通车里程(km)

10898

191

234

584

1196

8306

388

比例

100%

1.8%

2.1%

5.4%

11.0%

76.2%

3.6%

2020年

通车里程(km)

11171

276

352

653

699

9191

0

比例

100%

2.5%

3.2%

5.8%

6.3%

82.3%

0.0%

2020较2015增加里程(km)

273

85

118

69

-497

885

-388

2  芜湖市公路行政等级情况一览表

年份

总计

国道

省道

县道

乡道

专用公路

村道

2015年

通车里程(km)

10898

250

342

1643

3074

0

5588

比例

100%

2.3%

3.1%

15.1%

28.2%

0.0%

51.3%

2020年

通车里程(km)

11171

517

802

1488

2628

0

5736

比例

100%

4.6%

7.2%

13.3%

23.5%

0.0%

51.3%

2020较2015增加里程(km)

273

267

460

-155

-446

0

148

(三)铁路线网双十交叉,全面接入“八纵八横”

截至2020年底,全市铁路里程442.9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27.9公里,铁路密度达到735公里/万平方公里,形成了普铁和高铁双十字交叉的格局,芜湖市铁路枢纽的地位不断加强。结合区域内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的合安九高铁、皖赣高铁(宣绩段)、昌景黄、沪苏湖、苏南沿江等高铁,芜湖将全方位接入国家高铁“八纵八横”主干网,与全国各大铁路枢纽节点城市连接更加顺畅便捷,4小时车程半径内,乘客“无需换乘”即可抵达国内20余个大中城市。

(四)水路运输通江达海,优势地位更加巩固

芜湖市境内现有通航河流29条,航道总里程达728.9公里。其中,长江黄金水道、芜申运河、合裕线航道在芜湖交叉互联,共同构成“十”字型主航道框架网。芜湖市境内拥有总长达193.9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占长江安徽段干流岸线长度的24.9%,是省内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城市。芜申运河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以芜湖和上海为起终点的芜申运河联通无锡、苏州,相比长江航道缩短118公里航程。芜湖港现有泊位长度12515米,位居全省第一位;各类生产经营性泊位115个,位居全省第三位,年吞吐能力1.1亿吨,其中5000吨级泊位52个,万吨级泊位12个,占全省万吨级泊位的75%,拥有全省唯一一个2万吨级泊位。同时,芜湖至上海“两港一航”直达航线、芜湖至合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港航巴士”均已正式开通,极大提高了芜湖与上海、合肥的水运效率,打通了安徽省进出口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一条“高效、快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五)芜湖宣州机场建成通航,全要素出行得以实现

芜湖市现有芜湖宣州运输机场1个,三元通用机场(B类)1个。

芜湖宣州机场作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一支,已于2021年4月30日正式通航,建成跑道长2800米、宽45米,飞行区为4C等级。目前开通的航点有北京大兴、佛山、广州、西安、昆明、长春、成都、重庆。

芜湖三元通用机场位于芜湖宣州机场跑道西北侧,建有长1000米、宽30米的飞行跑道及相关配套设施,主要满足钻石飞机试飞需求,于2018年8月正式建成通航,因空域问题于2021年3月关闭。

(六)过江通道有序建设,通行瓶颈不断突破

芜湖因江而市、依江发展,芜湖市规划打造形成过江通道10条,其中4座跨江通道(芜湖长江公铁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铜陵长江公铁大桥、芜湖长江三桥)已建成通车,1座通道(城南过江隧道)在建,1座通道(泰山路长江大桥)正开展前期工作。

内河方面,从青弋江入江口溯江而上分别有临江桥、中山桥、花津桥、中江桥等十座过江通道,有效改善了青弋江南北两岸城市核心区通行条件。

(七)公共交通稳健发展,出行服务丰富多样

“十三五”期末芜湖市有运营线路114条(其中晚间线路16条),线路长度2071公里,线网长度863.9公里,线网密度达5.02公里/平方公里。有公交专用道7条,共40公里。有特字路、游字路、学生专线等多条定制化公交线路。全市公交车总数1813.2标台,其中新能源车辆997.2标台,新能源车辆占比55%。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内公交日均客运量23万人次,公共交通客运量较2019年下降40.4%,2019年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30.7%。全市拥有出租车5401辆,合规网约车1495辆。全市公共自行车投放1万辆,共有共享单车8.2万辆,日均骑行量达1.2万次。

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分别于2021年11月、12月开通运营。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稳步提升,“十三五”期末643个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十三五”期间,芜湖市积极创建公交都市,绿色公交、交通智能系统建设等项目相继落地,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逐渐普及,公交、社保、轨道交通“一卡通”有序推进,公共交通服务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98%以上重大节日各类活动期间全力做好营运保障,及时调整线路,有力保障出行需求。

(八)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综合运输全面发展

铁路与公路运输为芜湖市主要客运模式,“十三五”期间,铁路客运量稳步上升,铁路客运占比由201511.2%上升至202044.2%,公路客运占比由88.8%下降至55.8%。公路与水路运输为芜湖主要货运模式,“十三五”期间,公路货运比例由2015年25.5%下降至2020年22.1%,水路货运比例由2015年69.1%上升至2020年77.0%,铁路货运比例由2015年5.4%下降至2020年0.9%。

2020年公路客运量1056万人,公路货运量6591万吨。铁路旅客发送量835.55万人,铁路货运发送量280.29万吨。水路货运量2.3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1.35亿吨,居全省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0万标箱,是全省唯一一个集装箱吞吐量超过百万标箱的港口。

3 芜湖市客货运输量情况一览表

芜湖市

客运量(万人)

货运量(万吨)

公路

铁路

合计

公路

铁路

水运

合计

2015年

4290

542

4832

6464

1365

17500

25329

2020

1056

836

1892

6591

280

23000

29871

2020年较2015年增量

-3234

294

-2940

127

-1085

5500

4542

(九)绿色交通稳步实施,平安交通保障有力

“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岸线清理整治重点,拆除长江干流非法码头、黄砂经营点、修造船点等207个,支流103个。完成建设码头岸电设施97套,数量全省第一。完成船型标准化工作,拆解、改造及新建船舶2420艘。建设船舶生活污水和油污水固定接收设施21对,完成全市60个码头配置雨污水收集装置,完成100总吨以上船舶污改3494艘。推动船用LNG加注站建设,辖区港口及内河航行船舶全部更换船用低硫油。交通工程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控设施,做到“六个百分百”。全市213家一、二类维修企业完成VOCs治理和危废品收集工作。

芜湖市“互联网+交通安全教育”培训模式被交通运输部作为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15个典型经验做法之一“道路运输企业智能化管控平台”获得交通运输部2019年“平安交通”创新案例“重点推荐”。针对包括G20在内的重要会议、重大疾病、自然灾害做好安全保障及应急响应,针对“十三五”早期的禽流感、末期的新冠肺炎及洪涝灾害贡献了芜湖力量,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芜湖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整合交通政务窗口,初步实现“综合受理、一窗受理”公路系统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在全省首实现“市县同权,全城通办”。

“十三五”期间,港航运输真正融入大交通,对于资源整合、行业管控意义重大。汽车江海联运枢纽港项目顺利落地,极大提升了芜湖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皖江物流集团成功申报交通运输部智慧港口示范工程,是安徽省唯一一个示范工程项目。长江内河首座新建的集装箱无人智能化堆场顺利启用,通行效率提高75%以上。

2018年修订网约车细则以来,出台多项措施,不断推进网约车合法规范运营,取得了四个“省内第一”的好成绩,网约车管理工作成为全省首个得到交通运输部肯定的地市, 并获安徽省2019年十大法制事件成果奖和第五届全国法治政府奖第三名。

“交心通达、畅行芜湖”、“1+5”交通运输系统党建品牌自创建以来,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将满足群众出行需求作为交通工作的最高追求,“红色引擎”的辐射与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刘卫娣线路、杨世平工作室等文明服务精神充分发挥窗口示范作用,打响芜湖交通运输服务品牌、引领交通运输行业服务风气。


4 芜湖市“十三五”发展情况一览表

 

指标

2020年

规划值

2020年

完成值

指标

类型

基础设施

公路网总里程(公里)

12000

11171

预期型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331

276

预期型

一级公路里程(公里)

500

352

预期型

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90

72

预期型

普通国省道一级公路比重(%

45

31

预期型

Ⅳ级及以上内河航道里程(公里)

220

214

预期型

水运生产性泊位(个)

165

115

预期型

5000吨级及以上泊位(个)

70

64

预期型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100

110

预期型

铁路里程(公里)

430

442.9

预期型

民用机场个数(个)

1

0

预期型

运输服务

建制村通班车率(%

100

100

预期型

内河货船平均吨位(吨)

1800

2206

预期型

公交(不含出租车)分担率(不含步行) (%

33

30.7

预期型

建制村通邮比例(%

100

100

预期型

快递服务72小时准时率(%

90

97

预期型

科技与信息化

高等级航道通航水域AIS信号覆盖率(%)

80

70

预期型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覆盖率(%

90

100

预期型

公共交通平均能耗强度下降(%)

10

6.3

约束型

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

85

98

预期型

安全应急

国省道监测覆盖率(%

80

80

约束型

特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实时检测覆盖率(%

100

20

约束型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小时

≤2

1.5

约束型

一般公路交通事件应急抢通时间小时

≤24

24

约束型

2020年底,“十三五”期设置的24项主要规划指标中,共完成11;未完成的13项指标中,有约束型指标2项,分别为特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实时检测覆盖率和公共交通平均能耗强度下降率。未完成指标的原因,主要是要素制约和资金保障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困难,公路里程、高等级公路比重、航道里程、泊位数等指标未完成规划目标;由于对行业发展转型的主观意识不足等,交通运输的绿色化、智能化等指标未完成规划目标。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芜湖交通发展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但周边先发城市相比,以及距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交通强国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一)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然存在

公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一是公路网技术等级仍需提升。高等级公路占比较低,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为11.5%,居全省第八位,远低于扬州、镇江、常州、嘉兴、绍兴的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水平(20%-30%),也低于省会合肥(13.7%)和同在沿江的省内城市马鞍山(15.4%),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在路网中的比重亟待提升。二是对重要节点的覆盖度依然不足。高速公路一般乡镇服务型互通30分钟联通率86.4%,44个乡镇中尚有6个乡镇未实现30分钟上高速,8个全国重点镇中六郎镇尚未实现20分钟上高速。芜湖市尚有无为市昆山镇、牛埠镇、鹤毛镇、洪巷镇、严桥镇、红庙镇、刘渡镇,繁昌区平铺镇等8个乡镇仍未通二级公路,镇镇通二级以上公路还未实现。三是路网结构尚需优化。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占比仅为14.5%,高速公路主要通道交通拥堵凸显,特别是通往南京方向的沿江高速、通往杭州方向的宣广高速等交通量均已趋于饱和。长江两岸路网发展不均衡,长江南岸干线路网密集,路网等级较高,而长江北侧路网明显稀疏且等级较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芜湖市中心城区扩大,部分公路进入城市内部,公路和城市道路交织问题也对城市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带来新挑战。

铁路网络有待完善。随着京福高铁、宁安城际及商合杭高铁建成通车,芜湖市正式接入国家主干高速铁路网,但铁路网络仍需进一步优化:一是货运线路穿越城市中心地段,对城市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二是部分铁路如皖赣铁路、芜广铁路、宁芜铁路等尚未完全实现电气化改造;三是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和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经济圈层间的城际铁路建设需要加强。

港航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港口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港口枢纽功能未能充分体现,芜湖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覆盖水平有待提升。二是港口现代化水平和集散运输能力与长三角先发地区仍有一定差距,与长三角港口联系不够紧密,江海联运有待加强;疏港道路建设不完备,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三是运力结构较为单一,普通干散货船较多且运力过剩,集装箱船、滚装船、LNG船及江海直达船等先进船舶占比较低。反映在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上,芜湖港和长三角先发地区港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展缓慢,产业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有待提高。

民用航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芜湖宣州机场建成后弥补了芜湖在航空运输方面的空白,但与发展较成熟地区的航空运输水平相比,在航线开拓、航空货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机场航线网络布局和开拓有待加强;二是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建设推进力度有待加大;三是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有待加快;四是航空口岸申报工作有待强力推动;五是通用机场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有待完善跟进;六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组织机构、服务保障、政策支持和落实推进有待建立健全。

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滞后。高铁总站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尚未建成、公路客运总站升级改造进程缓慢,一定程度影响了芜湖市综合交通网络的顺畅衔接,客运一体化进程缓慢。

(二)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不足

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全市城乡、地区运输服务水平差异较为明显,江南地区交通公共服务明显较江北地区强,主要体现在江北地区乡镇客货运站点、公共交通站点、班次均明显少于江南地区。城乡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差别较大,城市公交服务水平高,农村客运企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客运需求分散,客流不稳定,经营效益较低,部分线路“开得通、留不住”。道路客运与货运发展不平衡,货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货运发展相对落后,单位产品货运成本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不能得到充分及时的满足。

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公路、港航发展较快,铁路、航空发展相对滞后。铁路客货运量占比仍需进一步加强。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滞后。以枢纽为核心的多种交通方式融合不足,公、铁、水、空联运系统尚未形成,运输方式间协同性不足,现代化智慧高效的运输体系急需加强。

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不高。多式联运装备发展不足。多式联运装备技术体系不健全,装备标准不统一,装备技术欠缺,缺乏两种及以上的运输方式协调衔接和共同使用的标准。运输车船标准化水平不高。公路运输车辆装备标准化程度、客车市场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不高。铁路快运设备体系尚未形成,特种船、集装箱船、江海直达船舶发展滞后。运输装备清洁化水平不高。安全高效、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新型货车推广应用不足,芜湖市城市公交中新能源车辆占比55%,与南京(80%)、扬州(85%)、苏州(71%)等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输装备比例有待提升。

(三)交通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信息互联共享不充分。一体化综合运输服务缺乏强有力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支撑,跨方式、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共享不充分,交通行业与其他行业、交通主管部门与交通企业、交通企业之间、不同层级交通主管部门之间信息有待进一步互联统筹。目前,除行政执法、联网治超等系统实现与行业内外关联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外,其他行业系统仍然独立运行、相互封闭。

运输信息服务仍处起步阶段。运输信息化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不足,运输组织智能调度、货物状态全程追踪、出行服务一单到底、电子客票一证通行等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运输服务与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有待进一步融合。

行业智能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十三五”期间,芜湖市交通发展主要在加快建设补短板,着重解决通和畅的阶段,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信息化应用水平滞后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交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智慧交通建设等投入不足、统筹不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输服务过程中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度不高,重要业务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信息系统与长三角区域协同水平亟待提升,智能出行与智慧物流等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差距明显。

(四)安全应急保障能力仍需加强

交通设施安全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水上安全监管设施有待完善。二是跨区域、跨部门的安全监管和应急平台尚未建立,不同区域、不同运输方式间应急信息未能完全共享,降低了监管和救援的效率。

应急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应急物资运输专项预案有待补充,生产储备与运输枢纽衔接不够,应急运力储备不充分,应急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应急物资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信息化实时监控及风险预测平台建设仍是芜湖市安全保障体系的短板,应急物流网络中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形势与要求

一、落实交通强国建设部署,推进综合交通发展新跨越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十四五”时期是交通强国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面对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消费结构及需求方式转变升级,出行频率、时空距离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完善交通设施网络覆盖范围,调整运输服务结构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芜湖交通发展要紧紧围绕交通强国“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基本内涵和“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价值取向,着力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更多芜湖力量、展现更大芜湖作为。

二、支撑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抢抓综合交通发展新机遇

芜湖处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G60科创走廊、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合作平台的叠加区,同时也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现代化大城市,自贸区、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航空货运全球超级枢纽港等重大平台落户芜湖,芜湖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为芜湖“十四五”交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芜湖交通发展要围绕服务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着力提升服务支撑能力,主动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协调周边铜陵、池州等城市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衔接、区域环保联防联治、交通政策和管理协调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做好支撑。

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创综合交通发展新局面

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到“十四五”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核心指标稳居长三角第一方阵,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地级市50。芜湖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行政区调整后新型城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都要求交通运输行业用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交通互联增强中心城区与繁昌区、湾沚区的经济生活互通,更深层面支持芜湖自贸区、江北新区建设,继续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民生福祉、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综合交通创新发展;统筹推进区域、城际、城市、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加快提升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提高运输服务发展质量和效益。将生态绿色贯穿到交通运输各环节,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管理优化、组织创新、技术升级,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把握行业自身转型趋势,增强综合交通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芜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也带动运输需求结构发生调整。从旅客运输来看,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深入推进,使得客运个性化、多样化、联程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在货运物流领域,对多式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农村配送网络的不断完善将推动城乡间货物双向流通。

五、适应交通运输技术变革,促进综合交通服务新提升

“十四五”期间要抓住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提供的重要机遇,加快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与信息网络的融合,扩大资源共享范围,提高人性化服务体验及组织协同效率,提升治理交互协作。

总的来说,“十四五”时期,对于芜湖交通发展而言,是网络完善向服务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发展的机遇十分难得。另一方面,土地生态环境的要素制约、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的破解、新技术与交通发展的深度融合、公众对出行要求的新期待等也对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深远影响,局部国际关系的紧张和摩擦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十四五”期间芜湖市经济社会全局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十四五”时期,芜湖交通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并充分做好对发展不确定性的评估和防范,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更大作为。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届省委十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建设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互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有力支撑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芜湖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轨道上、高速公路上、航道上、翅膀上的“四上芜湖”,建设交通强市,为芜湖市加快建设全国率先迈向中高端的智造名城、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枢纽型的开放名城、长三角中心区有特色有魅力的生态名城,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做好支撑、当好先行。

二、基本原则   

——支撑战略。充分发挥芜湖沟通南北、连贯东西、通江达海区位和地缘优势,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强化与周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和区域战略实施。

——服务人民。积极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出行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优化设施网络布局和运输结构,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水平,提供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

——一体衔接。结合新型城镇体系和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合理构建区域对外、城际、城市、城乡不同空间尺度高效衔接的一体化、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

——生态优先。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减少建设用地、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交通体系。

——统筹推进。强化地区间、部门间在政策、项目上的衔接协调,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各环节,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运输需求,因地制宜、有序实施。

三、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芜湖交通重点实施“12349”战略,建设“1个枢纽”,紧扣“2个主题”,打造“3个网络”,实施“4大工程”,完成950亿元投资,为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现代化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1个枢纽:建设芜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紧扣2个主题:一体化、高质量。

打造3个网络: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

实施4大工程:高等级公路扩容网化工程、内河水运联运增效工程、轨道交通联网加密工程、民用航空跨越升级工程。

完成950亿元投资(高速公路330亿元,普通国省道360亿元,城市轨道交通90亿元,水运70亿元,空运50亿元,枢纽场站5亿元,智慧交通、运输服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50亿元)。

(二)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芜湖交通大力实施“4185”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市拥有高速公路约400公里,快速路约100公里,国省干线一二级公路约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约50公里,全面融入和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202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科技与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安全和应急保障更加有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增强。交通运输综合发展水平达到长三角主要城市平均水平,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035年目标展望: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芜湖123出行交通圈”1小时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通勤,直达皖南;2小时直达杭州、上海与皖北;3小时到达长三角城市群与全国主要城市)和“芜湖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具体目标

——设施更完善

公路:“双环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90公里;快速路达到100公里;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一级路,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力争达80%以上;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消除等外路。

轨道交通:芜湖站枢纽地位强化,芜湖站内部结构优化,高铁始发能力、铁路货运能力大幅提升;芜湖与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联系加强,每日高铁车次作业达到100对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5公里。

水运:江海联运、干支联动的皖江航运中心全面建成,港口连接铁路、公路、管道等运输方式的枢纽地位明显提升,“十四五”末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8亿吨,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超过170万标箱,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超过5万标箱。

航空:坚持建设“客货并举、以货为主”的区域中心机场和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机场,推动运输航空、通用航空融合发展,规划布局和开拓通达全国乃至全球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和省市及周边区域通用航空运输网络。到2025年,实现芜湖宣州机场旅客吞吐量1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1.23万架次以上,通航飞机起降1万架次。

——服务更优质

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逐步推广,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与个性化、定制化客运服务有效衔接;城乡客运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社会感知度和公众满意度显著增强。

——创新更活跃

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行业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服务协同。5G、北斗导航等先进信息技术在行业内逐步推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开展一批具有芜湖特色,适用性强的关键技术攻关。

——绿色更和谐

交通运输集约节约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交通环境污染和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装备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运输结构更趋合理,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清洁低碳、生态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

——保障更有力

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交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治理更高效

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备;“互联网+政务”全面深入,行业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力度进一步加大。


5 “十四五”芜湖市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单位)

2025年

备注

能力充分

公路网总里程(公里)

12000

预期型

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

390

预期型

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占比(%)

33

预期型

一级公路总里程(公里)

600

预期型

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占比(%)

80

预期型

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220

预期型

5000吨级及以上泊位数(个)

75

预期型

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

1.8

预期型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170

预期型

铁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735

预期型

航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120

预期型

航空货邮吞吐量(万吨)

60

预期型

方便快捷

市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

100

约束型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5A级及以上县级行政区(个)

3

预期型

船舶平均吨位(吨

2200

预期型

大宗物资中长距离运输铁路和水运承担量

增长30%

预期型

数字智能

道路客运电子客票二级以上站点覆盖率(%)

80

预期型

公路客车ETC使用率(%)

95

预期型

两客一危和重载货车北斗系统安装率(%)

100

预期型

城市居民出行出租车网约化率(%)

60

预期型

二级以上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无线网络覆盖率(%)

100

约束型

绿色

低碳

新增城市公交新能源比例(%)

100

预期型

新增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比例(%)

80

预期型

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3.5

约束型

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12

约束型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7

约束型

超限超载率(%)

≤1

约束型

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

90

预期型

安全

可靠

道路运输“两客一危”车辆联网联控比例(%)

100

约束型

二级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

100

约束型

较大及以上道路运输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25%

预期型

较大及以上水路运输安全事故次数

下降20%

预期型

一般公路交通事件应急抢通时间(小时)

≤24 

约束型


第四章 发展重点

一、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交通设施网络 

根据区域主要客货运输流量流向,按照“打造大通道、建设大枢纽、发展大交通”的发展要求,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打造“多向立体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完善顺畅的干线网”、“广泛便捷的基础网”,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持续推进区域交通一体联动,加快融入长三角。

(一)构建发达高效的快速网

民用航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为重点,打造多向立体、快速联通的高品质快速网,不断提升芜湖区位优势和综合枢纽作用,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快联快通。

1、打造区域航空枢纽

推动芜湖宣州机场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打造“客货并举、为货为主”的区域中心机场和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机场。推进芜湖宣州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跑道改扩建工程,延长跑道至3200-3600米,新增全货机停机位停机坪,完善配套货运站(区)基础设施和升降机、叉车充电位、拖斗车等航空货运装备,开通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加快芜湖宣州机场总体规划、芜湖宣州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修编报批。

2、打造现代化轨道网

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网络化布局、一体化服务的多层次轨道网。

加快构建快速铁路网。加强与长三角省份的协同推进,加快构建区域高速铁路主骨架,不断扩大高铁覆盖面。加快城际铁路网建设,提供快速度、公交化、大容量的城际运输服务。规划研究G60科创走廊合肥-芜湖磁悬浮轨道试验线,尽快启动北沿江高铁等项目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推动合肥—芜湖—宣城—宁国城际铁路早日开工建设,启动建设巢马扬铁路与宁安城际铁路联络线。

全面优化普速铁路网。扩大普通铁路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普通铁路网布局,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高铁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六安—庐江—铜陵—宣城普速铁路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宁芜电气化改造工程,实施境内普速铁路外迁。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刚刚通车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及二号线一期工程基础上,继续加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二期(含北京路过江隧道)等后续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3、建设畅通高效高速公路网

持续强化与沪、宁、杭、合、苏等发达城市的联系,加快高速公路贯通加密、扩容改造和服务提升,着力构建畅通高效的高速公路网,构造“内通外联”、“双环放射状”高速公路网。

专栏1 “双环放射状”高速公路网

“双:城区内环线和县域外环线,内环线由芜合高速、宁芜高速、巢黄高速、和县至无为高速构成;外环线由无桐高速、沪武高速、合杭二通道、宁芜高速、芜宣高速、沪渝高速、高速构成。

“射线”:芜湖对外的射线,由宁芜高速、合杭二通道、芜雁高速、芜合高速、芜宣高速、铜商高速、巢黄高速、沪渝高速、和县至无为高速、无为至安庆高速、高速、沪武高速等及周边高速公路构成。

1:宁芜高速构成的南京方向射线

2:合杭二通道构成的上海、杭州方向射线

3:芜雁高速、芜雁高速西延段构成的无锡、苏州方向射线

4:芜宣高速、宣广高速、宣桐高速构成的上海、杭州方向射线

5:芜黄高速构成的黄山方向射线

6:宁芜高速、沪渝高速构成的安庆、九江方向射线

7:和县至无为高速、无为至桐城高速构成的安庆、九江方向射线

8:高速无为至合肥段构成的六安、信阳方向射线

9:岳武东延高速构成的武汉方向射线

10:巢黄高速合肥至无为段、芜合高速、合杭二通道构成的合肥方向射线

11:和县至无为高速构成的滁州、南京方向射线

推进高速主通道扩容改造。以对接南京、杭州、合肥的高速公路主通道为重点,推进路网功能突出、交通流量大的高速公路扩容改造,提升主通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取得显著成就,通行能力较大提升, 6车道以上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30公里,在建45公里,在建、建成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占比达45%

加快高速公路贯通加密。以对接长三角、加强与周边市联系为重点,进一步贯通加密高速公路网,完善长三角高速公路一体化布局。到2025年,省际联系更加密切,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全面高效对接。高速公路连通度明显提升;重要城镇发展轴、交通走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9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密度达到6.5公里/百平方公里

优化高速公路服务型互通布局。加密高速公路服务型互通,重点针对30分钟未能上高速的一般乡镇,就近增设互通。加强高速公路对市县及沿线乡镇的覆盖,加强高速公路与公路、城市路网的衔接,增强高速公路服务地方的能力。

专栏2  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

续建工程:

S11巢黄高速芜湖至黄山段

G4221沪武高速无为至岳西段

G5011芜合高速芜湖至林头段

G4211宁芜高速皖苏省界至芜湖东枢纽段

新开工工程:

G5011芜合高速芜湖至宣城段

S30铜商高速无为(塔桥)至合肥段

S22天天高速无为至安庆段

S96芜合高速芜湖二坝支线

G5011芜合高速裕溪河特大桥

S11巢黄高速合肥至无为(石涧)段

S22和县至无为高速

S24杭合高速泰山路长江大桥及其接线

G4211宁芜高速芜湖东枢纽至钟鸣枢纽段

S28溧阳至芜湖高速西延

S26无为至桐城高速

谋划推进:

S26无桐高速(原北沿江)石涧至塔桥段

4、优化过江通道布局

按照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求,科学布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整体运行效率,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建成城南过江隧道,开工建设泰山路长江大桥,开展芜湖华电大道、龙窝湖、天门山等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充分、集约高效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沿线地区跨江出行更加便捷、物流效率显著提升。

(二)构建完善顺畅的干线网

以普通国省道、干线航道为重点,打造高运行效率、强服务能力的干线网。

1、 建设互联互通干线公路网

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提质升级,推动城镇化地区干线公路优化提升,构建互通互联的干线公路网。

推进干线公路结构完善。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步伐,推进国省干线公路优结构、补短板、促转型,打通断头路,扩容瓶颈路,完善干线路网。不断提升高等级公路占比,实施一级公路“市市通(芜湖与周边地市之间)”、“市县通”、“县县通”,实现省会-芜湖、芜湖-周边市、市-县、县-县之间一级公路短直连接,建成一级公路主干网;实施二级公路“镇镇通”、“重要景区通”、“产业聚集区通”,实现所有乡镇、重要景区、产业聚集区等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到2025年,芜湖市“八射四纵四横”普通干线公路网更加完善,形成高等级普通国省干线骨架网,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80%以上。

加强城市组团间交通联系。实施G205G236G329G347S334等一级公路新改建工程,实现芜湖市中心城区与各副中心间的快速连接。加强江南区域县区间交通联系,建设S335S339等一级公路新改建工程,实现南陵县、湾沚区、繁昌区间一级公路短直连接。

实施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统筹城市过境与对外出行的需要,推进主城区对外出口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实施G205九华南路快速化改造、G329芜屯路远期快速化改造、G347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等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提高通行效率。

专栏3 干线公路重点建设项目

普通国道

续建

G318南(陵)青(阳)线改造工程(一期)

G347泉塘至牛埠段一级公路

G205九华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八里湾跨芜铜铁路桥改造

G205九华南路快速化大茆立交

新建

G347通江大道市区段城建工程二期

G205九华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二期)

G329市区江北段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

G347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

G329芜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

G205城东出入口升级改造工程

G347 泥汊至泉塘一级公路改建工程

G236繁昌段至铜陵交界一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

G318南陵城区段南移改线工程

G205南陵界山段一级路改建工程

 

 

普通省道

续建

S218(S208)无为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无城至高沟段、石涧街道改线段(一期)

S233鹤毛段(鹤毛镇至洪巷乡)改建工程

S259昆山段(牛埠镇至昆山乡)改建工程

S334峨山路东延伸(沿江高速-芜宣高速)新建工程(一期)

新建

S334峨山路东延二期一级公路新建工程(含殷港互通)

S339三荻路繁昌段红花山路至繁昌铜陵界二级公路改建工程

S339三荻路南陵段一级路升级改造工程

S339三荻路繁昌段漳河大桥至S457湾店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

S208湾沚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黄池—湾西路)

S334峨山路东延伸工程(三期)一级公路新建工程

S217南陵段二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

S330 巢湖至无为六店段一级公路新建工程

S335湾荻路石硊至新淮段新建工程

S457南陵段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

S339红凤路改造工程

S208南陵段改线工程

S449 赫高路无为段建设工程

S218 无为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二期)

S220 散牛路二级公路改建工程

S233 襄安至刘渡改建工程

S335湾荻路杨家渡桥至芜南路段一级路改造工程

S451 泉塘至黄姑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

S457繁昌段新港至南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

2、建设高效互联的水运网

以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芜湖“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航运优势,着力发展江海联运,全面建成芜湖皖江航运中心,打造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完善干线航道网络。扩容长江黄金水道,提升长江航道维护水深,争取启动南京至芜湖长江大桥12.5米深水航道、长江航道10.5米常年维护水深到芜湖研究和规划。畅通内河入江通道,加快实施引江济淮兆西河线入江通道工程、兆西河航道凤凰颈船闸、合裕线裕溪复线船闸工程。到2025年,芜湖市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220公里。

提升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速港口资源有效整合,统筹既有码头专业化改造和新建扩建项目,加强集装箱、煤炭、商品汽车等专业化码头合理集中布局。继续推进老小散码头资源整合和改建升级,实现规模化发展。

专栏4 内河水运重点建设项目

航道

续建

裕溪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

新建

青弋江航道养护工程

 

港口码头

续建

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项目码头工程

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暨皖南天然气储配调峰中心项目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安徽石油分公司芜湖油库搬迁工程

芜湖市船舶污水垃圾港口接收设施建设项目

安徽华谊化工有限公司件杂货码头建设工程

新建

芜湖南方水泥熟料产能置换项目配套码头技改扩建工程

国家物流枢纽裕溪口配套区大宗散货集散中心项目

三山危险品锚地新建工程

芜湖港裕溪口港区信义光伏公用码头工程

繁昌芦南新河石灰石厂码头升级改造工程

芜湖港清水港区澛港作业区码头工程

芜湖港高沟港区公用码头

荻港海螺码头升级改造项目

安徽建华创投新材料有限公司公用码头工程

益海嘉里(安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码头扩建工程

黄池作业区

芜湖市滨江旅游码头

 

集疏运体系

新建

朱家桥物流区多式联运工程(铁路站场改造工程项目)

朱家桥港区疏港路建设工程

黄池作业区疏港道路

(三)构建广泛便捷的基础网

以农村公路、支线航道、通用航空为重点,打造深度通达、普惠城乡的基础网。

1建设覆盖全面农村公路网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公路深度通达、提档升级,构建覆盖全面的农村公路网。加快农村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交通运输基础保障。

推动农村公路深度通达。推进自然村硬化路建设,在完成较大自然村(20户以上)的基础上,向规模以下的自然村延伸。

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推进县乡道升级改造,到2025年,力争县道80%以上达三级路。有序推进窄路基路面农村公路加宽改造,2025年实现65%建制村通双车道。“十四五”期间,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公路约740公里,建制村通双车道项目约46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白改黑工程,对现有路况较差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沥青路面升级改造。

推进农村公路产业融合。重点推进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新改建,实现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有三级以上公路连接,农村物流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对外通行条件明显改善,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加大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实施力度,强化县乡公路安全隐患治理;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实现农村公路危桥总数逐年下降;基本完成县道、乡道及通客运班线的村道安全隐患治理。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的比例不低于85%。

做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试点示范。作为全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试点市,“十四五”期间,芜湖切实解决“四好农村路”工作中管好、护好的短板问题,认真总结和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好改革试点地区的典型带动作用,为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2、加快支线航道建设

依托芜湖市丰富的支流航道资源,依据《安徽省干线航道网规划(2018-2030年)》,有序推进西河、漳河、青弋江、青山河等支流航道建设,搭建广泛的航道基础网络,提升水运的辐射能力。实现航道结构不断优化。“十四五”期开展合裕线、芜申运河、青弋江航道养护工程。

3、完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根据《安徽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9-2035年)》,“十四五”期间,芜湖市开展无为、湾沚、南陵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规划建设芜湖低空飞行服务站(FSS)、加快推进芜湖楚王城航空飞行营地(FB0)建设。培育发展短途运输、公务航空、通航作业、应急救援等通用航空服务,推广通用航空在工业和能源建设、国土及地质资源勘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及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开展军航、运输航空、通航融合发展、低空开放试点,高水平建设芜湖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争创国家通航产业创新中心,全力推进芜湖航空小镇建设。

(四)构建多向立体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依托“双十字交叉”铁路网、“双环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八射四纵四横”干线公路网、“干支联动”航道网、芜湖宣州机场等,以芜湖为中心,打造芜湖多向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交通经济走廊,助力芜湖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6 芜湖综合运输通道列表

序号

名称

交通出行方向

芜湖市内通道构成

通道一

沿江主轴

上海,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九江

宁安高铁、南沿江高铁、北沿江高铁、芜铜铁路、天天高速、无桐高速、宁芜高速、沪武高速、G236、G347、S330S334S335、长江干线航道

通道二

郑合杭主轴

郑州,周口、阜阳、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杭州

商合杭高铁、合芜宣城际铁路、合客运专线、淮南线、芜合高速、商高速、巢黄高速、合杭二通道、G329、S104S330、合裕线航道

通道三

连芜黄走廊

连云港,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黄山、金华

客运专线、皖赣铁路、巢黄高速、G205、S457、S208S218、S213

(五)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综合客运、货运枢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打造一体衔接的客运枢纽和运输高效的货运枢纽,提高枢纽整体服务水平,打造芜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1打造一体衔接的客运枢纽

坚持“统一规划、一体设计、同步建设、同期运营、协同管理”原则,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要求,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优化客运枢纽布局。依托芜湖宣州机场、芜湖站加强民航、铁路、公路、城市公交衔接,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在现有芜湖北站、繁昌西站、芜湖南站、南陵站、无为站、无为南站、湾沚南站等7个铁路客运站,芜湖市汽车客运站、汽车客运南站、北京路客运站、湾沚区汽车客运站、繁昌区客运中心、南陵县客运中心、无为汽车南站7个公路客运站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芜湖综合客运枢纽站改建工作,全市形成以芜湖宣州机场、芜湖站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7个铁路客运站、7个汽车客运站为支撑的客运枢纽场站体系。

2打造运输高效的货运枢纽

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货运枢纽服务体系。

打造芜湖宣州机场国家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围绕布局建设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打造芜湖宣州机场国家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设立芜湖航空货运基地公司,建设综合交通联运中心、超级转运中心、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等,开通国内常态化全货机航班航线运输;争取设立芜湖空港保税物流中心;推进异地货站项目布局和设立,建立便捷的航空货运集散体系。

打造芜湖港综合枢纽整合芜湖港口资源,提升港口服务功能,高标准推进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打造芜湖港朱家桥港区、裕溪口港区铁水联运货运枢纽,建设集装箱、煤炭、LNG多式联运基地,打造芜湖港为长江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加快重点港口作业区配套物流园区建设,持续完善朱家桥综合物流园、裕溪口煤炭物流园、三山综合物流园、芜湖综合保税区等物流园区功能,建设高效现代物流枢纽。

完善公铁货运枢纽体系。推进铁路货场规划建设,规划芜湖西货场逐步外迁,新建塔桥综合性货场,改扩建火龙岗、裕溪口货场,形成“北、西、南”三个货场的枢纽格局。在现有东部飞阳物流园、万开物流园2处市级物流园区,芜湖万达物流园、同泰智能物流园、湾沚区、无为市、南陵县农村物流中心等5个县级物流中心,23个乡镇综合服务站,500余个村级物流服务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到“十四五”期末,实现全市44个乡镇均建有综合服务站,形成全市“2+5+44+N的公路货运物流场站体系

3、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

完善港站集疏运通道网络,加强空港、港口、陆港等枢纽港站集疏运铁路、公路及联运换装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港站衔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芜湖宣州机场集疏运通道建设,探索空铁公水多式联运发展。连通机场与芜宣高速,构建S335、S339、S208、机场路和物流大道等组成的公路集疏运体系,推进机场主干路网构建。推进与轨道交通系统连通建设,连通机场与商合杭高铁、皖赣线。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港口集疏运铁路、公路及联运换装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铁路、公路专用线直通港区,新改建朱家桥港区疏港道路、黄池作业区疏港道路、朱家桥物流区多式联运(铁路站场改造工程项目)工程。

完善货源地集疏运体系。提高铁路、港口码头与制造业基地、大型工矿企业的设施衔接能力,支持物流园区、工矿企业运输方式向公铁联运、铁水、公水联运发展。规划布局航空货运异地货站、仓储建设,建立航空货运地空联运、空空中转等联运方式。

专栏5 枢纽建设重点工程

主要综合客运枢纽站场:建设芜湖宣州机场综合客运枢纽,涵盖民航、铁路、公路、城市公交等衔接方式。建设芜湖站综合客运枢纽,涵盖铁路、公路、轻轨、城市公交等衔接方式。

主要综合货运枢纽站场:建设芜湖宣州机场综合货运枢纽,芜湖塔桥综合铁路货运枢纽,芜湖港朱家桥港区铁水联运货运枢纽、芜湖港裕溪口港区铁水联运货运枢纽。

(六)高质量支撑江北新区和芜湖自贸区建设

1、加快江北新区重大交通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确保城南过江隧道、芜合高速林头至二坝段四改八工程等在建工程全面完工。实施芜合高速二坝支线工程G329芜湖市区江北段、通江大道市区段城建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泰山路长江大桥、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含北京路过江隧道)研究工作。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江北新区建设做好支撑和引领

2、完善自贸区综合交通布局

协力打造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助力芜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融入长三角和中部崛起战略发展,更好发挥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航空产业发展。依托芜湖宣州机场跑道及空域资源,重点建设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构筑通达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体系。

提升芜湖港设施配套水平。全面提升芜湖港港口停泊装卸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水平。立足芜湖港朱家桥港区,打造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数字港区。建设疏港大道、集运基地,缓解港区外道路拥堵。持续推进皖江(芜湖)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航运配套服务水平。

提升自贸区区域辐射能力。提升自贸区辐射马鞍山、宣城等周边城市能力,支持“芜马”“芜宣”一体化发展。加强芜湖同马鞍山、宣城间高速公路连接,建设芜宣高速、宁芜高速改扩建工程。推动芜湖与马鞍山、宣城间一级公路快速通达,实施S208湾沚区段、S335湾沚区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S334峨山路东延、S339东延一级公路新建工程,畅通自贸区货运快速通道。

打造综合保税区大通道物流体系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叠加中欧班列始发站、跨境铁路物流园区和芜湖宣州机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形成空、铁、公、水联运大通道物流体系,助力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开放双向新平台。


二、持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十四五”期间,以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和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为重点,不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一)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

打造高效便捷的城际客运网。完善民航服务网络,积极开辟芜湖宣州机场至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国内热门航线;稳步推进至青岛、厦门、珠海、三亚、大连等旅游热点城市航线;加大芜宣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申报,规划布局国际航线,争取在港澳台地区、东北亚、东南亚各开通培育1-2条国际/地区直达航线。促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优化道路运输客运结构,规范开展道路客运接驳运输。有序推进城际定制客运,为乘客提供定制化、个性化、集约化出行要求的定制客运服务。

构建层次清晰的城市客运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深入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和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等试点示范建设,引导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出行模式。提升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水平和运转效率形成以轨道站点为核心道路网络、常规公交网络、慢行网络等与轨道网络协调配合的一体化公交换乘体系,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出租车、网约车融合发展,统筹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实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提供品质化、多样化的运输服务。合理发展出行新业态,鼓励定制化通勤班车、社区公交、微公交、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等新模式新产品应用推广,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出行服务体系。

完善普惠均等的城乡客运网。加快整合城乡客运资源,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鼓励农村客运班线片区化经营,引导城乡道路客运经营主体对城乡客运线路实施公交化改造。适度发展预约式客运服务,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同时,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积极出台农村客运扶持政策,完善政府长效保障机制。

构建一体衔接的联程客运网。建设联程服务设施,优化联程流程,加强信息互联,打造各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的客运系统,更好的满足旅客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发展“一票制”客运服务,推进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联互通、及时发布、实时更新、便捷查询,实现旅客出行一次购票、无缝衔接、全程服务

专栏6 客运服务品质提升工程

在公交示范城市创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智慧公交调度和智能出行系统建设,打造智慧公交、满意公交。积极推广出租车行业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居民出行出租车网约化率。

继续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提升城乡居民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到2025年,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AAAAA级以上县级行政区不低于3个

在芜湖宣州机场、芜湖站积极开展旅客联程运输示范,提升客运一体化、便捷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建设2条旅客联程运输示范线路。

(二)构建经济高效的货运物流体系

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大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调整,加快发展公铁水联运,提高铁路运输在货运中的占比。充分发挥芜湖港交通枢纽优势,有力促进集装箱、煤炭等大宗货物的铁水双向运输。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强化芜湖港对安徽港口的带动作用,有效提升皖江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围绕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输组织等重点领域,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实现物流全程可监测、可追溯。引导甩挂运输由试点向全面推广,重点加强甩挂组织模式创新,推进多式联运甩挂、滚装甩挂、企业联盟甩挂等主题性甩挂运输发展。积极引导物流共享、城市共同配送、江海联运等其他先进运输模式发展。

提升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按照标准化、智能化、清洁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不断提升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新增道路货运车辆车型标准化率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比例持续上升。积极研发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运输装备,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

加快城乡配送体系发展。在城市周边统筹布局规划和建设一批大型公共货运枢纽,在城市近郊建设服务于城际货运和城市配送间高效转换的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中心,依托工业集中发展区、政务商务集中办公区等建设二级快递集散中心、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等,推动形成有机衔接、层次分明、功能清晰、协同配套的城市货运配送节点网络体系。推进农村物流资源整合与协同开发,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大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力度。加强交通、邮政、商务、旅游、供销、农业农村等资源整合共享,科学布局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积极推广农村客运班车利用货舱承接小件快运、电商快递等服务模式,推广适合农村公路条件的厢式、冷藏等专业化车型,支持企业在农村物流领域发展无车承运物流模式。

专栏7 货运物流服务增效工程

推广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和电子运单,促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具有实质性突破。大力推进运输装备升级,到2025年,新增道路货运车辆车型标准化率、新增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比例持续上升,积极推动实施城乡配送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城市配送龙头骨干企业。

 


三、推动智慧交通建设 

“十四五”期间,推动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高效集聚整合交通创新要素资源,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加快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实现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和管理组织模式创新。

(一)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加快BIM、GIS、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公路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全过程上应用。推动公路监控设施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重点路段实现全天候、多要素的状态感知。应用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依托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 “Z”字型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示范通道,推进宁芜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开展普通国省干线智慧公路试点,打造“全面感知、一路畅行”的G205国道芜湖段智慧公路。

加快智慧港航建设。实施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建设,推广电子航道图应用,建设高等级航道感知网络和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重点航段、重点枢纽运行状况实时管控,建设适应智能船舶的岸基设施。提升港口码头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5G、北斗等应用,在港口重点区域实现深度覆盖;加大既有集装箱、大宗干散货码头装卸设施的远程自动操控改造,建设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巩固芜湖港智慧港口建设成果,依托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项目码头工程,打造长江中上游乃至国内内河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集装箱码头。

加快智慧机场建设。加快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项设施全面物联, 打造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智慧机场。推进芜湖宣州机场中国航信合作,鼓励应用智能化作业装备,推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改造机场业务流程,着力实现智慧安全、智慧生产、智慧资源智慧体验四大主题打造国内中小型智慧机场标杆项目。

(二)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智慧出行。推进一体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同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倡导“出行即服务”理念,打造智能便捷的全程电子化出行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客运智能化。推动“互联网+货运物流服务”建设,推动电子运单跨方式、跨区域共享互认,引导网络货运、城市配送、农村物流货运平台建设

推进ETC场景拓展应用。优化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 服务体系,拓展“ETC生活圈”服务场景,大幅提升ETC使用率,积极争取国、省试点城市,拓展ETC+智慧停车等ETC多场景服务,基本实现城市停车场、机场、高铁站等重点场景ETC应用全覆盖

推进“互联网+安全教育”以深化“互联网+安全教育”体系为主线,着力建设交通运输安全教育培训监管体系及监管平台。提升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监管效率及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运输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解决从业人员工学矛盾;降低安全教育培训费用。实现人证系统有效验证、学习记录保存、多媒体课件丰富,提升从业人员学习兴趣。在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广使用,提升安全培训质量,夯实安全基础。

(三)打造云网融合交通信息平台

整合区域内既有平台和公共资源,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建设芜湖市智慧交通平台,为市民提供包括轻轨、公交、网约车、出租车、慢行等方式的一站式“智慧交通”出行服务。完善江海联运数据交换节点,共建综合物流平台,构建航行保障信息感知体系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数字化监控平台,推动区域内运输管理全过程无缝衔接和监管数据实时交换,打造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运单报备系统。

(四)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将现有公路、桥梁、隧道、航道、码头、运输场站等交通资产全面数字化,加快与建设、养护、路政、治超等关键业务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构建市级交通运输数据库(“一库”);集成公路、水路、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地理信息数据,结合用云GIS等技术,形成行业地理信息平台(“一图”);充分利用现有高速通信网链路设施设备等资源,通过通信运营商协作,融合5G、有线链路、微波、无线宽带LTE、窄带NB-loT等新通信技术,形成多网融合的交通信息通信网络(“一网”


四、擦亮交通发展的生态底色

“十四五”期间,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倡导绿色出行,加强污染防治,构建全环节、全寿命周期的的绿色交通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效支撑。

(一)创建绿色出行示范城市

大力推进省“绿色出行示范城市” 创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引导优化公交线网、增设站点、完善设施、规范管理等,推动公共交通由数量供给转向品质服务,打造“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的绿色出行体系。提高居民出行中的绿色出行方式占比,加强公共交通与城市绿道系统衔接,加强站点设施与绿道景观共建共享。

(二)推广绿色运输装备

推广应用绿色化、清洁化交通工具,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大天然气等清洁燃料车船推广应用。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充电桩和加气设施建设,加快既有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和码头岸电设施建设,逐步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实现岸电常态化使用。完善运输装备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速更新老旧和高能耗、高排放交通工具。

专栏8 新能源设施推广与应用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应用推广。新增和更换公交新能源比例100%,新增出租汽车新能源比例100%

基础设施支撑加快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内河高等级航道充电加气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推进运输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力争到2025年,基本完成 600 总吨及以上内河干散货船和多用途船的改造工作,鼓励其他类型的运输船舶(散装液体危险货物运输船舶除外)实施改造。

政策鼓励联合环保、工信、市场监督、公安等部门,严格落实国家、行业有关能耗等标准限值要求,鼓励支持节能环保车辆优先使用,推动运输装备升级进档。联合公安等部门研究制定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差异化政策措施。

(三)推进绿色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逐步全面推进生态友好型公路、航道、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开发银行绿色公路示范项目“芜湖峨山路东延段新建工程”试点,推进由示范引领向全面推广,打造生态优良的绿色公路。加强港口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格管控和合理利用深水岸线,以公用码头为主要方向,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码头,统筹河道治理、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开展美丽航道、绿色港口等创建活动。优化机场能源使用结构,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综合治理机场噪声,建设绿色机场。

(四)加快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风景道,结合沿线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依托S259昆山段、S339繁昌段、S217南陵段等增设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设施。有序推进水上旅游交通工程,积极开辟等水上旅游线路,完善旅游码头功能。

 

(五)加强污染防护治理

加强污染治理,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强化营运货车污染排放的源头管控运输过程的抑尘设施应用,协同打造长三角区域道路货运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实施船舶排放控制推进港口油气回收系统建设等。以长江、合裕线、芜申运河沿线为重点逐步建设防污染应急反应设备库配备专用防污船、围油栏、收油机等污染物处理设施设备,切实提高重点水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六)注重生态保护修复

针对早期建设不能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重点针对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结合国省道改扩建项目推进取弃土场生态恢复。针对涉及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等国省道改扩建项目,推进路域沿线生态改善和景观升级。推进水运设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综合利用航道疏浚土、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内河航道推广实施生态护岸、生态护滩、人工鱼巢等生态修复措施。


五、切实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一)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

提升公路安全水平。提升桥梁安全耐久水平,开展公路危旧桥梁改造专项行动,加强对现有公路桥梁基础设施的排查,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造。强化隧道养护和运行管理,加强隧道病害处治和加固维修工作,建立长大隧道风险排查制度。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加大干线公路灾害整治力度,重点整治干线公路地质灾害及水毁路段。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加大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实施力度,强化县乡公路安全隐患治理。

提升水运安全水平。加快提升内河航道作业、水上客渡运安全水平,打造航道锚地支撑保障体系。完善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投入和运营管理,加强航道和航道保护范围内航道整治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运行安全监管,加强跨临拦河建筑物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改善渡运安全运行条件,将渡运提升改造与群众便利出行、平安交通相结合,对现渡口全面升级改造,改善渡区群众出行条件,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消除渡运安全隐患。

(二)加强交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加强公共交通危险货物运输、水上运输、邮政寄递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开展“两客一危”车辆、“四类重点”船舶和城市公交的日常检查和巡查强化运输生产动态监测和联网联控,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推行“四不两直”暗查暗访和第三方辅助检查。轨道交通、车站、码头、枢纽等客货运集散地为重点,加强与与公安、应急管理、地方政府等单位的工作协同,健全治安联动,违禁品联防、信息共享、应急处置等管控制度,提高交通运输反恐防恐能力。

(三)加强交通运行监测预警

重点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建设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基础信息共享、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视频监控和运行监测。强化危险货物道路水路运输以及港口运营安全生产共享信息。力争在长江、芜申运河等干流水域、芜合、沪渝、宁芜等高速公路主通道上开展智能检测试点,打造集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卡口系统、交通流检测系统、信号控制系统等交通业务系统于一体的智能检测体系,利用实时监控数据,对可能的风险进行预测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四)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公路、水运、铁路、航空、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为重点,强化公路应急制度化建设。完善重点水域监管救助基地和设施布局,积极谋划建设合裕线水上救助基地,强化水上人命救助、抢险打捞等设施设备装置,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统筹节假日旅客运输组织,根据旅客流量、流向、流时,建立运力安排和调剂机制。加强疫情常态化下的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保障旅客运输安全,保障防疫应急物资和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顺畅通行,增强交通运输保障应对策略的主动性。


六、全面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整合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职能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制定落实权责清单,优化工作流程,完善交通运输部门组织机构,健全综合交通运输统筹发展、运行监测、公共服务等职责体系。围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完善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健立与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省港航集团、引江济淮集团公司、安徽省地方铁路局、上海铁路局等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协作机制。

(二)推进财政事权及责任划分

按照国家要求,有序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厘清部门责任权限,明确市、县两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强交通与发改、规划、生态等部门的协调,推动多规融合,实现交通发展空间资源的有效预控。

(三)完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体系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道路客运、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逐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构建覆盖全路网超限超载治理监管网路,全面落实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货运源头监管,提升科技治超水平。逐步完善信用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与周边市县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机制。

(四)构建社会协同共治体系

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落实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全市人民共建共治共享交通运输治理新格局。健全公共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拓宽交通运输政务公开领域和范围,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强社会参与,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

(五)加强交通行业文化建设

着力优化配置交通运输文化资源,提升交通运输“软实力”。塑造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利用短视频、公交传媒等新兴传媒模式加强对交通的宣传及导向作用,引导形成社会支持交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开通芜湖交通运输公众号、微博账号等移动端服务,及时发布重要信息,保持与社会群众的沟通互动,问政于民,提供切实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人性化运输服务,打造芜湖交通运输文化新名片。


七、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交通发展新格局

(一)深化区域合作深度

鼓励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港口、跨区域的合作,继续深化芜湖港与上海港的深度合作,促进与省内港口、长江中上游港口以及宁波港等沿海港口的合作共赢,进一步做大做强芜湖港集装箱、商品汽车滚装及江海联运、江海直达体量,全面提升芜湖港航集聚辐射能力,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芜湖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规划,重点规划空港物流园区,建设现代航空物流港,全力将芜湖宣州机场打造成为区域性快件集散与分拨中心、长三角空港物流中心、长三角乃至全球航空货运枢纽。

(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吸引外资进入交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合作效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协同推进水路、航空口岸建设,鼓励交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打造国内一流的交通企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规划项目推进责任主体,制定详细的年度推进计划,重点抓好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落实,为规划任务的有序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加强区域部门协调。按照全市交通一盘棋的发展定位,健全省市间、城市间、市县间协调机制。加强周边的协调与沟通,联合开展跨区域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等重大项目研究论证工作加强交通与发改、财政、自规、生态、住建、水务、城管等有关部门的衔接协调,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协调机制,优化审批流程,保障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

落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芜湖交通运输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进日常沟通联系和定期会商制度的落实,切实做好公路、水路同铁路、航空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发展。

、注重规划引领

加强规划衔接。加强与国家、安徽省综合交通规划等上位规划衔接,力争将一批跨市的和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层面的规划,在更高层面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芜湖市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行业专项规划的动态衔接,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规划依据。

强化规划指导。在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政策制定、重点工程建设上保持上下一条线,稳步推进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

三、落实建设资金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国家、省相关政策,最大限度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国债资金、车购税资金及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等。鼓励各级政府安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新型投融资体系。推动解决高速公路投资建设主体单一的问题,充分发挥市交投公司等市级平台的融资功能,鼓励交通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并使用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积极推进国省道PPP模式,完善水运重点项目省市共建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交通设施建设、养护和运营。

四、做好要素保障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协调与自然资源部门、国土空间规划及年度用地计划的统一衔接,根据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建设计划,对重点交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规划战略性空间储备用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处理好新增交通基础设施与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

强化环境资源保障。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的对接,综合考虑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时序,优化项目实施方案,统筹考虑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用地生态红线管控要求。

五、抓好督促落实

强化项目落实。根据交通运输“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编制重大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明确要求、落实进度、强化责任,加大推进协调力度,做好跟踪服务,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确保项目如期进行。

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分析评价,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及时总结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

六、强化人才支撑

发挥人才支撑保障作用。通过开展交通规划、工程建设专业培训和引进交通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专业型人才,进一步完善队伍知识结构和理论实践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建设培养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交通运输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强交通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芜湖交通人才队伍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全面加强交通技能人才培养。加强交通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技能鉴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培养交通运输管理、港口、运政、路政、海事、航空等专业技能人才,实现人才质量的有效提升。

 


附件:《芜湖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芜湖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pdf

政策咨询 我要问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53-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