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国家森林城市巩固提升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10-08 15:08信息来源: 芜湖市人民政府阅读次数: 字体:【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8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主持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科 汪士奇

发布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张卫国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管理和林长制工作科周仁达、矿产资源管理科冯小双







同志们、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感谢各位光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芜湖市自然资源系统的关注和支持!

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构筑生态屏障、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来打造。按照《芜湖市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要求,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引领,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发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圆满完成了森林城市建设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主要作法和成效

2018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建设理念,带领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为之满意的“绿色答卷”:截至2020年底,林木覆盖率达到32.98%,森林蓄积量711万立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72.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77平方米,城区林荫道路率达61.03%,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达34.28%,水岸绿化率达90%。在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的基础上稳步提升,主要做法为:

(一)坚持制度引领、高位谋划,林长制改革推动森林城市发展。

1.突出林长制改革引领。2018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林长制改革,建立覆盖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目标任务,建立健全林长制组织体系,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统筹推动和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与保护工作,将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贯彻落实。

2.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各县市区围绕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做细功,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下真功,三年来,市县财政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累计近10亿元,有力促进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发展。

(二)坚持国土绿化、城镇美化,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1.深挖空间推进国土绿化。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挖掘造林绿化空间,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面积14.78万亩,封山育林4.4万亩,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工作完成率均达到100%。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69个。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村庄绿化水平全面加强,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初步形成。

2.突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做到岸线1公里范围内应绿尽绿,累计新增长江岸线造林1.72万亩。开展青弋江分洪道绿色长廊建设,持续推进县乡道路和江河堤坝生态修复延伸,完成高标准绿化3416.4亩。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强化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引导,三年来我市治理废弃矿山51个,治理面积425.74公顷,建成绿色矿山27家,其中10家矿山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荣誉称号。

3.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建设。新建17个湿地保护小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完成了南陵县奎湖省级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全面推进湾沚区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启动无为市竹丝湖、三山经开区外龙窝湖拟建省级湿地公园规划编制。对沿江湿地、湿地公园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全面改善湿地水质,提升湿地生态环境,共计修复湿地面积264.66公顷。

4.积极打造城市景观节点。我市着力推进城区增绿添景工程,2018-2020年间新增绿地面积789.37公顷,绿化提升149.91公顷,相继建设了汀棠公园二期绿化景观、西湖湿地公园、十里江湾人民公园绿化景观等,在城乡组团结合部、城市出入口、重要节点或城市交通干道,建成14个总面积达1000余亩的城市生态绿地,营造了优美的城市生态园景观。

(三)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先行,着力强化森林资源管护。

1.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全市4.82万亩天然林全部签订停伐协议,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严厉打击乱占滥占林地行为。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市级公益林制度,将长江岸线一公里范围内8042亩国有和集体森林区划界定为市级公益林。妥善处置禁食野生动物,依法退出处置禁食野生动物44家,全市总计核算补偿4133万元,补偿款全部按期发放到位。

2.完善森林灾害防控体系。完善森林防火体系,提高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市县筹措资金6000余万元,建设森林防火道路147公里,森林防火蓄水池180个,定点焚烧池290个。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落实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为主的监测防控体系。林业有害生物最大成灾率控制在0.91‰。

(四)坚持生态惠民、生态为民,全民共享森林城市红利。

1.创新林业科技服务水平。大力选聘林业科技特派员,搭建服务载体,强化林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林业科技服务。通过安徽“一日一技”APP在线服务平台,发布《多树种混交复合种养技术》,促进新技术推广使用。编制发放《洪涝对林木影响、急救措施及诱发病虫害防治技术手册》、《芜湖市林业预防雨雪冰冻灾害技术手册》等实用技术手册资料。

2.立足民生推动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等六大林业特色产业,出台《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每年安排12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林业发展。全市50.1万亩公益林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全面推广“五绿兴林·劝耕贷”,发放贷款1467万元。每年发展12个林下经济示范点,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农民和大户承包林地,扩大规模,推广林下经济模式。全市现拥有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2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59家,2020年林业产值达125亿元,较2018年上涨25%。

3.构建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森林休闲、森林人家等旅游业态,吸引市民走进森林、领略森林生态旅游魅力。形成了以繁昌区马仁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陵县丫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中心的森林生态旅游,南陵县霭里民俗游为中心的慢生活体验旅游,南陵县奎湖湿地公园为中心的湖泊休闲旅游和主城区为中心的城市休闲旅游为支撑的四大旅游功能区。每年接待游客量1500万人次,成功创建3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五)坚持全民共建、宣教并行,厚植生态文明文化根基。

1.全民义务植树履职尽责。全市党政领导每年坚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采取多种形式建成了一批特色纪念林基地。近3年来,每年全市有12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480万株,尽责率达92%,以举办“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生态文化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2.生态科普教育广泛开展。以现有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各类公园、博物馆、科普场馆为依托,设立芜湖金圃花卉科普教育基地、无为市科技馆、大浦乡村世界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教育400万人次。将生态文化建设融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的过程中,开展科普进社区、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市民生态文化知识。

3.强化林木资源保护宣传。对全市785株古树名木全部实行挂牌保护,并向社会公布了古树保护名录,全市居民保护古树名木意识显著提高。各县区制定保护修复计划,有序开展日常维护,及时针对受损古树进行有效修复。建立“南陵凤丹”、“繁昌长枣”种质资源保护宣教基地,通过社会参与、原生地保护、科学繁育和扩大种植规模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我市特色林业种质资源。

二、 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完成总体规划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强化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的宣传,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 对照国家新立标准,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新国标,完成《总规》修订编制,进一步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36项内容,以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迎接国家森林城市动态监测。

(二)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推进森林网络体系建设。结合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和乡村振兴,进行补空植绿、见缝插绿,实施“百村千树”示范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村庄“四旁”及坡地、荒地、废弃矿、污染耕地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十四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7.95万亩。

(三)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实施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围绕全省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提高森林城市的绿量和美化水平,到2025年,增绿扩量6.3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9.5万亩。以龙窝湖、惠生联圩湿地工程为重点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实施青弋江、漳河、西河三条水系和市域内高速公路(铁路)生态廊道建设,打造“1+3+N”的森林城市网络格局。

(四) 加快生态效益释放,推进生态福利体系建设。推进城市休闲绿地服务、加快乡村公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新业态,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先导区。结合芜湖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探索支持开展林业碳汇等具有明显生态修复和保护效益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探索开展规模化、全链条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储备林项目。

(五) 开展森林资源保护,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国土“三调”成果为统一底板,统筹开展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巩固市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持续推进市级公益林建设,2025年完成长江岸线全覆盖。持续开展古树名木和南陵凤丹、繁昌长枣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强化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持续提高森林城市公众知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