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6-03-29 10:49信息来源: 弋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阅读次数: 字体:【  

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  案)

 

 

 

 

 

 

 

 

 

 

弋江区人民政府

20163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1

第二章  面临机遇和挑战………………………………………5

第一节  发展机遇……………………………………5

第二节  面对的挑战…………………………………6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7

第一节  指导思想……………………………………7

第二节  主要思路……………………………………9

第四章  发展战略与目标 ……………………………………10

第一节  战略定位 …………………………………10

第二节  十三五主要目标 ………………………11

 

第三篇  主要任务

第五章  推动园区发展实现新跨越 …………………………14

第一节  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 ……………14

第二节  持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16

 

第六章  促进现代产业能级新提升…………………………17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17

第二节  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18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20

第四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1

第七章  加速汇聚创新创业新力量…………………………22

第一节  加快人才特区建设………………………22

第二节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2

第三节  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23

第四节  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23

第五节  全力推进孵化器建设……………………24

第六节  充分激活大众创业潜能…………………24

第八章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城区……………………………25

第一节  构建城镇化建设发展新格局……………25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26

第三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27

第四节  改善城区景观环境………………………27

第九章  推动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28

第一节  全面提高居民收入………………………28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8

第三节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9

 

第四节  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切实提高……30

第五节  公共文化事业全面繁荣…………………30

第六节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30

第七节  深化平安弋江建设……………………31

第十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32

第一节  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32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33

第三节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33

第十一章  深入重点领域改革………………………………34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34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34

 

第四篇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加强要素保障……………………………………35

第一节  保障用地需求…………………………36

第二节  加强资金保障…………………………36

第三节  强化人口支撑…………………………36

第十三章  突出项目支撑……………………………………37

第一节  强化重点方向招商……………………37

第二节  推动重大项目实施……………………37

 

第十四章  优化发展环境……………………………………38

第一节  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38

第二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38

第三节  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39

第十五章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40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40

第二节  强化统筹协调…………………………40

第三节  强化监测评估…………………………41

第四节  动员全社会参与………………………41

 

 

 

       十三五时期,是弋江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迈向现代化的决胜时期,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建设安徽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关键时期。本规划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弋江区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经济、文化、社会等职能的重要依据,也是引领弋江区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勠力同心,坚持以创新创业为主线,推进高端产业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民生保障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合实力稳中有进。十二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339.61亿元,年均增长1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万美元;财政收入32.76亿元,年均增长16.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5亿元,年均增长22%;规上工业销售收入786.54亿元,年均增长2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年均增长28.8%

转型升级蹄疾步稳。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从十一五末的1.179.819.1调整为0.979.919.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获批国家创新型集群试点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称号。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面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行弋江区与高新区政区合一管理体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效,新成立高新区(弋江区)企业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市县区中上线运行政府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来累计修建了30条道路,八纵十六横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宁安高铁建成通车,弋江南站交付启用。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7.5平方公里扩大到3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5%上升到75%。累计新建7个高端社区,改造提升48个老旧小区。文明素质不断提升,2014年获批全省首届文明城区。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五年累计投入33亿元,滚动实施138项重大民生工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发展县(区)认定,获批省教育强区称号。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弋江桥街道等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国家级示范社区服务中心称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317万元,年均增长13.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09元,年均增长18.1%

生态弋江扎实推进。十二五末,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五年累计下降33%PM2.5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累计建成绿地680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末新增绿地300万平方米;完成造林1.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4.08%,比十一五末提高10.44个百分点。新兴铸管已全面停产,并启动了搬迁改造工作。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弋江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经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是攻坚克难、奋力争先,产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优化升级稳步推进的五年;是科学统筹、真抓实干,城市品质实现更快提升、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的五年;是以人为本、深化改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五年。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十三五时期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筑幸福弋江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0

2015

十二五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69.26

339.61

14.9

预期性

人均GDP(当年价,

75426

138520

--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15.02

32.76

16.9

预期性

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3

1145

22

预期性

工业销售收入(亿元)

230

786.54

19.7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2.8

74

28.8

预期性

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2.8

0.2*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5

9.8*

预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9

10

/

约束性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

下达目标

/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化学需氧量(不含农业)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4.5

/

约束性

氨氮(不含农业)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

下达目标

/

约束性

二氧化硫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4.2

/

约束性

氮氧化物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

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91

3.12

/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

7124

10200

/

预期性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8

100

/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5

98

/

预期性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村居文化室达标率(%)

/

100

/

预期性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727

31317

13.3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279

16709

11.1

预期性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91

/

约束性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7

/

约束性

实际利用内资金(亿元)

1.23

295.99

19.7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4827

18000

30.1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23

5.6

35.4

预期性

 

备注:指标有带数据为提高百分点。

 

第二章  面临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带来的开放合作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的叠加实施,将有力促进芜湖发挥区位与产业双重组合的整体优势,对芜湖建设成为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节点和内陆地区新一轮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发挥重要作用。弋江区作为芜湖市功能核心区之一,是芜湖建设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主战场,必将在芜湖的崛起中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和整体发展层级。

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行动计划、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出台重大工程包建设、国家专项建设债券等产业政策,省委省政府提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等,为弋江区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重要机遇,为加快谋划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又一轮黄金发展期,将助推弋江区产业提质增效、加速转型,保持领先发展的竞争优势。

新型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潜力释放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弋江区已具备了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弋江区和高新区融合发展、高铁经济时代的到来等,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加速对产业、人口、创新要素的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带来的动力转换机遇。在科技创新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弋江区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区,借助改革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带来的创新之势,社会资本活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将加快流动,有利于增强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第二节  面对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进入新阶段,弋江区面临着速度换档、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纵观十二五,虽然经济总量再创新高,但离预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增速亦呈现先高后低、波动下行的态势。如何努力克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扬长避短、谋变突破,任务将更加艰巨。

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粗放型增长模式仍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整体表现为新兴主导产业不大不强、现代服务业不特不优。同时,土地供需矛盾、污染物排放控制、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依然存在,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区域资源竞争带来的挑战。信息经济和高铁时代的到来,为弋江区创造了同城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但也带来了沪、杭、宁、合等中心城市对高端要素的虹吸效应挑战。同时,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度不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存量资产亟需消化盘活、创新要素集聚度不高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短板亟待突破补齐。

社会建设发展带来的挑战。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保障性服务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新老问题交织并存,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弋江区乘势而为、率先突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有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厚植优势、培育动能,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始终保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干劲,在抢占新一轮战略制高点中争当排头兵,实现新跨越。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创新创业、富民强区为主题,以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为主线,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实施人才强区主战略,把弋江区打造成安徽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科教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幸福和谐文明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坚持人民共建共享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共建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必须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务实改革创新精神。务实改革创新是弋江区发展的宝贵经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营造敢为人先、先行先试、敢想大事、会干要事、善做难事的创新氛围,不断拓宽弋江创新发展之路。

坚持提高依法治区水平。法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内在要求。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水平,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经济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发挥区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三严三实作为行为准则,不断增强观大势、掌全局、抓大事能力,为弋江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节  主要思路

坚持人才强区主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新引擎和源动力,着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平衡、更加协调、更可持续发展,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施人才强区主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积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国家高新区、高教园区的创新优势,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着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城市是承载产业、集聚人才的载体。坚持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科学治理、精细服务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逐步构建经济和谐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安全、生活和谐宜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实现人才、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高品质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发展高水平产业,高水平产业和高素质人才成就高品质城市,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要更加自觉地促进人才、产业、城市三个高端化良性互动,奋力谱写弋江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章  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人才科教集聚区。加强与高教园区的战略合作,完善人才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科教优势向资本优势转变,打造具有弋江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依托高教园区的智力支撑和研发优势,进一步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为重点,建设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引领辐射作用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幸福和谐文明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积极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弋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二节  十三五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结合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基础条件,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末,实现“166123”发展目标,即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美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产业。到2020年,建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两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突破30%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达35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达30家。

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布局日趋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90%,城市品质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万元GDP能耗下降完成市下达目标;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5%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5%10.5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不断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更加安全稳定。

2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5年完成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39.61

600

10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23000

35000

9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32.76

50

9

预期性

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45

1600

1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4

150

15

预期性

二、结构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40

385

10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6.5

30

提高2.7百分点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9

24

提高1个百分点

预期性

三、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3.2

0.14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66

100

10

预期性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35

6

预期性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9.5

15

10

预期性

四、绿色发展

空气质量

城市PM2.5下降

57.3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77.9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

约束性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14.08

15.50

0.28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7.18

/

约束性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亩)

545.24

23026

/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立方米)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5

/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约束性

氨氮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二氧化硫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氮氧化物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五、开放发展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

218

350

10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8

2.4

6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5.5

7.48

8

预期性

累计对外实际投资(亿美元)

1.8

5

/

预期性

经济外向度(%

16.5

16.7

提高0.2个百分点

预期性

六、共享发展

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

72

87

提高3个百分点

预期性

常住人口

78

93

提高3个百分点

预期性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1317

48273

9.5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709

27032

10.5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02

8 5年新增)

/

预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

55000

60000

1.9

预期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人)

55000

60000

1.9

预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0.24

0.64

/

约束性

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应保尽保

/

约束性

               

注: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当年实际完成数;财政收入为全口径数。

 

第三篇  主要任务

 

第五章  推动园区发展实现新跨越

坚持产业软实力由追求速度型向追求质量型转变,环境硬实力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将高新区打造成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第一节  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

培育产业生态圈。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培育、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骨干企业。既要引进大而优的龙头领军企业,又要引进小而美的核心配套企业,形成链式发展态势,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度。

    深化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以华东光电、天兵电子、航天电缆、赛宝研究院等企业为龙头,支持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特种电缆、公共检测等特色产业培育,推进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军民结合、双向互转,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发生产。完善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核心元器件公共服务平台、军民科技资源共享互动平台、军民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军民结合高技术成果转化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专栏1:军民融合示范区重大项目

    高新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华东光电高端光电器件/装备制造军民融合建设项目、航天电缆军民两用大型飞机国产化用聚四氟乙烯双层绝缘无缝特种绕包线项目、航飞科技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研发生产项目、天兵电子军民两用微波毫米波模块组件、赛宝军民融合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推进专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服务外包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信亚云谷软件园、科大讯飞语音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产业聚集区,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产城一体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城区。2020年,培育支持5个领军企业,高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48亿美元以上,经营(销售)收入12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 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第二节  持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高水平制定园区规划。按照高新区空间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做好局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高水准、高质量的规划引领园区建设发展。严格规划审批流程,提高对重点区域和主要节点的规划设计要求,促进美丽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整体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园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合理确定产业、服务、居住和生态格局。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高新区配套水平,统筹布局职工居住区、医院、学校、文化娱乐、职业培训、就业和社保服务、城市综合体、交通出行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十分钟生活圈,提升工业园区宜生活水平。

加快存量资产整合优化。大力清理低效闲置沉淀资产,通过加大推介、功能转换、再利用等方式实现存量资产的华丽转身,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拓展园区承载新空间。

提升园区开放合作水平。鼓励园区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提升产业增值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新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政府、开发区、战略投资者共建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

 

第六章  促进现代产业能级新提升

坚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着力提高供给体系全要素生产率,形成“232”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分工合理、结构升级、集群高效、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聚力发展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产业,完善产业链条,筑牢产业基石,将主导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引擎和第一力量。到2020年,两大主导产业总规模力争突破700亿元。

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海螺川崎、三花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环保装备、节能元气件、高端制造、智能控制器等领域,打造涵盖设计研发、装备制造、运行管理、系统服务等为一体的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大走出去力度,深化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强强联合,不断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软件和信息产业。依托服务外包产业园、信亚云谷产业园、智能语音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软件、工业设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领域,拓展软件和信息产业。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科研优势与资本优势互补,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等应用推广,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积极争创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区。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专栏2:主导产业发展重大项目

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螺川崎工业余热利用装备、海螺水泥成套装备、航飞科技单脉冲二次监视雷达研发生产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三花节能环保科技园、海螺川崎工业余热发电及生物质发电、三一环保型商砼产业园、卢强院士工作站智能电网应用项目、鼎恒材料再制造基地、鲁瑞年产2600套余热发电设备配套件及输送机械设备、创科汽车轻量化智能化节能环保新材料、泰和管业户内燃气管道智能安全集成系统、明艺节能科技年产300万平方米PU聚氨酯保温一体板等

软件和信息产业三只松鼠互联网+食品全渠道商业模式电商产业园、芜湖讯飞智能语音产业园、信亚云谷安徽芜湖软件科技产业园、信威产业基地、天兵电子军民两用微波毫米波模块组件、华东光电高端光电器件/装备制造军民融合建设项目等。

第二节  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大众旅游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规模、能级和水平。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30%,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

高端商务业。重点推进滨江商业带、高教园区综合商贸圈等组团发展,促进瑞丰商博城与外经广场互动发展,推进利民路、新时代商业街等老城区商业网点的升级换代和功能更新,加快弋江站、文津西路等重点区域商业载体建设,打造集娱乐、休闲、购物、生活于一体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到20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年均增长15%,成为皖江区域性高端商贸中心。

现代物流业。以大物流建设为重点,加快物流平台和主体建设,促进物流业与工业、商贸流通业的联动发展。积极运用供应链理念改造传统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供需体系,实现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培育物流亿元企业10家,物流业营业收入超10亿元。

金融服务业。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构建以IPO上市为目标,以新三板挂牌为基础,以区域性股交中心托管挂牌为补充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加强对准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鼓励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规范发展,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到2020年,全区上市公司3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20家,直接融资净额超过120亿元,其中股票融资超过30亿元。

专栏3: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

高端商务业:高铁弋江站经济区、德盛广场、区政府南侧地块商业项目、海螺地块商业项目、职教园区商业服务配套等

现代物流业:瑞丰商博城物流中心、芜湖市卷烟物流配送中心、果品冻品市场冷链物流、三只松鼠物流配送基地等。

金融服务业:美团互联网金融服务项目、高新区智慧金融服务平台等。

大众旅游业两湖一山科创小镇、滨江公园二、三期、白马山生态公园、元亩塘公园、三圣寺旅游基地等。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培育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提升综合效益,逐步形成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的优势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力打造芜湖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以北区弋江站总部经济板块和南区生产性服务业板块为依托,组团式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以奇瑞新能源汽车为龙头,重点发展乘用车、专用车等整车及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产品,完善充电设施及运营管理等服务,探索和推进互联网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建设奇瑞新能源汽车一基地三中心、奇瑞新能源小蚂蚁生产线等整车项目, 天弋锂电池、天量PACK线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2020年,基地产值确保500亿元,力争实现1000亿元。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率达到60%形成创新领先、辐射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平台。

生命健康产业。瞄准全球生命健康产业新趋势,以先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产业,基本构建特色鲜明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

专栏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奇瑞新能源年产6万辆铝车身骨架纯电动乘用车、天弋能源锂电池、天量电池包、中集瑞江新能源专用车、达尼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隔膜、馨联混合动力系统研发生产、金玺新能源汽车租赁和智能充电桩建设运营、旗翔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研发生产、易开新能源汽车租赁营运、海易出行新能源汽车租赁销售、捷泰新能源汽车租赁及营运服务、海融新能源汽车租赁及营运服务、德尔福电动汽车线束系统、中兴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康诺新能源汽车、赛宝新能源汽车质量与可靠性公共检测中心等

    生命健康产业:医诺生物刺猬抗癌药项目、爱生再生细胞靶向治疗研发生产、华仁科技系列高纯度核苷、核苷酸及其药物中间体研发生产、福民生物年产80吨甘油磷脂酰胆碱产品生产线。

第四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改造提升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开发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拓宽业务领域,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智能车间,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到 2020 年,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左右。

第七章  加速汇聚创新创业新力量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模式,促进创新产业化。

第一节  加快人才特区建设

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紧扣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人才链,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人才、紧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发挥政府引才聚才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平台载体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扶持力度。完善用人单位奖励为主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人才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推行订单式培养,培育一批管理和专业人才。支持职教园区建设,加快引进软件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人才培训机构,加大对技能人才培训力度。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关爱机制和一站式服务体系,落实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待遇,打造皖江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

第二节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依托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15%;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大力开展质量强区工作,实施商标品牌发展战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实施重点科技攻关、产业化等专项,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高教园区丰富的科教资源,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提升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探索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产权合作模式,鼓励支持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中试基地、股份制科技经济实体,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核心环节、技术标准攻关等应用性技术研发。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更多企业人才加入辅助性创新、补充性创新、相关性创新的行列。完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由龙头企业牵头参与国家和国际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形成多层次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第四节  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构建风投、创投、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推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向创新平台集聚。促进企业间技术、成果、仪器设备和信息等资源的协作共享和线上进行项目协同研发、零部件协同设计,增强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发展科技营销机构,建立科技营销服务共享机制与信息平台,为科技企业市场营销提供综合服务,构建完善的孵化中试产业化商业化创新服务链条。

第五节  全力推进孵化器建设

围绕“232”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重点专业孵化器建设,发挥孵化器的基础性孵育作用。改造提升现有孵化器,引导新办孵化器主动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专业孵化的能力和水平。遵循在孵企业发展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服务举措,满足不同阶段企业成长需求。提升孵化器科技服务能力,加快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产学研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加大孵化器金融服务能力,协助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升孵化器创业服务能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先进孵化理念、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的优秀孵化服务团队,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更多在孵企业快速成长。

第六节  充分激活大众创业潜能

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人才激励政策,促进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积极举办全区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实施百名网商培育计划,支持一批高校人才、返乡创业人才借助互联网,实现创业创新。培育和建设创新园区、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模式,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支持众创空间的创业创新服务设施及公共软件建设,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优化众创服务环境。                       

 

第八章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城区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强化城乡一体、产城联动、组团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做大做强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弋江区在安徽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影响力,努力建成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区。

第一节  构建城镇化建设发展新格局

坚持城市功能品质、建设管理水平与一、二线城市等高对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以四片区推动城乡规划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效衔接。

主城提升区。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能级、推进精细管理、美化生态环境等重点任务,打造优美舒适,宜居宜游的发展环境。

产城融合区充分发挥高新区和弋江区融合发展、资源叠加的优势,实现创新功能、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促进区域能级跃升,努力打造辐射皖江、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火龙新城区。有序拓展城市空间,利用两湖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推进海螺等片区组团式发展,有机串联居住教育医疗商务金融旅游等功能板块,着力打造两湖一山科创小镇,形成整洁舒适、交通发达、配套完善的城市生活圈。

城郊结合区。着力节点区域管理,精心设计城南高速入口、道路绿化、公园广场等城市微景观,实现路域环境新提升。强化城郊结合区管理,延伸和带动周边区域环境改善,打造整齐有序、整洁美观的城郊环境。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

    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宁安高铁弋江站、皖赣扩能改造、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等重点工程,不断扩充完善城市路网结构。继续推进高新区北区道路提升改造和南区路网建设,启动滨河路、凤凰山路工程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逐步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加快推进枢纽场站建设。启动城区立体式停车场建设,统筹建设中心城区新能源汽车、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推进农村道路升级改造及网格化工程,构建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综合交通网络。积极支持峨山路东延、城南过江隧道、中江大道、徽州大道等市级重点工程建设,发挥我区在全市大交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作用。以打造海绵城市为目标,不断改善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全面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完成市区雨污分流改造,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3%结合城市危房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加快棚户区改造和老城区有机更新,基本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房屋维修养护,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建筑节能改造。

第三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积极推进和完善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为支撑的市民服务中心(易户网),以行政权力一库四平台应用为支撑的企业服务中心(易企网),推进并实现全区各级市场和社会领域行政管理事务网格化综合监督和分类执法,促进条块融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创新和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服务机制创新。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提高市容、环卫、绿化等城市管理养护信息化水平,逐步建立运行高效、服务完善、监管有力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第四节  改善城区景观环境

全面提升城市风貌,注重公园、街头绿地、特色大道、绿化小品、城市绿雕、城市绿道、沿街立面改造建设,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潭公园管养水平,推进芦花荡公园和市级滨江公园二、三期同规划同建设。启动元亩塘公园规划建设。继续加大城郊重点点、线、面位置绿化组团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形象。到2020年,累计新增绿地 3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丰富城市公共艺术品,提高城市街头环境品质。实施长江沿线、青弋江沿线、城市主干道等城市重要区域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提升城市夜景亮化水平,结合城市更新,推进两湖地块棚户区、新兴铸管老厂区、青岛啤酒厂等重点地块改造升级。

专栏5:城乡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安全供水工程、城区污水、排水管道综合改造工程、立体停车场等。

畅通工程:徽州大道、大工山路东延、红花山路东延、白马山路东延、规划滨河路(长江南路杨河路)、规划凤凰山路(长江南路九华南路)、中江大道南延(205国道漳河)、湾石路(205国道漳河)、文昌东路(弋江路中江大道)等

水利基础设施黑沙湖、竹丝港等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麻凤圩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石圩堤防加固工程、排涝站主排水沟水系清淤整治及穿堤涵闸更新改造等。

林业方面:继续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第九章  推动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以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加快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第一节  全面提高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强市场就业弹性,推行小时工、季节工、劳务工等阶段性就业形式。依托职业培训学校,健全培训与就业的对接机制,增强就业培训的实效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到2020年,实现城乡长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衔接、转化办法,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增强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医保支付制度。推进养老模式多样化发展,增强公益性养老机构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管理运营,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扶贫力度,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继续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

第三节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化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深化与北师大、安师大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积极拓展与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合作,鼓励中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力争办好2所以上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或项目。依托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的形式,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途径,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办学模式。支持职教园区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再升级,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大家庭教育工作力度,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第四节  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切实提高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支持高端民营医院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争取市专科医院和公共卫生集聚区落户我区,构建资源配置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培育医疗卫生人才,提升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适应健康消费增加等需求,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健康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不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节  公共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建设,加快区级文体中心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着力提升弋江区文化软实力,努力建成文化强区。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推进奥体公园二期等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化社区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满足市民健身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事业及产业发展,引进大型体育项目,壮大体育产业规模。

第六节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

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全面提升全社会法治化水平,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机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加强社区管理。加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和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记录应用水平。推进社会管理智能化和网格化,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和社会协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维护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关爱留守儿童,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第七节  深化平安弋江建设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不断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完善安全监管体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推动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健全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加强餐饮卫生整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健全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积极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实现对交通要道、重点地区、复杂场所、重要部位、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全覆盖,达到行人在主城区活动每8分钟、非主城区每20分钟、城郊每30分钟被拍录一次的布建密度。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专栏6: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教育: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兴教育园区、弋江青少年素质训练基地、弋江少年宫、高新区配套学校等

卫生芜湖市专科医院和公共卫生集聚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

民政: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弋江养老综合体等。

体育:奥体公园二期。

 

第十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生态弋江永续发展。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努力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工业节能,持续推进余热发电、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加强节能减排预警调控制度,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超过年度目标的街道,实施区域能评环评缓批限批。严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上大压小、环保搬迁项目,必须严格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探索开展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聚焦工业企业、秸轩禁烧、汽车尾气、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及餐饮油烟等10个行业实施重点污染治理,深化VOC污染整治,实现PM10PM2.5AQI三重指标达标。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实施畜禽养殖的污染整治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完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实施面源总量控制试点,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创建环保模范城区。

第三节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禁核准(备案)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围绕机电产品零部件再制造、关键补链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推进高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建立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鼓励企业加强对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建成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分布式光伏、地面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生物质电厂、生物质颗粒成型燃料、生物质供热等项目建设,全区新能源利用率达到7%以上,新能源示范城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等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低碳社区试点,树立典型模式,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

 

第十一章  深入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以改革求突破、拓空间,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努力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上取得突破,加快形成制度新优势。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机构改革部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贯彻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管资本为主,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率,维护资本安全。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组织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治理网络。 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调处、权益保障渠道,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努力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把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高位推进逐步形成社区网格化、管理扁平化、工作信息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四篇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加强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确保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节点的要素供给,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梳理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保障用地需求

坚持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积极探索科学用地和弹性供地机制,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切实做好项目建设用地供应和保障服务。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用地向节约集约用地转变,由注重增量向重视存量挖潜转变,由重使用、轻管理向用管并重转变。加强项目评审和用地批后监管,全面规范土地管理。

第二节  加强资金保障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资金由直接投入向间接投入转变,由无偿拨付向股权引导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重点扶持转变,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推进政府性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对功能耦合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通过股票融资、公司债、可转债、集合债、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循环贷款、私募股权融资、不动产抵押等金融工具,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政银担企对接,鼓励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创投公司等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大力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落户,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  强化人口支撑

提高人口规模和质量,采取各种前瞻性、针对性措施加快人口聚集。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外来人员在弋江就业,积极吸引外出就学、就业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实施人才服务工程,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化标准的人才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弋江就学、工作和生活,鼓励移民。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人口统计、监测和分析,建立弋江区人口数据库和实时监测系统,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人口政策措施。

 

第十三章  突出项目支撑

第一节  强化重点方向招商

在突出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前提下,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围绕我区产业、企业和资源优势,实行精准化、提升式招商,优化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渠道获取建设发展资金。围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集聚,瞄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紧盯龙头标杆企业,关注优质成长型项目,拓展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招商渠道,着眼于引进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强的项目,重点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央企、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

第二节  推动重大项目实施

    有效发挥投资对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努力提高投资质量效益。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导向,结合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加快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确保投资接续。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有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采取PPP、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房、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等领域发展水平。

 

第十四章  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创建一流的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激发潜在发展能力,把弋江区打造成全国软环境最优的城区。

第一节  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思想解放,更新观念,发扬顾全大局、感恩奉献的精神风貌,树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敢闯敢干、自强不息的创新创业文化,塑造弋江开放包容的观念、文化和品质,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形成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和创业激情竞相迸发的局面。

第二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党委会履行法定职责,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证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强化国防宣传,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快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节  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贯彻执行中央、省委和市委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认真治理庸懒散,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不断提升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区长热线市民心声等载体的作用,把行风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引向深入。践行艰苦奋斗精神,严控行政成本,打造简朴政府,树立执政公正廉洁、政务公开透明的良好形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廉洁氛围。

第十五章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本规划纲要经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提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规划战略意图相一致。完善决策目标体系、执行责任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考评、监测、评估和监督机制,规划约束性指标纳入各部门、各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  强化统筹协调

加强规划衔接,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区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三节  强化监测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制度,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加强服务业、节能减排、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统计工作,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第四节  动员全社会参与

加强规划宣传,积极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促进规划有效实施,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