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7-05-23 11:33信息来源: 鸠江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阅读次数: 字体:【  

前言:十三五20162020年)是鸠江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全力推进拥江发展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实现人才、产业、城市良性互动发展的攻坚时期。本规划要阐明我区“十三”时期发展指导思想、主要战略、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指导鸠江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60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3万元。工业销售总收入557亿元,年均增长23.9%。财政收入35.2亿元,年均增长2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6亿元,“十一五”期间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8亿元,年均增长28.4%。实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2.7万元。新增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荣获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区。

——跨江发展拉开新框架。历经三轮区划调整,和县沈巷镇,无为县二坝、汤沟、白茆镇划入,区域面积扩大至820平方公里,人口增至57.7。按照开发江北、提升江南的思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启动江北开发,跨江发展成效明显。完成江北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编制。江北区域累计投资88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达20亿元。启动大龙湾片区6km2起步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一期8km2建设。大龙湾片区起步区4条主干道路高新产业集聚区3条主干道路沈巷片区S206X016、沈百南路等道路建成,新增通车里程45公里;江北四镇集镇区改造全面完成。江北新区累计签约落地项目30个。

——产业转型取得新成效全区三次产业比重区划前1.2:69:29.8调整为“十二五”末6.5:61.5:32服务业增速超过工业3.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收入占服务业收入比重达62.5%。新业态加速培育,方特四期、朱家桥外贸码头二期、皖南快递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累计引进入园企业206家;新增电子商务企业达190家。鸠江经济开发区扩区获批;规模工业企业达266家,净增8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年均增长27.3%;机器人产业园获批国家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和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驻企业达3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1家,净增26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8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8.2%。流转集体土地5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基地3个,全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9家,白茆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我区获批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城乡统筹实现新跨越。完成万春西路等19条城市道路建设,城东新区42平方公里路网框架全面拉开;6.6平方公里核心区建成,新设社区9个;市民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幸福里、柏庄邻里中心建成运营,城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改造老旧小区26个,建成廉租及公租房39.5万平方米、配建棚改安置房48.5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69。城乡公共交通水平稳步提升,建成公交首末站8个,新开通公交线路17条。完成裕溪河堤防应急加固、牛屯河分洪道建设等重大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建成农村公路180公里,完成供电台区改造652个,建美好乡村示范点8个。

——生态文明呈现新面貌。环境监管进一步强化,芜湖发电厂发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成效明显,朱家桥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运行有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鸠江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稳步推进,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5.5%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神山公园、中央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建成,完成绿化面积450万平方米,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实施沟塘整治420条。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增强,盘活工业用地3200亩,新增耕地2400亩。沈巷镇、星辰社区分别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全国文明社区,我区荣获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

——民生事业得到新改善累计投入15.2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46项。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建成开办安师大附外城东分校、八角学校等10所学校(幼儿园), 班班通信息化实现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建成街道(镇)卫生服务中心(院)9个,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室)90个。鸠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营“星级”社区评定和农村社区规范化达标建设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顺利推进,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我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全面启用;社会治理“两中心两站”平台全部建成,推进综合治理项目化管理,完成社会综合治理项目263个;一批重大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表1:鸠江区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末完成情况

“十二五”计划目标

“十二五”末预计完成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03

256

260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6.7

5

5.3

3

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38

1200

1266

4

财政收入

亿元

11

33.5

35.2

5

工业销售收入

亿元

191

550

557

6

企业上市(挂牌)

2

3

7

7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1.9

2

2.1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47

48

48.2

9

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45

70

71

10

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11

15

18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末完成情况

“十二五”计划目标

“十二五”末预计完成

11

年专利申请量

855 

2000

2300

12

非公经济占全区比重

%

63

70

71

13

城市绿化覆盖率

%

__ 

41

41

14

人口自然增长率

2.8

9

4.4

15

登记失业率

%

4

4.5

3.8

16

新增就业岗位

万个

3.5 

4

4.6

17

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

%

100

100

100

18

教育普及率、学校标准化率

%

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85%,学校标准化率达100%。 

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5%,学校标准化率达100%。

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5%,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

第二 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 发展机遇

转型升级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以及省、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实施与我区产业发展导向高度契合,有利于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为鸠江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被列入国家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省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各类先行先试的政策叠加,对于引进高端人才、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将走在其他兄弟县区的前列,进入转型升级的加速期。

开放融合的机遇。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芜湖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合作将进入全新时期鸠江区作为芜湖市政务、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水陆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已成为芜湖强化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门户;尤其是芜湖港与上海港的战略合作,必将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提升,也有助于开放合作和产业转型再上新台阶,发展临港经济将迎来重要机遇期

跨江发展的机遇。芜湖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为继续推进跨江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尤其是长江二桥、商合杭大桥、过江隧道(以下简称“两桥一隧”)及综合客运枢纽江北站建设,必将带动资金、产业、人才等要素的集聚,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也有助于江北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将进入全新发力期。

创新创业的机遇。芜湖正在加快推进国家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城市建设出台了科技创新、人才特区、众创空间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鸠江区建成科技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长江鲨鸠客汇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 对的挑战

三次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年的发展,鸠江区整体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但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内部结构仍需优化。制造业大项目支撑不足,产业链整合度不强;服务业总量不大,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农业基础设施较弱农产品档次较低,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工作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不均。城乡二元结构明显,镇、街经济发展不平衡;江北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整体较弱,公共服务配套不均衡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滞后江南带动江北动力不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增加村级集体和农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的方法不多,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人才要素支撑不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鸠江区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提升的需求不相适应,吸引人才集聚的优势不明显,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社会服务水平不高。随着居民服务需求上升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群众的期望不断提高社会精细化管理水平仍需提升。少数干部对当前新形势的认识不足,适应新常态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的理念不深、效率不高。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服务水平与群众的心理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负重前行、攻坚突破的关键期,也是发展机遇叠加期、产业升级加速期、拥江发展发力期、社会管理转型期,鸠江已具备空间发展、产业升级和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的基础和条件,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常态,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就一定能在新一轮发展中率先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抓手芜湖建设长江经济带现代化大城市为机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力实施江发展、四大工程、幸福鸠江战略,努力把鸠江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欢乐芜湖”核心区、皖江流域示范作用的跨江发展先行区,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美好鸠江建设新局面。

第二节 发展定位

欢乐芜湖核心区。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欢乐体验为特色,依托方特主题公园和“欢乐芜湖”城市品牌,加快建成国内外一流的高科技主题公园集群。不断完善具有欢乐元素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游憩区、特色街区等公共景观,全力提升“欢乐芜湖”的知名度、美誉度,将鸠江建设成为具国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欢乐芜湖”核心区。

跨江发展先行区。坚持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充分利用芜湖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建设的契机,发挥鸠江区独特的拥江区位优势,抢抓“两桥一隧建设机遇,聚焦突破,加快引导人才、资本等要素向江北集聚,全力推动江北城区开发进程,将鸠江建设成为具有皖江流域示范作用的跨江发展先行区。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实施拥江发展战略,推动江南江北联动发展以大龙湾片区开发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加速大龙湾新型城镇、高新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建设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对接“两桥一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持续推进城东新区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内涵,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全面提升江南产业层次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更好地支撑带动江北发展,形成江南江北联动发展格局。

实施四大工程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托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全力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文化旅游及现代服务业、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等四大产业集聚工程,强化创新驱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推进一产提质增效、二产支撑引领、三产做大做强。

实施幸福鸠江战略,推动民生事业共建共享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强化依法治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增强居民安全感;推进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全区人民素养;健全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建成幸福鸠江。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0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6万美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6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5540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 %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取得新进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占比达60%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5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人才特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团队、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

——城乡发展协调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超过65%。覆盖全区、配套成网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有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完成市下达目标;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

——民生事业共建共享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就业更加充分,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到 2020年实现全覆盖。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越,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稳定。

2鸠江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完成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60

力争500

11左右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美元

8292

16000

14

预期性

3

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266

1500

10

预期性

4

财政收入

亿元

35.2

56

10左右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9.1

200

11

预期性

结构效益

 

 

 

 

 

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55

270

11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2

40

--

预期性

8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9.8

27.5

--

预期性

9

文化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2

5 

-- 

预期性

10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71

75

--

预期性

创新发展

 

 

 

 

 

11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1

3.2以上

--

预期性

12

高新技术企业数

71

100以上

--

预期性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完成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13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7.5 

20以上 

--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4

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

%

41 

50 

--

约束性

15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

2.48 

-- 

约束性

16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累计45.5 

完成市下达

-- 

约束性

1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完成

完成市下达

-- 

约束性

开放发展

 

 

 

 

 

18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3

5

10

预期性

19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

亿元

130

240

13

预期性

20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85

3

10

预期性

共享发展

 

 

 

 

 

21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65 

65以上

--

预期性

2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万元

2.7

4.25

9.5

预期性

23

城镇失业率

%

4 

4

--

预期性

2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20.3 

 20.3

-- 

约束性

25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40 

 40

-- 

约束性

 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四大工程建设,打造一批上规模、有影响、显特色的产业集群。

第一节 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全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园扩园,按照“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智能装备”的发展思路,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产业链,积极推广机器人示范应用。加快研发、人才、检验检测等各类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配套功能,提升项目入驻承载能力。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充分发挥埃夫特等机器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六自由度机器人、并联机器人、重载搬运机器人等,推进北林机器人、行健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加强与中科院、哈工大、北航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在机器人底层控制软件、应用层核心软件等方面实现自主化,提升机器人整机批量制造、品质管控技术,辐射和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支持奥一精机、固高科技等企业发展,聚焦攻关减速机、驱动器、伺服电机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力争取得根本性突破。

积极发展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助残、家庭服务、餐饮服务等服务机器人以及管道检测、反恐排爆等特种机器人,加大模块化核心部件研发力度,着力推进欧凯罗博特服务机器人、非禾康复机器人、本元健康机器人等项目建设,不断拓宽服务及特种机器人发展领域。

延伸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大力引进系统集成企业,重点发展数控系统、自动导引小车、智能传感器、智能识别系统,延伸发展智能控制系统、精密传动装置、精密仪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产业,加快推进蓝盛机器人、海拓志永机器人、扎巴科自动化包装设备等项目建设。

2020年,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突破300亿元、力争实现500亿元,实现减速机、驱动器、伺服电机三大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产业规模位于自主品牌第一。培育3-5家行业龙头企业。引进培育5名以上国家级领军人才、3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和10个以上省级研平台,技术研发和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专栏: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重大项目

机器人主机:埃夫特万台机器人、北林机器人、行健焊接机器人、欧凯罗博特服务机器人、非禾康复机器人、本元健康机器人、奥松服务机器人、汇新服务机器人、中电鑫龙反恐机器人等项目

核心零部件:奥一精密减速机、清能德创驱动器、博美德控制器大洋电机等项目

系统集成:海格力斯机器人集成、海拓永机器人集成、戎发机器人集成、艾博机器人集成、蓝盛机器人集成、扎巴科自动化包装设备等项目

平台建设:赛宝机器人检测中心、机器人孵化器二期、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皖江人力资源培训与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

第二节 实施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充分发挥鸠江经济开发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推进高新产业集聚区、鸠江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加快集聚发展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

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强与奇瑞等整车企业的合作,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专用车品种。支持联合汽车电子、博世汽车多媒体、杰诺瑞电器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发动机及驱动系统、先进变速器及传动系统、制动及安全系统、高性能悬挂系统、电池及管理系统、高性能汽车材料、汽车内饰件、汽车模具等汽车零部件产业,推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构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全面增强汽车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形成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地。到2020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超过350亿元。  

打造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以中电鑫龙、世福仪器、凯斯匹腾电子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智能电力电器成套设备、智能电网、高等级线缆、电测设备等电力电器产业;大力发展LED和集成电路产品、高性能电子测试仪器、高精度仪表等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家电制造商,加快发展绿色家电、智能家电和个性化家电产品,加大节能型电机、压缩机等家用电器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力度,促进家电产业的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电子电器产业规模超过 100亿元。  

打造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以中铁大盾构、上铁轨道板项目为依托,加快大盾构刀具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潜水装备厂行业领先的技术及研发优势,扩大潜水逃生舱、减压舱、重潜水装具、模拟训练系统等海洋装备市场应用规模;支持天航集团、基伊埃等企业发展,做大航空零部件制造维修、船用装备产业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交通装备生产企业,进一步推进装备制造的数字化、柔性化水平。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综合性企业集团,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到2020年,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超过50 亿元。 

2020年,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总体规模突破5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企业超过15家。省以上创新平台超过35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家。规模企业技术改造覆盖率达50%以上。

专栏: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重大项目

汽车零部件:博世汽车多媒体、双林汽车点火线圈、凯斯匹腾电子、德盛镁汽车铝合金缸体、贝尔汽车部件、同心旅游观光车零部件、亚奇汽车油箱、力合汽车饰件、众绅汽车高强度钢车轮毂、腾仓汽车线束、瑞拓汽车电子等项目

装备制造:中铁大盾构管片和刀具制造、上铁轨道板、万向新元信息物流装备、双翼航空工业园、新电器控制设备、鼎晖新能源、培联科技智能设备、培联交通智能立体停车设备、江南弹簧设备、沃玛隆精细化工泵、弗兰西普制冷管组件、上海铁路电缆槽等项目

第三节 实施文化旅游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

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扩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着力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积极拓展新业态,全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方特、新华联景区为依托着力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方特申报5A景区进程,推进方特五期和六期、新华联文化旅游、巧克力开心乐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文化科技主题公园集群。着力提升神山公园、中央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旅游休闲功能,谋划黑沙洲、曹姑洲、蛟矶庙等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打造一批生态旅游亮点景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链,加快配套商业设施建设,推进南翔万盛十里洋场、新华联奥特莱斯、熊出没主题酒店等项目建成运营。依托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积极推动创意广告、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新兴广告媒体等业态发展。着力将我区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实现文化旅游集聚区收入200亿元。建成主题公园及演艺中心10个,5A级景区2个,五星级酒店3家;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入驻企业200 家以上,引进一级资质广告企业5家以上。

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长江优质岸线,加快芜湖港朱家桥综合物流园建设进度,谋划白茆轻型物流园,积极发展船贷、货贷等服务业,着力发展临港产业经济。推进城东物流中心建设,促进南翔万商仓储物流、普洛斯物流园、赛格物流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扩大专业仓储物流规模。充分利用皖南快递产业园的规模集聚效应,整合快递产业资源,加快顺丰、中通、圆通等快递分拨中心项目建设,推进申通、天天快递等项目落户,建设皖南地区核心的快递分拨转运枢纽。加快建设第四方物流平台,建立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等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2020年,实现物流业收入200亿元。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100万标箱以上,引进船贷、货贷企业40家;建成8个综合物流园和2个快递分拨中心,快递业务量进入全国50强。

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亚夏通、南翔万商、萤火虫、长江七号等电商平台建设,促进电商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和工业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商平台或自建电子商务网站,加快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融合。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安全认证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电商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鼓励电商龙头企业和高校合作,积极引进知名培训机构和优秀领军人才及团队,加快培育实用型人才。推进电子商务进基层,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向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经营农户延伸,扩大社区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提升全区信息消费水平。2020年,实现网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建成省级电子商务园区1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达2家,限上电子商务企业达150家;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

打造金融商贸产业集聚区。依托皖江金融中心,吸引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入驻,力争吸引外资银行进驻,加大对融资租赁、证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万春路专业市场集聚,推进南翔万商、总部经济园、汽车产业园、奥特莱斯、红星美凯龙、赛格电子市场等载体做大做强。推进大龙湾商住、文化、教育、医疗为一体的江北城区建设。不断完善城东商业服务功能,推进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大型超市落户运营,打造特色街区。“十三五”末,实现金融商贸业收入200亿元。

2020年,文化旅游及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700亿元,形成文化旅游、现代物流2个超百亿元产业,建成5个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引进服务业世界知名品牌80

专栏:文化旅游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文化旅游:方特复兴之路、方特明日中国、新华联大白鲸海洋公园、鸠兹古镇、新华联渔人码头及公馆、巧克力开心乐园、欧洲小镇、度假小镇、沈巷特色小镇、国家级广告产业园扩大区、江北洲岛开发等项目

现代物流:芜湖港朱家桥综合物流园、南翔万商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万开物流园、赛格物流园、裕溪口煤炭物流园、白茆轻型物流园,顺丰快递、中通快递、圆通快递、天天快递分拨中心,皖南快递产业园提升等项目

电子商务:萤火虫电商产业园、年氏电商产业园、亚夏通电商平台、长江七号电商平台、大数据产业园、长信智控大数据平台、博雅软通智慧交通等项目

金融商贸:皖江金融中心、总部经济园、汽车产业园、新华联奥特莱斯、熊出没主题酒店、伟星万悦城、国购商贸城、2.5产业园、江北高铁站商务商贸中心、润信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

            第四节 实施现代农业集聚发展工程

坚持农业规模化、效益化为导向,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着力建成融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集群。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润信农产品交易中心、金圃花鸟市场、清水园林景观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瓜果、特色水产、精品花卉、高档苗木等农产品,做强特色精品农产品市场。以白茆都市农业示范区、汤沟马圩农业科技园、沈巷高效农业产业园、小老海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等载体为依托,引进和发展一批高品质农业项目;规划建设江北区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拓展农业加工产业链,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与三产的融合发展。

强化农业主体培育和综合服务。围绕一产提质增效,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做大一批肉禽类、果蔬类、水产类、苗木花卉类等特色加工企业集群,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支持小老海水产、德弘果蔬、清水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推进高效农业生产示范与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及加工服务、品牌认证、农产品检测等服务体系建设。

2020年,农产品及深加工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建成各类专业园区10建成农业旅游观光点20个。白茆都市农业示范区建成面积达2万亩,沈巷、汤沟农业示范园建成面积各达1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0家庭农场达200各类合作社、协会达200

专栏:现代农业产业重大项目

白茆省级都市农业示范区、沈巷高效农业产业园、小老海长江珍稀水产品智能温室养殖、德弘果蔬生态园、丰水产养殖加工基地、佳步生态农业观光园、安食坊生态农业园、安丰生态农业园、碠芳园生态旅游观光园、旺博现代农业示范园、白茆百花园、中江生态农业园、两只蝴蝶农业园、清水园林景观产业园等项目

第五节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引导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加大传统产业企业改造升级力度,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传统产业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扩能提效,促进企业技术、装备、工艺和管理水平不断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严把项目入园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源、闲置资源、低效资源,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延伸和利用,不断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依托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基地平台,增强企业自动化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试点应用,建成一批智能化生产示范企业。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上市资源培育,支持中兴科技、杰锋动力、埃夫特等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方式实现自身整体上市,推动规模大、质量好、运作规范的企业将资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壮大公司规模,提升经营能力。到2020年,实现企业主板上市新三板挂牌20家以上。

 推进企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本土企业自主品牌,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和著名商标,扶持优势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力争打造一批高知名度企业群体,不断扩大企业影响力。到2020年,新增驰名、著名商标10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规模,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与交流,打造皖江地区开放合作新平台

第一节 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圈

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开发战略,深入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与沪宁杭合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在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充分依靠芜湖港口优势,优化沿江产业和城镇布局,建设沿江生态廊道,打造沿江临港经济带。利用芜湖作为安徽省次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互通互联,互融互惠。

第二节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

优化招商服务与管理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强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招商、主题招商和园区招商。围绕四大工程集聚发展,瞄准国内外500强、上市公司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科技先导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支撑性好的大项目好项目。突出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引导外商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智力,带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强化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支撑,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加强区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完善生活商务配套设施,继续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力争累计利用省外资金1000亿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以上、国内500强企业20以上

第三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积极发展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增强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外贸出口,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区。鼓励优势企业拓展境外发展空间,支持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充分利用芜湖市综合保税区属地优势,积极培育和申报一批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中德中小企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规划建设中德(芜湖)产业园。

第四节 加快鸠江开发区转型升级

提升鸠江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集聚区等各类载体功能,加大各类扶持政策、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将园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创新园区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按照“创新集聚、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要求,提升开发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开发区发展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十三五”时期,鸠江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集聚区年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30个、15个以上。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以国家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和芜湖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强化创新创业驱动、高端人才引聚,努力打造皖江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区和最具吸引力的创业高地。

第一节 引聚创新创业人才

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力度,着力引进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加快国际工程师学院、皖江人力资源培训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驻区高校建设与发展,多渠道培育专业化技术人才。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机制,支持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完善2000套专家公寓、蓝白领公寓配套设施,提升国际化社区服务功能;落实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政策,营造引得来,留得住,出成果的创新氛围。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以上、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人、高端人才100人以上。

第二节 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一批省级以上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质量控制、检验检测公共研发服务水平。以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为目标,加大科技孵化器创业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形成技术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技术平台+创新网络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资金、管理、信息等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撑,力争形成一批活力四射的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集群。2020年,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过50个;建7个创业园、5众创空间30众创小屋

第三节 强化创新创业主体培育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用足用活各类科技创新支持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股份制新型经济实体,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核心环节、技术标准攻关等应用性技术研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推进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高发明专利授权率、转化率和交易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强化科普能力建设,积极创建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不断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分别超过100家、50家、20家;累计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000件,授权1000;实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以上。

第四节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投入体系。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动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引导资金,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服务机构投向创新创业领域。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创业指导队伍,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和跟踪扶持等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

  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

按照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统筹开发江北、提升江南,坚持科学规划、协调推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

第一节 加快推进江北新型城镇化建设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大手笔、高标准编制大龙湾片区城市设计、江北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滨江景观带设计、白茆片区控制性规划等各类规划,形成从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完整体系,实现规划全覆盖。不断优化产城融合发展布局,围绕二坝、汤沟镇功能定位,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建成江北新区产城融合核心区;依托长江岸线资源,以裕溪口、白茆区域港口功能定位,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临港经济拓展区;围绕沈巷镇功能定位,加强与江北产业集中区的产业链衔接,完善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建成江北新区产城融合副中心。

提升交通集散功能。全力保障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商合杭长江公铁大桥、过江隧道、芜湖综合客运枢纽江北站、白茆综合货运枢纽、G329江北段改建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江北新区对外交通能力。加快建设和谐大道、江北大道,改造提升通江大道。围绕大龙湾片区,推进城市主干道建设,扩建改造汤沟至白茆等级公路,加强100公里县乡道路升级改造,不断优化城乡路网结构。建设二坝公交枢纽站,扩建改造汤沟、白茆公交首末站,新开通跨江公交线路5条、区内公交线路10条,促进江北新区内部交通互联互通。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推进区域内长江干流及裕溪河、牛屯河等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提升改建泵站10个,全面提高江北新区防洪排涝能力分步实施沈巷、白茆、汤沟、二坝内圩泵站沟渠清淤河塘整治、桥涵改造等水利项目。统筹安排江北区域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推进大龙湾片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城市供水及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全面完成490个供电台区和10KV线路改造,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加快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大龙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商业开发,提升江北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能力。加快高新产业集聚区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设,全面拉开路网框架,建成区面积达 5平方公里,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重点引进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步推进鸠江经济开发区北区、白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为江北新区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第二节 提升江南城区综合配套功能

增强城东服务功能。按照城东新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商业综合体,建成幸福里、苏宁、柏庄等7个商业中心、11条商业街。加快职业教育和健康养老等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城东新区教育、医疗等功能配套,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专业市场的优化升级,着力形成汽车及汽车后市场、家居建材等区域性大市场,打造万春路专业市场集聚带。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鸠江经济开发区扩区升级。注重鸠江经济开发区与城东新区的融合发展,规划建设“2.5产业园”,加速推进工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工厂林立向公司林立、从企业创新向产业创新、从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转变。

统筹推进城区建设。加快江南长江岸线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依法开展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完成棚改面积100万平方米。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滨江新城、二坝四期安置房安置小区7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市场化安置,切实满足安置人群需求,不断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农民工市民化。新建黄山东路东延、机场出行道路、港湾东路、汀苑北路、清和路等道路;改扩建万春大道辅道、南阳路,优化城区交通网络。

第三节 着力打造精品化宜居城区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以社区、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城市的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实现数字化城管全覆盖。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将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背街背巷等管理盲区。开展各类市容专项治理,解决城市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实现城市优美整洁、干净有序。开展文明城市宣传和市民素质教育,形成全民协力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设精品特色社区。加强居民小区公共配套及小区路网、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优化小区居住环境与功能。加快引入健康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业态;创新物业服务模式,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品质。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为标准,积极完善行政服务、便民服务、医疗服务、文化体育、治安保障、综合党建等六项基本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推进社区零距离服务,构建网上网下立体社区服务体系。继续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2020年,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2个、示范社区3个。

第四节  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区

强化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把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政府环保责任,采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杜绝污染项目入园,加大工业污染整治力度,按照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推进企业提标改造;强化重点污染源减排监管,关停搬迁一些重污染企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建筑施工、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行业排放治理,强化秸秆禁烧整治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治理,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和复垦利用。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和资源化利用处置。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注重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全力推进鸠江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完善项目用地与投资、产出相挂钩机制。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以争创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为目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山、江、河为依托,建设一批生态修复和园林工程,构建城市生活、近郊休闲和远郊防护等三大生态圈;谋划建设江北滨江公园,开发扁担河、十里长河生态湿地景观带,提升大阳垾湿地公园、神山公园、四褐山公园生态功能,推进城市出入口生态绿地建设全覆盖,到202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积极对接“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提高我区城市排涝能力和生态品质。持续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镇(街)、生态村(居)创建质量。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专栏:城乡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交通:大龙湾起步区经三路、纬一路、纬三路、新圩路、和谐大道、江北大道高新产业集聚区经五路、纬一路西延段、纬二路,大龙湾片区管廊沿线基础设施、商合杭高铁沿线配套基础设施,机器人产业园经一路延伸、纬三路,万春大道辅道、裕黄大堤堤顶道路、纬二路跨中江大道工程、港湾路东段官陡门路下穿芜马高速公路工程、欧阳湖路北段、伟星城道路、汤沟至白茆等级公路二坝公交枢纽站汤沟及白茆公交首末站扩建等项目

水利工程:裕溪河治理工程、牛屯河防洪工程大龙湾和高新产业集聚区水系整治、南翔万商水系整治、扁担河流域河道截污整治、南北直沟综合整治、小农水整治等项目

保障性安居工程:锅炉厂地块安置区、鸠兹家苑扩大区一期、二坝滨江新城保障性住房、二坝四期安置房等项目

城镇基础设施:大龙湾片区自来水厂、沈巷自来水厂、大龙湾片区污水处理厂、地下综合管网建设工程、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城镇截污工程、清水街道污水管网枢纽工程、一体化垃圾站建设工程、江北新区电网改造、电厂六期工程、鸠江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大阳垾湿地公园提升长江大桥南接线绿地提升机器人产业园二期基础设施等项目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节 创新政府服务管理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工作,实行政务信息共享,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进行政权力和社会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鼓励采用政府购买、特许经营等方式,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和运营,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一线工作人员倾斜。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引入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招标采购制度,加强公共资源交易诚信管理。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第二节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着力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稳妥处置“僵尸企业”。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面落实企业负面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复合型投融资体制,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各类企业转型发展。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融资模式。落实税制改革,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

第三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市民化推进机制,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类推进、成本分摊机制,积极探索农民进城购房激励机制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严格执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促进农民农村权益资本化。引导工商资本和生产要素有序进入农业和农村。探索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并轨机制。

第八章 锻造鸠江特色文化

突出文化惠民主题,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目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第一节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着力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道德讲坛载体作用,持续开展文明新风典型评选和道德模范选树活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场所建设。倡导志愿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推进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争创省级文明城区

第二节 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以镇(街)、村(居)为重点,统筹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快江北1万平方米的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推进基层全民健身广场、文化乐园等载体建设,拓展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实现文化馆(站)及公共文化服务场地全面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强老年教育阵地建设,发挥老年大学(学校)的作用,着力打造校馆合一、校站合一新型文化推广模式,区老年大学争创省级示范学校。积极开展送戏进万村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繁荣规范文化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传播健康运动、科学运动理念,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设施村级覆盖率达100%,打造“15分钟居民健身圈”。不断巩固和拓展民间业余文体队伍

第三节 推动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积极推进文化精品工程,鼓励文化艺术创作,加大对重点作品、重点文化艺术成果、重点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充分挖掘欢乐鸠江龙舟行、官陡门大集、芜湖铁画等传统地方文化,注入现代精神元素,打造具有鸠江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鼓励民间投资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和现代知名人士等资源效应,推动鸠江乡贤文化发展,打造沈巷民俗文化特色小镇。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第九章 建设共享幸福鸠江

围绕幸福鸠江战略,坚持民生优先,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让全区居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第一节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强化公办幼儿园的引领作用,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普惠均衡的学前教育体系,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特色新校;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快江北区域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江南与江北、优质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共建机制,进一步缩小区域和校际之间办学差距,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扶持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支持驻区高等院校发展。推进职业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建设江北职业技术学校,培育技能型人才。争创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第二节 提升人口与健康服务水平

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方式,完善服务管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降低人口出生性别比,着力提高人口质量。加快现代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健全以三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民营综合和专科医院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导群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打造居民“15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进鸠江区医院升级改造,划建设江北新区综合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创建二级综合医院3个。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加快食品安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医疗质量监管,提高疾病防控和医疗保障水平。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三节 积极拓展就业领域

将稳就业作为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高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拓展就业新领域,扩大就业容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立足一产消化一批,发展二、三产业吸纳一批,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带动一批。健全市场化、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对失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和外出人员返乡培训,鼓励用工企业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增强就业技能。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引导退复转军人、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等群体自谋职业,扩大优惠政策覆盖范围。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制度。平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健全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推进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险发展;逐步实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和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统筹做好工伤、生育、失业等保险参保工作,全面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继续争创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进一步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临时救助制度,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涵,深入开展救急难活动,推动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建立因病因灾致贫救助机制,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扶持建立村(居)集体资产、资源盘活和处置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力争全区提前两年“空壳村”全部“摘帽”。2020年,全区城镇职工参保总人次达到20.7万人次,城乡居民参保总人次达到60.3万人次。

专栏六:社会事业重大项目

教育:二坝江北新区初中,二坝江北新区小学,沈巷中心小学准化达标扩建,汤沟中心校本部综合楼,仁和天地初中,仁和天地小学,银湖小学综合楼,二坝中心幼儿园迁建,国际工程师学院,江北职业技术学校、江北驾考培训中心等项目

卫生:大龙湾片区综合医院,鸠江区医院改造,鸠江区医养综合中心,沈巷卫生院、白茆卫生院、汤沟卫生院提升等项目

养老、文化、体育:江北四镇养老机构改造、恒鑫养老院,文化馆、图书馆,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提升工程等项目

第五节 建设法治平安鸠江

完善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实行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强化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财政、审计、监察等政府内部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营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居民自治继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协商机制,开创公意引领,多元协商的社区治理新局面。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不断深化“双联系”制度,全面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数字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立足阶段特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健全规划实施的考评、监测、评估和监督机制,保障“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集聚各方人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第二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常委会履行法定职责,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确保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积极保障妇女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确立十三五规划纲要在规划体系中的引领地位,推进多规合一,加强十三五规划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使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政策取向、重大项目等方面总体要求一致。遵循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园区镇(街)等区域规划产业、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农林、水利等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加强对接;消除规划间的矛盾,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十三五规划体系。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重大产业项目、城乡统筹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社会民生保障项目的调度。加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项目用地需求,加快推进土地出让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切实保障项目建设用地供给;加强项目评审和用地批后监管,全面规范土地管理。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公司债、集合票据等金融工具,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促进银企对接,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调整优化人才结构,营造富有活力的人才环境。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

 第五节 加大组织落实力度

     建立镇街、各部门间联动协作机制,积极与市发改、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加强衔接,在资金保障、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根据规划逐年分解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区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顺利实现。对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重要的预期性目标,区政府将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园区,定期检查,强化落实。对规划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进行分解落实,定期追踪。

第六节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完善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十三五”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确保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