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0-12-30 15:31信息来源: 市扶贫办阅读次数:编辑:侍文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1230日    发布单位:芜湖市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   发布地点:芜湖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芜湖市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宗泽宇  发布人:芜湖市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合满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百年未遇的汛情影响,我市深入实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接续推进“春夏秋冬”四季攻势,坚持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与疫情防控阻击战、防汛救灾保卫战紧密结合,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切实做到战贫、战疫、战汛三战都截至目前,我市下剩1179个未脱贫人口已全部脱贫全市无一人因疫因灾致贫返贫,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聚力“攻坚”,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一)坚持全力以赴抓攻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听取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今年以来,共召开21次高规格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行动,实现对28个有扶贫开发任务镇全覆盖。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常态化深入基层一线谋划、调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市“四大班子”其他领导均适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走访,帮助督促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各级各部门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凝聚最强战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二)坚持精准聚焦抓攻坚。针对我市1179494户未脱贫户攻坚任务,建立市领导包保重点镇、县领导包保重点村、未脱贫户科级干部包保全覆盖的帮扶机制,明确市领导及市直双包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每人联系一户贫困户的基础上再包保联系一户未脱贫户,不断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全面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截至目前,我市下剩1179个未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9928元,是今年省定4000元脱贫标准的2.48倍。同时全市727户脱贫监测户、1704户边缘户致贫返贫风险已全面消除,全市无一人因疫因灾等致贫返贫。

(三)坚持夯实底线抓攻坚。一是义务教育方面。全市1669名适龄残疾儿童和2492名适龄儿童少年无学籍人员信息逐一核查,无一人因贫失学。全年发放及免除教育扶贫资金合计2185.71万元,受助学生11552人次。二是基本医疗方面。有诊疗需求的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应签尽签,累计签约2.76万人。截至目前,全市享受“351”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待遇6313人次450.5万元;享受“180”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障待遇17.79万人次911.73万元。三是住房安全方面。今年180户(含水灾受损1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竣工同时全市贫困户住房进行动态排查做到动态清零四是饮水安全方面。在实现全市贫困户户户有安全饮水的基础上,市财政落实800万元专项资金,对县(市)水质检测进行奖补,坚持定期开展水质飞检,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不断提升水厂水质

二、聚力“提升”,脱贫攻坚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一)围绕消除疫情影响抓提升。一是“三个优先”保就业。坚持优先返岗,对具备返岗条件的,提供口罩等上岗物资,优先开展点对点集中运送岗。坚持优先上岗,对新吸纳贫困劳动力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协议的带贫给予适当奖励累计发放就业扶贫载体补贴资金301万元全市15家就业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实现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清零目标。坚持优先设岗大力开发卡点值守等疫情防控临时辅助性岗位,确保每个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在本地都有岗位、有收入。截至目前,共帮助4.95万个贫困人口就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清零目标二是“三个一批”保收入。开展以购代捐、以购代帮行动组织线上销售一批全面发布贫困地区滞销农产品信息,通过我市幸福路等网络电商平台生产基地直供带货方式畅通线上销售渠道。政府主动采购一批,要求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必须采购滞销扶贫农副产品,各级预算单位提前预支工会福利经费采购滞销扶贫农副产品。鼓励社会企业采购一批对采购额达10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给予奖励预计发放奖励19万元疫情期间共销售滞销扶贫农副产品4471036万元,实现滞销农副产品清零目标三是“三个保障”保教育。疫情防控期间免费为各校提供直播云课堂、疫情上报系统等服务,满足双师教学需要。免费为全市贫困学生提供家庭宽带提速200M专项服务,共为880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网络宽带和智能手机,实现贫困户子女上学清零目标。四是“三重兜底”防返贫产业兜底防返贫,对因疫情影响导致的产业受阻、收入骤降有返贫风险的贫困户,提供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产业补贴保障。就业兜底防返贫,对因疫情影响导致就业难、收入骤降产生返贫风险的贫困劳动力给予适当就业补贴。特困兜底防返贫,对疫情期结束后,仍然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困难户,采取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等综合措施给予兜底保障。疫情期间,发放防范返贫保障资金59万元。

(二)围绕克服汛情影响抓提升。一是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在洪涝灾害发生初期,我市即迅速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入户核查,及时为产业受灾贫困群众提供防范返贫保障资金,发放资金62万余元。对因灾导致收入骤降、支出骤增的贫困户通过防贫帮困、民政救助等多种方式进行兜底保障。二是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全市71个市直定点帮扶单位和1.5万名帮扶责任人积极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贫困户捐资捐物。同时,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社会扶贫爱心捐助活动,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达1000余万元,确保受灾群众吃、穿、住、医、学有保障。三是加大复产重建力度。迅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四启动一建设,组织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产业受损的贫困群众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系,为贫困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简化理赔程序和手续,做到应赔尽赔快赔。组织全市金融机构为有能力进行生产自救的受灾贫困群众发放灾后复产扶贫小额贷款,为在灾后恢复生产的受灾贫困群众提供资金支持,发放贷款1142万元四是加大持续救助力度及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贫困群众帮扶工作防止因灾致贫返贫的通知》,制定了6个方面16硬核举措,加大对贫困户在复生产、复就业、复销售、兜底保障等方面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受灾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

(三)围绕重点工程推进抓提升。2020年全市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44亿元,1423个扶贫项目全部完工。一是产业扶贫方面,面推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截至目前到村产业扶贫项目实现全覆盖,到户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85%二是就业扶贫方面累计开发托底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3679个,2020年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总数占2019年底110.45%是金融扶贫方面,坚持应贷尽贷和户贷户用户还方向今年累计新增贷款1.92亿6068四是社保兜底方面,共有2.65万贫困人口享受兜底保障政策,3810个建档立卡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实现应助尽助是基础设施扶贫方面,全市619.379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扶贫项目以及104处水利扶贫工程均已全面完工。无为市、南陵县124所村卫生室改造维修全部完工。六是消费扶贫方面,大力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开设消费扶贫专区44个,专馆20个,铺设专柜610台,展销扶贫特色产品267款。通过政府采购、扶贫协作、经营主体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模式搭建产销平台,销售各类扶贫农副产品4亿余元。是社会扶贫方面,“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圆满举办。全市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实施帮扶项目114个,直接投入合计596.48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229.98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3042户。5个县域结对帮扶县(区)的7075万元帮扶资金全部到位,安排项目98个。

(四)围绕问题整改抓提升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同省督查巡查反馈问题、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的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的问题以及自查发现问题,一体部署、一体研究、一体推进。截至目前,我市48个“回头看”反馈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改,共落实189条整改措施。并制定《芜湖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调度工作机制》等4个机制,不断巩固整改成果。组建市级脱贫攻坚暗访工作组,坚持以四不两直自行、自住、自吃、自查暗访方式开展工作,覆盖全市所有有扶贫开发任务的镇,进一步检验工作成效

三、聚力“衔接”,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一)构筑防范返贫“新屏障”。不断健全完善防范返贫工作机制,调整因病防贫保障起付线,取消省外就医补偿比例下调政策和防贫帮困保障资金发放封顶线,扩大因病防贫保障范围。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共发放防贫帮困资金728600.65万元,其中20142015年贫困户185205.02万元,非贫低收入户543395.63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困难户的所急所需,从源头上阻断了致困致贫,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形成应对相对贫困新思路结合两年来我市防范返贫工作机制运行实践,构建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精准确定相对贫困群体并落实进退有序的动态管理。从强化兜底保障、缓解支出型贫困、推进开发式扶贫、优化定点帮扶、深化社会帮扶等五个方面制定应对相对贫困的政策措施,建立相适应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帮扶体系。

(三)加快推进政策有机衔接。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脱贫攻坚结束后,扶贫政策保持相对稳定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保留一批持续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的产业就业发展政策,不断巩固脱贫成果。补充一批因扶贫重点转变需要及时调整的政策,不断拓展脱贫成果。优化一批脱贫攻坚期内特惠性政策,缩小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政策差距。增加一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衔接的新政策,实现有序衔接。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全面推进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