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主任汤德余解读“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

发布时间:2017-07-11 09:01信息来源: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阅读次数: 字体:【  

    7月10日,市人民政府在广电召开“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新闻发布会,通报行动有关情况。市文明办、市住建委、市城管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多部门参加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以下是新闻通告: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跟朋友们见面,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各新闻媒体特别是省级媒体长期以来对芜湖市政府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芜湖市人民政府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开展“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已于6月23日正式启动。现在,我向大家简要通报行动有关情况。
    一、行动为什么——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芜湖作为连续9年稳居全省第二的经济体,2015年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芜湖仍然在城市风貌、文明风尚、民生福祉等方面存在着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经济发展成果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7月5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动员会上,深刻阐述了文明城市与群众观、发展观和幸福观的关系,指出了芜湖有名誉缺名片、有名气缺底气、有收获缺获得的短板,明确提出推动芜湖“六气”勃发的目标,实现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的协同发展、平衡发展。
    一是践行群众观,把群众的小事列为政府的大事。文明城市是载体,人民群众是主体。开展“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就是为了芜湖388万人民更好的生活,建设更好的家园。“六走进”的对象都是群众息息相关、朝夕生活的区域,也是问题最多、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区域,把这六个方面作为贴近群众的重要举措,是民意所向、民心所盼。
    二是端正发展观,把经济景气化为文明景象。经济发展是路径,群众共享是目的。开展“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就是聚焦群众学习、生产、生活环境,让芜湖经济发展成果反哺芜湖人民群众。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生态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着力解决群众身边问题,惠及群众生活,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成果,补齐民生短板。
    三是共树幸福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明城市是外因,幸福观是内因。开展“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就是要用文明的环境影响人,用中国梦的芜湖篇章激励人,让芜湖人民的幸福观得到春风化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芜湖夏雨生繁。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观,把为民办实事、一线抓落实作为各级政府“两学一做”、转变作风的重要举措。文明城市的建设不是虚的,要靠一件工作一件工作真抓实做来落实;人民群众的信任不是空的,要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来增强;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形成不是泛的,要靠各级政府持之以恒地一个风气一个风气的转变,一个制度一个制度的建立和固化,让制度和正气来带动市民文明素质的养成。
    二、行动做什么——完善软硬件、提升满意度
    “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以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总揽,以迎接2017年度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为抓手,以群众需求和期盼为导向,以提高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通过发动群众、听取意见、全面排查、整改落实,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贴近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创建为民,实现创建惠民。
    一是以创促建,完善城市功能的硬件。首先,突出短板加快建。对照文明城市创建标准、排查出的问题和群众热切期望,认真审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硬件差距,合并同类项,加急加快建。其次,突出利民持续建。找出文明城市创建与民生保障的最大公约数,把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与政府各项民生工作统筹起来,固化下来,协调推进,共同发展,让日常工作和文明创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次,突出“六气”协同建。“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是把经济景气转化为文明景象的开端,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未来的芜湖将始终洋溢文明执政的正气、拥江发展的雄气、半城山水的灵气、精致繁华的秀气、人文底蕴的洋气、群众共享的福气,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城市。
    二是以创促改,提升文明素养的软件。首先,文明风尚将融入城市治理。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各方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平安芜湖、诚信芜湖建设,专项整治社会公德、传统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实现社会规范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其次,文明风尚将融入基层单元。加大公益广告创意制作和刊播展示,广泛覆盖机关、学校、街道、广场、公交、公园、社区等公共场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街、入院、进楼、入户。开展良好家风传承教育、道德模范榜样教育、道德讲堂活动教育、校园文化思想教育等活动,多渠道、多角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芜湖市民生活,成为芜湖市民行为准则。再次,文明风尚将融入本土文化。充分发挥芜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通过身边好人巡讲、好人故事黄梅戏、国学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结合民俗文化,突出文明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优秀本土文化、融入群众精神血脉。
    三、行动怎么做——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
    “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为期半年多,通过市政府负责同志走进背街小巷、走进老旧小区、走进农贸市场、走进校园周边、走进公共场所、走进江河道路沿线,推动各级政府一线站位、现场办公,实现政府工作提质增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创建任务严格落实、重点问题有效解决、城市风貌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一是重点地域“六走进”。主要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走进背街小巷、走进老旧小区、走进农贸市场、走进校园周边、走进公共场所、走进江河道路沿线,一线站位、现场办公。目前,市政府办公室已印发了行动方案,对照“六走进”对象,梳理了公共场馆、中小学校、商场超市、酒店宾馆等48类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各县区、开发区和市政府各部门将根据辖区实际和自身职能,制定对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措施清单。
    二是重点环节六个“全覆盖”。首先,启动全覆盖。全面启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创建工作全覆盖。其次,宣传全覆盖。全面组织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工作,通过全市各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移动通信、户外广告、建筑围挡、交通工具等载体、重要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活动,实现各类媒介宣传渠道全覆盖、社会各界知晓率全覆盖。第三,参与全覆盖。全面发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以“12345”市长热线、市民心声论坛、政务微博微信、全民社管平台等为载体,畅通群众对不文明行为和现象的投诉举报通道、反馈接收通道和点评点赞渠道,实现社会各界参与度全覆盖。第四,排查全覆盖。全面排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地考察的27个测评项目,发挥综合监管分类执法和社区治理网格化优势,通过行业和地点条块结合的创建隐患排查,实现排查工作的区域全覆盖和测评指标全覆盖。第五,督查全覆盖。全面抓好问题整改,针对创建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压茬推进、逐一落实,针对群众投诉举报事项建立档案卷宗,迅速处置、及时反馈、逐一销号;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目标台账,逐项分解、压实责任、逐一整改。最终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措施清单,实现行动规定事项、群众举报事项、排查发现事项的整改落实全覆盖。第六,工作全覆盖。全面抓好工作统筹与结果运用,把文明城市创建各项目标任务与政府下半年和明年工作一体谋划,把“贴近群众六走进”工作理念与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转变一体推进。
    三是重点工作六项创新。首先,承诺践诺的模式创新。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有“六走进”行动的各县区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和群众代表参与,接下来还有3个部门要公开作出创建工作承诺,今后也将召开阶段性的新闻发布会。目的就是要通过媒体渠道把创建目标挂出来,把政府承诺亮出来,把工作措施放出来,把群众期盼说出来,把群众热情带起来,让社会各界动起来。其次,以上率下的体制创新。市政府全体负责同志在排查阶段每人每周至少安排1个工作日,在整改和督查验收阶段每人每月至少安排1个工作日,走进重点地域,听取群众意见,现场督查督办,协调解决问题。第三,听取民意的载体创新。除了市政府负责同志现场看、新闻媒体每天报、市长热线电话听,我们还利用芜湖市民心声论坛、芜湖市政府网微博、芜湖发布微信等网上载体开辟了专题版面,鼓励市民对身边困难和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实现群众在“六走进”行动中的投诉举报全渠道畅通,让群众成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眼睛和耳朵。第四,督查督办的流程创新。建立群众投诉举报的受理转办、限时办结和跟踪督办“红黄绿”办理机制,对群众从电话、网络、媒体等多个渠道发出的声音,采用各载体受理转办、县区政府和市直部门核实并承办反馈、受理载体答复、市政府办公室督查督办的一条线办理模式。根据复杂性从高到低原则,将举报投诉事项划分为红、黄、绿三个等级,办结时限分别为10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和3个工作日。特殊情况由承办单位书面申请,延长办结时限。第五,跟踪问效的渠道创新。各县、区、开发区和市政府各部门全部建立群众举报投诉的承办核实、整改落实和反馈答疑工作机制。芜湖日报将拿出专门版面,定期公示群众投诉举报事项的受理和办结情况,加强跟踪问效,确保事事有回音。第六,保持长效的机制创新。行动结束后,市政府将进一步梳理收到的群众意见和排查的共性问题,与今后的民生工程、城乡规划建设、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一体谋划,统筹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