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闻发布会

来源: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 阅读次数: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6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

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和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颜晶

人:

文字实录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对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媒体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芜湖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表示衷心感谢!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我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局组织开展了芜湖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遴选工作。

一、公布市保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阐释的必要手段

芜湖文物资源富集。考古学研究表明,芜湖地区早在距今约256—22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繁衍生息。早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繁昌人字洞遗址,实证了我国长江流域古人类的起源、演化及环境变迁。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距今约6000年前的繁昌缪墩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存与河姆渡文化同期。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皖南土墩墓群、牯牛山城址、神墩头遗址等重要遗存见证了我国古代青铜采、冶、铸的完整流程,对于研究阐释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考古调查发现,沿着长江及其支流青弋江、漳河等水系形成了众多聚落、城址、窑址、墓葬和古建筑。芜湖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的萌发地之一、安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皖江抗日的主阵地和大军渡江的突破地,文物资源丰富,体量大、等级高。据统计,全市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83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2处。全市共有可移动文物国有收藏单位25家。备案博物馆21家,另有6家类博物馆入选安徽省首批类博物馆名录。登记文物藏品15214件(套)。

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公布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价值评估,对于价值较高,且符合条件的,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报请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1982年以来,我市先后公布了6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85处,因行政区划调整并入了我市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公布89处。其中,有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分别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我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有54处。

二、科学决策,规范组织申报工作

为严谨细致做好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工作,2024年3月,市文物局印发《关于开展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工作的通知》(芜文物〔2024〕10号),严格规范申报流程,严格审核申报材料。经过筛选,各县市区、开发区共提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20份。2024年8月16日,我局组织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获通过,形成了《芜湖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对象汇总表》。2024年8月底至9月初,我局组织开展了公布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24年9月14—20日,在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对《芜湖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对象汇总表》进行公示。10月12—18日,我局就《芜湖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对象名单(初稿)》向市直单位征求意见。2024年12月6日,市司法局对《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以下简称《请示》)出具审查报告。 2025年2月20日,关于公布芜湖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事项经市政府第88次常务会审议原则通过。

三、价值优先,凸显文物资源特色

申报强调系统调查。第六批市保申报动员过程中,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组织专业力量,对辖区文物资源开展摸底调查,对申报对象进行全面、细致调查、梳理、研究,深入阐释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挖掘地方文物资源特色。申报强调分析比较。申报对象需与本地区或同类文物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在年代、工艺、历史、保存状况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差异,明确其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独特地位。申报强调价值提炼。对申报的不可移动文物,在调研和分析基础上,提炼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核心价值,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厚重。如无为古城墙遗址以 “芜湖市最后一段仅存的砖砌古城墙体” 为核心价值,突出其在古城营造历史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繁昌龙江石拱桥以“江南古桥”为核心价值,突出皖南地区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地域特色。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之后,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不断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切实承担文物保护职责,依法履行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抓好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活化利用工作,推动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第六批市保公布后,我局将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在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基础上,通过全面评估、精准测绘,组织划定公布19处市保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其次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在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基础上,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严格执行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其三加强监督检查。市文物局将定期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及 “四有” 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

谢谢大家!


芜湖传媒集团记者:据了解,此次新公布的保护单位名录,包括古建筑、古遗址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种文物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物,有着怎样的独特价值?对于构建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景观,能起到哪些积极影响?

石宝友:谢谢您的提问。此次核定公布的19处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墓葬1处,石窟寺及石刻1处,古建筑3处,古遗址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2处,涵盖了不可移动文物常见的五大类型,数量分布也充分体现了芜湖地域文化特点,展现了丰富历史文化脉络。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建筑结构、装饰细节等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承载着当时的建筑技艺、艺术风格和社会生活信息,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文化史以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实物依据。古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见证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为本地历史文化的溯源提供重要线索,是构建完整历史文化脉络的关键环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城市近现代进程的实物见证,反映了芜湖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成就和历史地位,丰富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多元性,使历史文化脉络在近现代阶段得到延续和补充。这些文化遗产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城市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文化氛围。经过修缮保护、活化利用,为城市文化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了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城市文化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那除此之外,芜湖文物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有哪些工作亮点呢?

郝启超:市文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奋力推进文物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一是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开创新局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扎实推进,全市复查三普文物837处,复查率100%。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52处,我市在省四普工作协调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完成第九批省保推荐申报,核定公布第六批市保。中国古代矿冶遗址(皖南古铜矿)入选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2年以来,全市35个项目获国保资金支持,总额9105万元;10个项目获省保资金支持,总额720万元。16个项目通过竣工验收,老芜湖海关旧址整体修缮项目获评“首届安徽省文物保护优秀项目工程”。2个国保单位“两线”范围内建设工程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向大中型建设项目等出具《文物保护意见》94份。二是文物安全监管展现新担当。实施全市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公布《芜湖市文物安全直接责任清单》,在全省率先实现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信息公告公示及责任牌树立全覆盖,部署开展文物安全区域互查、市县联动巡查和系列专项行动,持之以恒抓严抓实文物安全“一书两员三查四制”工作机制,推动文物博物馆单位火灾事故隐患动态清零。探索完善文物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协作机制。皖南土墩墓群专项整改实现闭环。在全省率先完成35处市保单位保护范围核校划定公布,实现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化、矢量化,推动“一张图”监管。三是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取得新成效。完成《皖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编制,已按程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戴氏宗祠(中共沿江地委五区工委旧址)、六洲暴动旧址暨胡竺冰故居等一批革命文物完成修缮。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红色资源名录征集,《芜湖市首批红色资源名录》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核定。安徽文化名人藏馆完成展陈提升并向社会开放。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等3家博物馆通过设立备案,并纳入中央免费开放名单。四是文物活化利用呈现新气象。“一房一册”项目顺利收官,对45处69栋文物建筑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在全省率先实现市保以上建筑类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全覆盖,创新数据成果应用,开发特色文创,此项工作连续两年被省文物局写入年度工作报告,获评2024年芜湖市“数据要素X”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出台《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暂行规定》,推动老芜湖海关旧址向市民、游客开放,探索建立芜湖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开放利用新模式。2024年,西河老街文物建筑群活化利用获评“全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优秀案例”。2022以来,全市新增备案博物馆6家,类博物馆6家,繁昌区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