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1906—1974)
王稼祥(1906-1974), 安徽泾县人。原名嘉祥,又名稼蔷。1923年,入芜湖圣雅阁中学高中部学习。1925年,因参与领导芜湖教会学校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教育运动而被校方除名。同年,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被推为学生会干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被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由莫斯科中山大学考入红色教授学院深造。1930年学成归国,在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1931年,与任弼时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去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与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曾提出“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把思想教育作为军队政治工作重要内容,并主持建立健全红军政治工作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1933年被敌机炸成重伤。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批判“左”倾错误领导,拥护毛泽东出任党和红军领导。会后,与周恩来、毛泽东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主张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抵制张国焘反对北上错误主张。1937年,因伤势严重,去苏联治病。次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军政学院院长。1943年首次提出并论证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1946年再次去苏联治病,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部长。建国后,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等。1962年提出要注意斗争策略,对外援助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遭到康生等人诬陷,指责在中联部搞“三和一少”。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和迫害。为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81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建党以来38名卓越领导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