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1904—1942)
戴安澜 (1904—1942)名衍功,安徽无为人,国民党军陆军少将,抗日战争中牺牲后追赠晋升为中将。自幼在芜湖读书,民国11年(1922)考入了由陶行知、姚文采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的南京安徽公学。民国13年(1924),他从在广东粤军第四师任团长的叔祖父戴端甫的来信中,获悉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即与本乡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当二等兵,更名安澜,自号海鸥。年底,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民国15年(1926),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后擢升为连长。民国22年(1933)任国民党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民国22年(1933),奉张学良命令率团北上,血战古北口,由于他勇敢善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七七事变”后,他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并被提升为第七十三旅旅长。为了表示抗日的决心,决定化名戈挥日。民国27年(1938),他率部队参加鲁南台儿庄会战,担负着阻击北面之敌的任务。他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战后,获得华冑荣誉勋章,擢升为八十九师副师长。是年夏天,又投入到保卫武汉的外围战,痛击从九江进犯的日军第九师团,使其损失惨重,曾先后补充兵员达九次之多,因而获记大功1次。民国27年(1938),戴率部队挺进桂南,参加昆仑关大战,三失三得,坚守了阵地,并击毙了侵华日军前线指挥官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民国28年(1939),戴安澜在湖南湘潭升任第五军第二○○师师长。他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撰写了《自讼》一书,以鞭策自己。他还为自己提出四条准测:毁誉不闻,宠辱不惊,安危不动,得失不患。他还认真总结军事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写成了《磨励集》,详述班、排、连的攻防和射击教育,作为训练部队的教本。民国31年(1942),应盟军要求,远征緬甸,急赴腊戌、东瓜,参加东瓜(又名同古)保卫战。由于是孤军深入,同4倍于己的日军作战,苦战12天,掩护了英军的撤退,歼敌五千多人,争取了时间,实现了战役的胜利,名震世界。同年5月18日在撤退途中与日军遭遇,不幸受伤。终因没有药品,又遭受雨淋日晒,于5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茅邦壮烈牺牲,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戴安澜初葬于贵阳。1947年秋,戴将军灵柩运来芜湖。1948年5月安葬在芜湖市小赭山之阳。1956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