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来源:市审计局 阅读次数: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5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审计局

人:市审计局办公室主任刘运涛

人:

文字实录


近年来,芜湖市审计局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核心要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芜湖市党委、政府和省审计厅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资源环境专项审计工作,促进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助力生态芜湖建设。以下从5个方面向各位介绍芜湖市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履行审计监督。芜湖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由组织部门结合换届和领导人员调整情况,提出审计建议名单。市审计局根据审计委员会的审议决定,结合各县区主体功能区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以及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特点,采取独立实施、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统筹实施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2017年,我市首次以独立项目形式对南陵县原县长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履行情况进行审计。2022年,我市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上下联动交叉审计模式,牵头组织无为市、南陵县、鸠江区、繁昌区审计局开展4个乡镇交叉审计,积极调动基层各级审计机关的积极性,激励各级审计机关主动、创新地开展常规性的审计项目。

二是围绕服务大局,统筹项目谋划。2017年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常态化的制度性安排,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根据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结合省审计厅项目计划,适时安排资源环境领域专项审计。2021年至2023年,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共组织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项目31个,其中:市本级3项、县区28项,涉及领导干部50名,主要关注土地、水资源、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项目等方面。2021年至2023年,市审计局分别开展了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情况审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专项审计以及南陵县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情况专项审计,重点关注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及工业土地供应、使用、管理、盘活等方面情况。

三是注重问题整改,发挥监督作用。近3年来,芜湖市审计机关对 12 名县处级、38 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出具审计意见36份,发现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287个,提出审计建议221条。通过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审计机关跟踪调度、市政府定期调度等方式,促进审计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推动相关县市区出台关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湿地公园管理、“亩均论英雄”改革以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计提和使用等方面制度22项,整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6173万元,及时清收欠缴土地出让金、水土保持补偿费和采矿权出让收益等资金5145.77万元。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重视审计创新。坚持制度先行,出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实施意见等3项制度,其中2023年芜湖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芜湖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指南(试行)》,进一步细化审计重点事项、资料清单、涉及部门等内容,明确了88个重点事项、119项资料清单,通过运用指标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行测评打分,推动全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统一规范。创新应用地理信息测绘技术和手段,采取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和聘请第三方技术团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从自然资源、水务、生态环境部门采集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等矢量数据,运用RS遥感、GPS全球定位和GIS地理信息相结合的3S技术对图斑数据进行差异化比对,精准快速发现违规占用耕地、林地和生态环境方面问题,以此背景撰写的《地理信息和大数据技术辅助基本农田审计》被省审计厅评为优秀案例。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开展业务交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2019年市审计局设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科,负责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及自然资源管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情况审计。通过以审代训方式推荐优秀年轻干部参加省审计厅的交叉审计项目,抽调县区审计人员参加市级审计项目,帮助年轻干部拓宽工作视野,积累审计实践经验。结合审计项目在审计现场召开业务交流会,邀请县市区资环审计人员参加,交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分享审计思路,探讨审计发现疑点,持续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人员能力素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做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审计机关加大引进和培养具有资源环境背景的审计人才,组织开展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培训。加强与资源环境主管部门的合作,邀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参于审计项目,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水平。

二是利用资源环境数据,推广新技术应用。积极开展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审计,与资源环境主管部门对接,探索建立向审计机关开放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平台。加快推广“3S”技术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应用,组织侧重实践运用3S技术辅助审计的培训班,在审计系统内培养会实际运用“3S”技术的审计技术人才。

三是运用评价体系,科学进行审计评价。市县审计机关结合审计实践和当地资源禀赋情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通过审查领导干部各类资源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科学运用评价体系开展审计。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

大江晚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由来是什么?

苏家明: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出明确部署。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第25条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50条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015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审计署围绕建立规范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坚持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会议审议通过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9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标志着这项工作由试点到全面铺开,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芜湖日报:什么是资源环境审计?

苏家明:感谢您的提问。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实施的审计监督。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促进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履行资源环境监管职责,有利于促进资源环境政策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和有效执行,有利于促进资源环境相关资金征收、管理、分配、使用以及相关项目建设运行的规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