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芜湖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1月7日在芜湖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20-02-19 08:44信息来源:芜湖新闻网 阅读次数: 字体:【    】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 东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全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提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要求,全力做好“六稳”工作,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表1: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经济保持稳健运行。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8亿元(初步核算数,下同),同比增长8.2%;完成财政收入621亿元,增长3%,剔除降税减费因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新增就业9.6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29元,增长9.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160亿元、3768亿元。

项目建设释放发展潜力。坚持围绕“四督四保”、五项机制和市重点项目推进实施方案要求,强化项目推进和督导。省重点项目689个,年度计划投资941亿元,完成投资9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2.7%。出台《全市重点项目谋划“152”计划工作方案》,谋划重点项目1270个,总投资超万亿元,其中纳入省级谋划项目库342个,总投资2228亿元。深入开展项目推进“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抓民营经济增活力。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户;新增注册企业1.4万户。

内需支撑作用明显,外需总体保持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0亿元,同比增长11.8%。电商经济蓬勃发展,13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30亿元,增长29.5%。完成进出口总额72亿美元。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5家。

(二)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5条等政策举措。新增减税降费82亿元。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实现“智能审批”,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9万户。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环节同步完成社保登记和银行开户。我市入选“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试点城市。三只松鼠、信义能源公司成功上市。新增直接融资563.9亿元,新增税融通、政银担、续贷过桥业务162.5亿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明显。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0:48.6:47.4。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204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6件,连续九年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达804家,科技成果转化收入83.6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26亿元。投入3亿元落实人才优先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政策,1100余人网上申报。新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53个,集聚各类高端人才200余人,新增技能人才2.5万人。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正式运行。鸠江经开区获批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芜湖高新区双创工作获国务院督查表彰激励。芜湖经开区获批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双创载体。

支柱产业发展稳中向好。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6%。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76个,总投资242.9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5.2%,新增“登云”企业720家。奇瑞完成增资扩股,新一代瑞虎8等市场表现良好。海螺集团跻身世界500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8%。机器人产业集聚关联企业120余家,在国内率先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奇瑞商用车第二代智慧物流车“海豚EV”上市发布。中联重机增资20.5亿元用于农机智能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通用航空基地获批国内第一张航空发动机生产许可证。相控阵系统、智能物流装备、流体物料高端储运装备制造、高端再制造等第四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级重大工程、专项获批。召开全国新型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学术交流会。成功发行全国首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实施工作获省政府表彰。

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兑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奖补资金约1.2亿元。组织申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工作。汽车燃油系统绿色设计与协同创新平台项目获批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1079万元。争取省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4个。新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4个。三只松鼠网上销售过百亿元。快递业务量增长32.9%。鸠兹古镇全面开园。首届中国夜间经济论坛在芜湖召开。年接待游客增长15.7%。

农业稳产增效。粮食总产140万吨。新增高标准农田12.5万亩、家庭农场759家、合作社152家。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企业网上销售额81亿元,同比增长46%。争取省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2个。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16个,“陶辛莲子”作为市长推介品牌在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进行推介。南陵县获批省级紫云英良种繁育基地。芜湖县六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国家农村产业示范园。

(三)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新亮点

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充分发挥机器人产业联盟行业引领作用,新组建通航产业联盟。出台全市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5910”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江海联运新枢纽、文化旅游新热点、生态宜居新空间、内陆开放新高地“五个新定位”,推进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等100项“九个一体化”任务,组建十类项目推进组、实施100个具体项目。芜湖LNG内河接收(转运)站、江海联运枢纽、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列入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北沿江铁路、合芜宣宁铁路、芜湖宣城机场、G4211马鞍山至芜湖枢纽段改扩建、芜湖枢纽改扩建、铜南宣高速、芜湖至铜陵高速由石涧枢纽向北延伸段纳入国家长三角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成立长三角地区技术市场联盟,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质量标准论坛。谋划建设上海松江芜湖中心。开通芜湖至上海洋山港直达航线,芜湖港年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三山港对外开放获批。芜湖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改革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优化电力接入营商环境,提高电力接入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市入选国家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名单,归集227个部门、12.9亿条信用数据。累计为518家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29.6亿元,实施信用激励14.7万次。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窗口“最多跑一次”事项办理率达100%。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最快可压缩为40天。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赋予开发区更高的自主权。编制推动省江北集中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落实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提高城市低保户用气补贴标准。两次降低工商业电价,年减少用户电费支出1.1亿元。新增41家电力用户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加强农村水厂价格管理。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482万元。谋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年新获批省级特色小镇6个,对上争取资金1.2亿元。523个村实施了“三变”改革。

(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运、机场、油气、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商合杭铁路芜湖段进入铺轨阶段和线上工程施工阶段。芜广铁路电气化全线开通,庐铜铁路开通客运列车。芜合高速“四改八”林头至二坝段、芜湖东高速出入口改建、峨山路东延伸、九华南路大茆立交等工程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及2号线一期加快建设。城南过江隧道加快建设,大盾构码头建成投产,中桩物流园配套件码头开工。芜湖列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芜宣机场航站楼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新增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6亿元,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皖南换流站-芜湖三500千伏线路工程、南二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营。天然气江北支线及附属长江穿越工程项目建成投运。下九连圩保安泵站等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市区新增、改造提升公厕140座。完成“十里江湾”亮化建设。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建成棚户区改造项目7459套,整治改造老旧小区47个。无为县撤县设市。

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三大革命”等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做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等工作,制定《芜湖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统筹推进污水、垃圾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户数2274户。实施“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793公里。所有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客车。完成农村改厕6.6万户。

(五)三大攻坚战有力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将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限额以内。在传统商贸业兼并重组方面走出新路。将防风险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积极打击非法集资,防范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

打好脱贫攻坚战。建立农村低保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联动机制。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脱贫、智力扶贫、生态保护扶贫、金融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政策。实现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945户674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7%。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园区89个,招募扶贫基地5个。建立“幸福路·爱心扶贫”电商销售平台,打造扶贫产品品牌。享受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待遇贫困人口1.6万人次。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部完工,受益17.2万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卫蓝天,落实节能控煤工作。实施重点耗煤企业“一企一策”管理,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268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9%。制定散煤治理工作方案,散煤消费较2017年减少21万吨以上。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1%。保卫碧水,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获评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第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合作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长江流域芜湖段水清岸绿监管系统。开展与三峡集团全面深度合作,开工建设城区及无为市城镇污水合作项目,大龙湾污水厂一期一阶段年内通水试运行;实施小区雨污分流改造76个,开工建设52条污水主次管网。25个省级、4个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治理设施全面开工。5个国家水质考核断面均值达到Ⅱ类标准,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保卫净土,无为市严桥镇、红庙镇,南陵县何湾镇、工山镇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利用试点。完成造林5.6万亩。

(六)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加强。制定了高校人才工作站建设、人才安居保障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创新“用工周转池”机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8亿元,新增省级青年创业园1家,大砻坊青年创业园获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皖江人力资源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启用,14个产教融合项目落户。获批全国首个“第三代社会保障卡惠民服务一卡通试点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57.7万人。落实新一轮社会保险降率减负政策,全年减缴社保费11.7亿元,为2064户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6200万元,为18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2.4亿元。公积金贷款支持6300户家庭购房安居,新分配公租房2815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730户。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投入130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入选国家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试点城市,新建扩建26所公办幼儿园,市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1%。市区新建、改扩建13所义务教育学校。新增10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30所全国足球试点幼儿园。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143个。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开工面积5.2万平方米。推进现代学徒制,获评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3家,5所学校入选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综合医改取得新进展,获批医保支付方式省级试点。市二院承担国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市一院、市四院承担省级试点。推进“17+13+X”种抗癌药政策落地,减轻患者负担349.7万元。全面二孩政策稳步实施。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智医助理”全覆盖。完成养老机构建设166个。入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城市。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实施,2家公园获评省级体育生态公园。承办2019年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开展“1+7+N”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三大安全底线。编制油气长输管道安全事故、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电力线路保护区树障安全隐患整治。

各位代表,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发展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继续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扎实基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与全国、全省一样,也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增长势头放缓,工业企业中产业层次高、规模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偏少。部分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工程进度低于预期。财政支出增长受限,可用财力减弱。部分高科技企业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较大。三大攻坚战特别是水环境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压力较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等等。对此,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与主要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好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内外部形势,今年我市发展面临的环境将更复杂更严峻。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政策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四个走在前列”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全力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深挖增长动力,统筹考虑我市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

表2: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剔除减税降费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精准攻坚,补齐短板,体系化推进。加大对短板领域财政投入,重点抓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三大攻坚战、文化建设领域弱项指标;持续抓好资源环境保护等工作,防止已达标指标下滑。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控,严控隐性债务增量。着力化解重点企业金融风险。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推进精准脱贫。持续实施扶贫“九大工程”。重点解决大病户、残疾户、无人照料失能老人户脱贫问题。巩固脱贫成果,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四个不脱”。防范返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强化工作衔接,把脱贫攻坚过程变成乡村振兴的过程。

强化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整治提升行动。加强节能控煤目标预警监测,严格落实能耗等量替代政策。纵深推进河、林、湖长制,落实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各项举措。推动与三峡集团在生态环保建设领域深度合作,完成城镇污水合作PPP项目建设。谋划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完成3600亩长江岸线造林。

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发展质量效益、城市功能品质、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制度体系建设水平“五个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国非省会城市中进一步提升位次,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创投+孵化”和“持股孵化”,新增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专项政策,加快网上申报资金兑现。支持统筹高层次科技人才招引和国外智力引进工作,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个。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举办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动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来芜转移转化。培育一批高质量企业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支持西电芜湖研究院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攻关,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启动研究生招生培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

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聚焦海螺、楚江、新兴铸管等全国领先、行业前三的优势企业,以及一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按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持续提高产业发展集聚度、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70个以上。实施兼并重组项目12个。新增“登云”企业700家。加快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建设。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微电子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产业链提升、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实现新突破。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扶持政策。支持各县区(市)、开发区聚焦产业发展重点,申报新一代汽车电子、电子商务数字经济、轨道交通装备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争取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省“三重一创”等专项资金。申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及分行业产业创新中心。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组织摸排申报国家、省2020年服务业引导资金及各类专项资金。力争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开展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规定兑现、修订工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争2家企业首发上市,完成直接融资360亿元。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夜间经济,推动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

推动农业精品化品牌化。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优化农业要素投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创建工作。聚焦休闲食品、稻渔综合种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芜湖大米”品牌振兴、地方优势畜禽等农业五大产业,瞄准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等薄弱环节,全力抓招商引资项目。高质量谋划水利基础设施,积极谋划推进高标准农田、油料基地等农业生产项目。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

(三)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深入实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5910”行动计划。围绕创新驱动新引擎、江海联运新枢纽、文化旅游新热点、生态宜居新空间、内陆开放新高地“五个新定位”,加速推进100项“九个一体化”任务。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要求,综合交通、科创协同、机器人产业、通航产业、文化旅游、教育合作、医疗合作、健康养老、数字经济、园区合作等“十类示范项目”推进组共同发力。落实“每月一报告、每两月一协调、每季度一调度、每半年一部署”纵横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首批谋划的100个示范项目尽快落地。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铁路、公路、航空、水运、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六张网”互联互通与智能化更新换代,进一步提升芜湖交通区位优势和综合枢纽作用。积极参与长三角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实现商合杭高铁通车,启用芜湖北站、芜湖站西站房、湾沚南站。加快芜黄高速和岳武高速东延建设,推动芜宁、芜宣高速改扩建工程开工。

科学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空间。积极对接沪苏浙开发园区,推动省际开发园区合作共建。鼓励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按程序扩大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合理划分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高标准规划开发区现有空间。采取高效盘活重组等方式使用存量建设用地资源。

集聚要素资源。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上海松江芜湖中心项目建设。支持驻芜高校与长三角高校协作,鼓励长三角名校来芜合作办学。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优势重点学科、医疗团队、高等医学院校合作,鼓励上海等地三甲医院来芜合作共建,加快养老服务业合作发展。

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共同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推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智慧产业园建设。优化内河航道与港口规划布局,增加始发上海洋山港直达航线班次。口岸集装箱运量力争突破120万标箱。谋划建设空港物流区。

(四)加快重大项目谋划推进

落实“152”谋划项目计划。结合我市产业规划和发展路径,紧盯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招大引强。编制全市2020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修订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推动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投产,完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重点围绕国家和省重点交通项目、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沿江黑臭水体、城市排水防涝、主要支流治理、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积极申报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加强国债和专项资金项目督查督办,抓好上级资金争取,做大总量。

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城南过江隧道、九华南路大茆立交、长江路高架、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商合杭高铁大桥、皖赣铁路新建双线、芜湖宣城机场飞行区主体工程。启动元亩塘公园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建设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1264公里。加快推进水利薄弱环节治理和防汛抗旱提升工程。

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聚焦“十四五”时期重要战略任务、重点领域发展、重大产业布局等,完成41个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加快统一规划体系建设,编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空间规划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坚持把项目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围绕国家重大投资导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点,谋划建设“十四五”重大项目库,积极争取把涉及芜湖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列入国家、省相关规划。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结合芜湖实际,复制推广长三角先进的政策制度,推广全创改先行先试政策制度。

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5条、减负增效纾困解难优化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等政策举措。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开展海关便捷服务,推进通关一体化。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信易+”项目,拓展信用承诺覆盖范围,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深化信用承诺制度,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创新开展“信易行”“信易游”“信易租”等惠民便企项目。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推广使用“企业开办智能审批系统”,公章免费刻制,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提升“四送一服”工作实效。完成“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任务。推进以“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全程代办”为核心的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大力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多场景应用,加速推进“法人一证通”建设。推广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试点经验。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推进开发区“档案保留、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人事制度改革。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坚持加大投入与完善机制并重,在经济发展可持续、财力可支撑的基础上,做好保基本民生方面的资金安排。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健全基本公共教育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制度。实施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开工建设市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建设工程二期,推进集团化办学,制定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规划。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完善普职协调发展机制,开工建设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汽车实训中心)、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建第五实训楼等项目。支持在芜高校发展。推进健康芜湖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全面深化医改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县域医共体、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开工建设沪皖合作芜湖市肿瘤医院、市中医医院中医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等项目。加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强化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落实“17+13+X”种抗癌药惠民政策。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建成松鼠小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落实退役军人安置和帮扶就业政策,提升就业扶贫驿站、基地等载体运营质量。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精准实施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落实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三代社保卡及电子社保卡覆盖面和应用范围,推动跨业务跨部门应用。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助政策,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

强化基层综合治理,积极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强化信访法治化建设,深入推进诉访分离。集中整治黑恶势力。推进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交通、电梯、消防、危化品、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做好征收、审计、卫生、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双拥、科普、文学艺术、档案等工作,发展人防、气象、节能、防灾减灾等各项事业,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履行职责。完善退役军人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双拥共建,支持驻芜部队建设。

各位代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