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七五”普法打出“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0-09-15 08:17信息来源:芜湖新闻网 阅读次数: 字体:【    】

自“七五”普法实施以来,无为市严格按照“七五”普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创新工作新思路,精心打好组合拳,法治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法治根基。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深化精准普法。为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该市积极落实《关于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制度、拟任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每年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法律知识测试等活动,有效提高全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

同时印发《无为市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通过邀请专业律师、普法志愿者,采用专题讲座、以案释法等方式,深入到全市276个村(社区)组织开展各类“宪法进万家、宪法进公共场所、宪法进宾馆”等主题宣讲活动。并依托普法教育、调解组织、司法行政服务站、法律援助联系点等三级网络,结合“双联系”、脱贫攻坚、“三下乡”等活动,聚焦贫困群众法律需求,持续在贫困户子女不赡养问题上,做好对口法治扶贫,化解了一批脱贫攻坚领域内老年人赡养问题。

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方面,该市教育局联合市关工委组织“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组织专题法治讲座;法治副校长、普法讲师团、关工委等多支队伍,深入校园开展主题法治实践活动。并建立法治宣传教育常态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420余次,赠送书籍15000余册,受教育的青少年达5万人次。

为提高企业风控意识,化解法律风险隐患,该市积极开展“送法进万企”活动,23名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17家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体检”和法律风险评估服务,针对发现的“联保互保”、“高息融资”等隐患,开出“处方”。结合疫情工作需要,编辑《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经营相关法律问题指引》,依法引导企业复工复产。

整合资源、以法润心,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品牌。该市积极打造市-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充分利用服务大厅、服务窗口、农家书屋、法治宣传栏、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墙开展普法,形成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全民普法文化阵地。目前已建成坝埂头、高沟等2个市级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主题街及襄安、石涧等8个镇级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公园,周闸、黄墩、日新等16个美丽乡村法治景点。

同时积极探索智能化、可分享、可互动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推动法治宣传“大”主题“微”传播。在“法润无为”新浪微博,“无为司法”微信公众号新媒体普法基础上,推出“无为普法”官方抖音号,扩充形成“两微一抖”新媒体普法矩阵。“濡须审判”“无为检察”“长安无为”等官方账号通过多形式、全方位宣传热门知识,让受众在第一时间知晓最新法律动态。

三治融合、以点带面,打造基层法治建设新模式。以自治、法治、德治为引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由“高颜值”向“高质量”快速发展。为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集体自治水平,该市充分发挥居民公约、自治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定期对党员、村民代表等开展法治教育,培育了一批“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出台《关于在“美丽乡村”中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紧密融合。每年安排10个村(社区)开展创建活动,在建设中融入法治文化元素。

整合律师、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资源,积极为村民提供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全市11家律师事务所、6家法律服务所共75名律师和20名法律工作者,为20个镇276个村(社区)免费担任法律顾问,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解决法律难题,有效打通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命名1个国家级、9个省级、58个市级、84个县(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职能作用,该市依托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阵地作用,招募志愿者队伍,选取群众身边发生的、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采用“理论+党的政策”“理论+法治故事”“理论+文艺表演”“理论+农业科技”等接地气的形式,把讲堂搬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村民小组。不仅如此,该市还通过开展“道德模范”“无为好人”“平安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等一系列“话道德、倡新风、讲文明”活动形式,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让道德观念和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风气。“七五”普法期间,共有80户获芜湖市级平安家庭荣誉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