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多举措保障退捕渔民安居乐业

发布时间:2020-08-07 08:23信息来源:芜湖新闻网 阅读次数: 字体:【    】

连日阴雨天后,天空放晴。在弋江区马塘街道平山村,36岁的余吴牛正在养殖塘里忙着撒网收线,将寄生在昂刺鱼鳃丝里的淡水蚌苗“挪窝”。“这些蚌苗要换个池子养一养,它们对水温水质的要求很高。”余吴牛说起这些侃侃而谈,俨然似一位农技师。很难想象,曾经他是一位有逾20年“渔龄”的专业长江渔民。

身份发生转变的不止余吴牛一人,近年来,弋江区坚持退捕程序、系统录入、建档立卡“三个精准”,对退捕渔船渔民基本情况,开展逐船逐人入户核查,并逐户核实渔民社保、就业培训、创业帮扶等情况,确保“不落一船一户一人”。截至目前,禁捕水域范围内134艘有证渔船全部退捕,涉及渔民及其家人共500人。

乐业:

从“职业渔民”到“职场新人”

在安徽水韵软体动物繁育科技有限公司一处淡水蚌类养殖基地,余吴牛开始了又一天的工作。定时清理养殖塘、将成熟的蚌类捕捞清洗、清除水中杂草和坏死贝壳……余吴牛干劲十足,他告诉记者,在公司派来的专家指导下,自己对淡水贝类的人工繁育技术越来越熟练。现在每个月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相比过去靠打渔谋生的日子,生活更稳定、更踏实。

从“职业渔民”到“职场新人”,余吴牛的转型可以说是弋江区退捕渔民就业安置的一道缩影。不久前,由区人社局、农水局联合主办的退捕渔民就业安置专场招聘会,吸引了很多退捕渔民前往现场,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维修工、铝焊工、装配工、打磨工、仓库管理员、保安、养殖技术员……招聘会提供了上百个工作岗位,让“上岸”渔民放心选。

为让渔民更好地转岗就业,近年来,弋江区深入开展退捕渔民学习技能培训需求摸底,适时安排叉车工、消防操作员、家政等免费培训,让渔民学得了新技术、融得进新岗位。不少渔民表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原本担心就业“碰壁”,却发现政府提供的就业渠道、工种很多,大部分还离家近,时间也很自由,不少渔民在招聘会现场即登记了就业意向。

安居:

年近七旬“船老大”的幸福晚年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首诗道尽“水中讨生活”的艰辛。年近七旬的钱大龙大半辈子都“漂”在渔船上,祖祖辈辈靠捕鱼而生。回忆过往艰辛,钱老不禁感慨,住过只有一张竹篾盖子、芦苇席子当棚顶的“住家船”,也“窝”过5、6个人挤在不足5平方米的“家”,最怕刮台风,桌子椅子都放不稳,晚上睡觉都怕一个浪把船掀翻……啥时候能带上一家人过上安安心心的生活,成为“船老大”们心中最大的期盼。

现如今,钱大龙一家五口人都洗脚上了岸,住上了政府安置的新楼房,告别了逾半个世纪的捕鱼生涯。小区里,一排排楼房干净整洁,绿树红花高低错落、生机盎然。房间里,窗明几净,电器设备一应俱全,阳光洒在整洁的床被上暖意融融。自2018年底退捕转产以来,钱大龙平日里就打打零工,陪陪小孙子,生活简单幸福。更让他暖心的是,渔民上岸后,弋江区进行社会保障兜底,给未参保的适龄人员补缴社保,并上调居保退休渔民养老金待遇,上岸渔民入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如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也深深牵动着广大渔民的心。曾经当过“渔民队长”的余吴牛,切实感受到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和生态变化,为此,他和渔民朋友们一起,积极投身具有科研、生态价值的淡水贝类人工繁育技术,“淡水贝类对水体和河道底泥中的铝、铬等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收固化作用,堪称水质‘清道夫’。”余吴牛说,“靠水吃水,以前是长江水养育了我,现在也是我回报长江、保护长江的时候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