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成就及“十四五”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01-14 08:37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阅读次数:编辑:侍文超 字体:【  

发布时间:2021年1月14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科技局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办     陈小奇     发布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少华





“十三五”期间芜湖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学技术(外国专家局)

2021114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奋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我市2016年、2018年分别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2020年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位列第25位,较2019年跃升4位。

1.政策供给持续优化,先行先试取得突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办法》《芜湖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三评”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具有芜湖特色科技评价体系的工作举措》等一批改革创新政策举措。构建了《关于加快推进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芜湖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完备的创新发展扶持政策体系,每年兑现自主创新政策奖补资金2亿元以上。

特别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又密集出台《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实施意见》《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3)》《关于加快全域孵化建设长三角创新成果孵化区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

2.创新主体实现双倍增,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从“十二五末”的441家上升到1038家,全省百强高企我市占21家,其中奇瑞汽车、美智空调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由2018年的557家增长到1216家。引导全社会加快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对“市研发双50强企业”进行奖励,全省R&D经费支出“双百强”规上企业我市占42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1.18亿元增长111.56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5%增长到3.08%,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均居全省第二

3.高端人才加速汇聚,双创活力充分迸发。“十三五”以来,招引422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参加评审,集聚各类高端创新人才2000余人。市和县(市)区、开发区累计重点扶持团队108个,协议扶持资金10.1亿元41个团队获省重点扶持,资金2.55亿元。团队企业成长迅速,45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2家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酷哇机器人、中电科钻石飞机、天兵电子、华明航空等成为全省团队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共生物流、森思泰克、达健医学更是成为全省首批兑现业绩(回购)奖励的团队。我市经验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芜湖地方赛、全国机器人专利创新大赛、中国海归创业大赛、芜湖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等一批高规格赛事活动。

4.平台建设高位推进,创新能级大幅提升。芜湖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从全国第49位上升至41位。在全省率先设立每年10亿元的产业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哈工大机器人产业研究院、西电芜湖研究院、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等45个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全市各类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从300家增长到423家,新型研发机构数占全省三分之一。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从17家(其中国家级3家)增长到42家(其中国家级11家)。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5次蝉联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百强

5.开放创新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持续深化。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和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在芜湖成功举办。我市与6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成功举办2020芜湖市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与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省科技大市场均建立了合作关系,发起成立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一批高校在芜成立技术转移机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在芜成立。依托我市机器人、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发起成立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和通用航空产业联盟。探索构建“研发孵化在沪,落地产业化在芜”的“创新飞地”模式,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启动运营。

6.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围绕“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20个重点技术研发领域和12类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了490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6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科技重大专项,在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奇瑞第三代发动机1.6TGDI、海螺碳捕集纯化技术、埃夫特ER16L-C20喷涂机器人、航瑞航空发动机、航天特种电缆厂航空航天用特种电缆、雄狮智能互联技术等一批技术成果达国内国际领先水平。2015年以来登记科技成果3676项,涌现高新技术产品1207件。32项创新成果入选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111项成果入选安徽省庆祝改革开40周年创新成果展,98项成果入选安徽创新馆。35项成果拟获2020年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4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站在“十四五”的新发展起点,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创新决策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塑造新发展优势。围绕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等“四个名城”的目标定位,奋力打造安徽省承接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带、长三角创新发展西部增长极和高品质创新成果孵化区。一是着力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力争 2023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 2000 家;二是不断提升创新平台支撑能级,力争2025年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实现翻番,新增企业研发平台1000个以上;三是加速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力争新引进30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10 家以上,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 100 家以上,国家级孵化载体县市区、开发区全覆盖;四是持续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五是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到“十四五”末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创新型城市前20强,长三角非省会城市前列。